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乳品检测系统将与欧盟同步
3月22日至4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进行国事访问。11天,84场活动,中国同四国累计签署110多项协议,合计700多亿美元。
协议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金融、交通、食品、能源、新兴行业、文化合作等多个方面。这些协议将给中国带来哪些便利和好处?那些“大单”又将如何惠及百姓生活?
中荷牵手乳制品合作
放心奶有望敞开喝
中国和荷兰签署的18项协议中,有两项涉及乳制品,分别是中荷乳制品框架协议、伊利集团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达成的共建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合作。
根据中荷协议,荷兰将派遣专家赴华,将在未来几年内帮助中国生奶年产量提高至400亿公斤。去年,中国生奶的总产量为353.1亿公斤。
伊利集团和瓦赫宁根大学达成的共建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将率先针对牧场管理等奶源上游的技术进行先期开发。全部建成后,将实现中国与欧盟乳品检测系统的同步。
【解读】
浙江省商务研究院院长张汉东认为,这次中荷之间的食品合作,中国老百姓直接受益。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食品结构不断在变化,对奶制品的需求也逐年提高。相对于大量的消费者,中国的乳制品是不够的。增加生奶产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中国乳制品消费的需求。
据了解,目前伊利等大型乳企旗下的牧场,管理、设备和技术和国外旗鼓相当。但目前中国一头成母牛的年平均产量在5~5.2吨之间,荷兰为7~7.5吨,新西兰、澳大利亚为7.2~7.5吨,美国平均8.5吨,以色列平均10吨。这是中国奶源供应长期偏紧的原因之一。荷兰以家庭牧场为主导的经营模式值得学习,这也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倡的建设家庭农场、家庭牧场是一致的。
“乳制品除了量的扩张,更要有质的提升。”对于伊利集团和瓦赫宁根大学达成的共建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合作,张汉东觉得这是一个创新。最近若干年来,食品安全成为中国成长中的烦恼,由于监管不利、企业缺乏自律等各种原因,三聚氰胺时间就敲响了警钟。国人要喝上安全、高质量的奶制品,必须在生产、检验、监督等各个环节进行革新改善。
“欧洲的食品监管,总的来说非常严格。双方携手,可以逐步实现中国与欧盟乳品检测系统的同步。”张汉东表示,虽然一个协议并不能改变全局,但可以令中国的食品安全有一点改进。
人民币直接结算
浙商投资德国将免换汇
金融合作是习近平此访经济成果的重点之一。当地时间3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和德国联邦银行就在法兰克福建立人民币清算和结算安排签署备忘录。之后,将选择一家人民币清算行。
为支持巴黎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国政府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试点范围至法国,授予法国人民币800亿元RQFII额度。这是继英国之后,第二个获得RQFII额度的欧洲国家。两国还同意继续就在巴黎建立人民币清算和结算安排进行讨论。
【解读】
“建立一个人民币结算和清算中心,意味着中国的国际化又走出了一步。”浙江省商务研究院院长张汉东认为,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新步骤,体现中国和欧盟金融合作的新形势。
国际经贸往来需要金融支撑,美元结算历来是主流,这是战后形成的国际金融秩序既有格局。两次汇兑,手续更繁琐,每笔汇兑除了相应手续费,还有汇率波动的损失。因此人民币清算和结算的一大好处,就是结算时不需要换算成第三国货币,减少了中国企业的投资成本。中国的投资者今后在德国做生意,就可以直接用人民币结算了,避免换算成第三国货币而导致的汇率成本和风险。待一切就绪,也许在一两年之内,就可以直接用人民币在德国投资了。同时,结算的成本大幅下降,使双方贸易更便利,金融交易更便捷。
另外,中国政府授予法国人民币800亿元RQFII额度,双方并同意继续就在巴黎建立人民币清算和结算安排进行讨论。通过互惠互利金融合作,巴黎金融市场有望成为中国对欧元区投资和欧洲对华投资的重要交易地。
进口液化天然气增加供应
浙江有望多分点
此次还签订了一些能源类合作协议。中国广核集团与法国电力公司签署了关于在英国新建核电项目工业合作协议。中海油与法国道达尔公司签署《液化天然气(LNG)合作协议》,根据这份协议,法国道达尔公司将在中国天然气市场增加每年100万吨长期LNG的资源供应。
【解读】
虽然是比较枯燥的能源合作,但是业内人士还是眼睛一亮。
中海浙江宁波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是中海油与浙江省合作的重大能源项目,2013年8月正式运行。位于宁波北仑的接气站里,来自国外的LNG通过船运到达接气口后,再送过浙江省干网,随后输往企业和千家万户。
“这次中海油签署的供应增量是全国性,当然浙江也有可能分到一杯羹。这样企业和老百姓也可以多用点。”中海浙江宁波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浙江是天然气需求和消耗大省,不断增长的需求和缺口,逐渐由进口LNG来填补。2013年,浙江进口LNG105万吨,今年这个数据预计会突破190万吨。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