专访全国人大代表、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
质效双升是“中国制造”的根本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
□ 本报记者 朱文达
今年全国两会,“中国制造2025”依然是热议话题。而就在两会前夕,美国华尔街日报记者撰写长文《海信剑指美国电视市场》,以海信接管夏普墨西哥工厂后短时间实现效率猛增的案例,认为中国企业在海外目标消费市场周边建设制造中心,已经形成“全球化制造”新趋势。
华尔街日报眼中的“中国效率出海”,对中国企业而言有什么启示意义?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
“无论风往哪儿吹,我都会强调制造。这么多年,海信一直雷打不动地把制造作为支撑海信发展的本,作为海信的核心竞争力。”周厚健目光坚定地说。
“制造业是固国之本,做好制造考验一个企业坚守核心竞争力的定力。”周厚健表示,有人做过统计,每投入一块钱在制造业,就可在其他产业创造1.48倍产值,拉动作用是最高的;而基于国情,一个14亿人口的国家,就业也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底线。周厚健始终强调,中国必须立足于制造大国,再向制造强国转变。
近年来,部分国内制造业产能外迁周边国家。周厚健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制造成本的大幅度且持续上升,其中,人工成本的增加是主因。如果制造业没有了成本优势,就没有盈利能力,失去了盈利能力企业就无法进行可持续竞争。因此,生产效率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失去了效率优势,就失去了竞争的基础。因此,制造竞争力的提升必须先从生产效率的提升开始,并不断推进质量水平,实现又好又快地提升。
据了解,从2012年开始,海信以“人均效能”为突破口,通过自动化与智能化手段提升制造竞争优势。截至2015年底,海信集团制造系统在人数减少7000人的基础上,人均效率每年提升都超过30%,3年累计提升120%,实现效率翻番,自动化、智能化程度的提升对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品、产品的一致性水平不断提升,海信成为工信部首批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企业和质量标杆企业;随着多个世界标准的五星级工厂建成,制造的精细化、技术的提升、质量的一致性、工序的合理设置等带来产品质量水平质的飞跃。质效双升结出硕果,3年来,在员工的工资和福利增长近70%的情况下,制造水平提高带来的效益就超过14亿元,这是宏观经济形势低迷但海信仍能保持增长的重要原因。去年海信收购夏普墨西哥工厂之后,今年接管仅仅两个月,即以原来60%的人员完成了单月产量增长一倍的效果。
“这就是海信的制造溢价。”周厚健说,“‘中国制造2025’纲要里重点发展的10个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海信已经是全球彩电的第三位,我不担心海信的技术和市场,但仍担心成本竞争力。所以,持续提高成本竞争能力,是海信国际化程度的一个考验。更重要的,在保持‘中国制造’竞争力的同时,要把功夫下在做强上,也就是通过创新驱动实现技术进步、结构优化、产业升级、人力资源的提升。”
“无论是美国的《制造业再生法案》、德国的工业4.0战略,还是‘中国制造2025’,这些战略的背后意图是实现制造业的升级和转型,体现了各国对自身发展和安全的选择。”周厚健表示,相信只要中国企业用心做,也一定会出现众多世界级制造巨头。同时,他也希望政府能给予这些实现制造溢价的企业更多的税收优惠。《中国质量报》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