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生不再兼任TCL多媒体董事长

分享到: 更多
2014-11-06 来源:证券时报

TCL集团内部人事又迎大动作。

  四年前TCL多媒体高管调整一幕重现。据悉,近日TCL多媒体召开全球经理人视频会议,宣布薄连明被任命为TCL多媒体策略执委会主席,代表董事会参与战略决策并督促执行。郝义仍任多媒体CEO,李东生不再兼任多媒体董事长。同时,2010年先于于广辉去职的原中国业务中心总经理韩青回归,出任多媒体战略中心总经理。

  上述消息在记者采访中已被TCL方面证实。一位TCL高管表示,薄连明将代表董事会参与TCL多媒体战略决策并督促执行。而在新一轮任命后,TCL多媒体业绩被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寄予厚望。

  新人事任命:薄连明进入TCL多媒体

  TCL高管对薄连明进入TCL多媒体,代表TCL集团董事会参与战略予以证实。TCL多媒体一直在TCL集团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彩电销量一度排名全球第三,仅次于三星、LG,然而近年来业绩一直表现不佳。据悉,在此次任命过后,TCL集团希望新管理团队可以拯救TCL多媒体于水火。

  在此之前,TCL多媒体几经换帅。四年前,TCL多媒体CEO于广辉先生因业绩原因自愿引咎辞去TCL多媒体CEO一职,由TCL集团执行董事、高级副总裁赵忠尧先生接任。当时,仅上半年TCL多媒体实现销售收入107.42亿元,同比增长7.5%,净利润为-2.93亿元。因市场误判而大量囤屏和渠道压货等原因导致业绩失色,时任多媒体CEO于广辉上任仅一年便黯然去职,回归其原AV事业部(2013年分拆在香港以通力电子名字上市)总经理岗位。

  去年8月,赵忠尧辞任公司执行董事及首席执行官,郝义任公司执行董事及CEO。而在此之前,郝义主管TCL海外业务。

  据TCL集团此前发布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92.1亿元,同比增长13.3%;实现净利润30.1亿元,同比增长72.8%。预计2014年TCL集团实现净利润41亿元—43亿元,同比增长42%—49%,第四季度华星光电和通讯业务盈利能力进一步提高,TCL多媒体全年度经营同比有所改善。

  TCL多媒体电子前三季度营收187.1亿元,净利润1.84亿元,同比增加盈利1.58亿元。目前,TCL集团主要利润贡献来自于华星光电,集团也一直希望将多媒体能够摆脱困境。

  多媒体品牌转型

  今年以来,TCL围绕“双+”战略转型,TCL多媒体电子组建了互联网事业部,整合TV+智能电视、七V智能机顶盒、游戏主机、游戏附件和行业智能定制业务等终端资源与视频、游戏、教育等内容资源,尝试建立新的用户运营模式。

  年初,TCL集团正式发布了互联网转型下的全新战略—“智能+互联网”与“产品+服务”的“双+”战略。为推动“双+”战略落地,TCL多媒体实施娱乐化转型,喊出“娱乐本该如此”的口号。TV+家庭娱乐电视产生,TV+成为一个服务平台—整合了百度爱奇艺、ATET、联通、Gameloft等,覆盖了影视、游戏、生活、教育、音乐等娱乐内容。

  郝义认为,彩电要回归娱乐本质,其设计、功能、内容、服务都要与娱乐理念结合,在转型中实行后向收费的运营模式。

  业内人士认为,TCL作为传统彩电企业,需要对品牌形象进行再造,让年轻群体对TCL彩电建立信心,让品牌年轻化,给品牌赋予互联网基因。过去一段时间,TCL多媒体在品牌年轻化上发力,取得一定成效,然而还需在提升产品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上有突破性进展。 

  纵观上半年中国彩电行业低迷,三季报主流彩电上市公司的大部分出现业绩下降,整个彩电市场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今年前三季度,海信实现收入210.9亿元、净利润9.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下降18%。康佳上市公司实现营收134.68亿元、净利润4757.9万元,同分别减少7.42%、增长14.45%。

  业内观察家刘步尘认为,彩电企业面临生存困境,有着不可避免的客观原因:“移动互联网暴发对电视生存空间形成极大的挤压,用户通过手机、平板实现对信息的索取,对电视依赖度急剧下降,目前国内彩电市场盘子在萎缩;乐视电视自从去年上市以后,连续打价格战,客观带动中国整个电视产品价格降价,打破中国彩电行业多年来形成的盈利生态,造成企业利润大量流失;同时,互联网视频快速发展,视频内容的丰富挤压电视的娱乐空间。”

  去年以来,中国面板产业出现上升势头。国外面板产能下降,对于中国面板产业需求量增加。同时面板关税提高,客观扶持中国面板产业发展,导致中国企业向海外面板采购减少,部分产能转移到国外。华星光电业绩表现良好,为TCL集团贡献大部分利润。

  “整机和面板息息相关,此次TCL集团对薄连明的任命,亦是希望其能实现多媒体和华星光电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刘步尘如是说。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