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历史性跨越纪念轻工行业改革开放30周年
2008-12-18 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是一次划时代的会议,会议拨乱反正,重新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全国人民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到开放的伟大的历史行程。30年的艰辛探索,30年的耕耘贡献,伟大的中国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历史的奇迹。
在这场伟大的历史变革中,轻工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跨越,成为世界轻工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轻工行业工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1177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76041亿元;利税总额由1978年的185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5249亿元。轻工行业的技术装备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缩小,整体上达到了国际20世纪90年代中末期的水平。轻工行业全面实现了资源市场化配置,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轻工行业快速与世界贸易规则接轨,顺利渡过后过渡期,国际贸易额逐年扩大,在世界消费品市场上扮演了重要的供应商的角色,产品出口到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7年轻工行业实现出口创汇额2703亿美元,成为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回顾
轻工行业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可以用波澜壮阔来形容。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伟大的社会变革,其中的艰辛让全程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人难以忘怀。“摸着石头过河”形象地表达了探索改革道路,创新发展理论和丰富成功实践的艰难和曲折。轻工业是实行改革开放后最早进入市场的行业之一,市场化程度高,行业竞争也异常的激烈。30年间,轻工业管理体制经历了多次变革,轻工企业经历了不断的市场筛选,在激荡沉浮中不断发展壮大。回顾30年轻工业的发展历程,既与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一脉相承,又表现出一些自身的特点,可以归纳总结出一些反映行业发展的阶段特征。
㈠向市场经济过渡初期(1979年~1991年)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处在短缺经济阶段,日常生活物资供应困难,基本生活消费品要凭票供应。改革开放后,解决供需之间矛盾,满足市场需求成为轻工业的发展原动力。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对轻工业实行了“六个优先”,即原材料、燃料、电力供应优先,挖潜、革新、改造措施优先,基本建设优先,银行贷款优先,外汇和引进技术优先,交通运输优先的产业政策,在各种生产资料供应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为轻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资保障。与此同时,轻工业率先推行了投资体制改革和商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将固定资产投资从拨款改为贷款,实现了投资渠道的多元化,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变指令性计划为指导性计划,逐步放开了产品的经销权,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自主地组织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促进企业从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的转变;开展了以经营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内部改革,改革用人和分配制度;落实集体经济政策,恢复集体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以上改革措施,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了管理水平,增强了企业活力,促进了轻工经济的发展。轻工业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能也发生了变化,通过缩小计划管理范围,扩大市场调节比重,逐步放开商品价格,下放直属企业,改组和组建行业协会和扩大地方管理权限等改革措施,推动轻工业从条块分割的部门管理的旧体制向开放的行业管理的新体制的转换,行业协会成为联系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承担了政府委托的部分行业管理的职能。
市场经济的拉动和产业政策的推动,让轻工业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有效的市场供应使商品短缺的局面得到扭转。80年代末,供求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当时被百姓称为“三大件”的缝纫机、自行车和手表的产量开始回落,部分轻工产品生产过剩,出现了买方市场。同时,家用电器、塑料制品等新兴行业迅速崛起,电风扇、电冰箱、洗衣机等轻工产品成为新一轮消费的热点,不仅丰富和活跃了市场,而且为轻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1979年~1991年的13年间,全国轻工业系统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率达到22%,累计投资额为1228亿元;1991年全国轻工系统工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1.96倍,达到3332亿元;1991年轻工产品出口创汇额191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8倍,为轻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出现了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产品产量快速增长,生产和需求两旺的形势,发挥了轻工行业投资少,见效快,对市场拉动作用大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对消费品需求的增长,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活跃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
这个阶段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初期,计划经济还占主导,改革的措施主要集中在减政放权层面上,通过推行租赁、承包经营等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推动企业内部改革,培育企业的市场能力,提高企业的活力。轻工业管理适应改革的要求,率先打破行业条块分割的束缚,面向整个轻工行业,将工作重点向科技创新、质量管理、品牌建设等营造行业发展环境,提高行业竞争力的方向转移,初步完成了行业管理工作定位,明确了工作目标,内部改革走在了其他工业管理部门的前列。当时的经济总量小,经济发展水平低,轻工业95%以上的企业是中小企业,技术装备落后,处在手工和半机械化水平;行业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加工贸易是合作的主要形式。在东部沿海地区,开放的区域环境为轻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开始崛起,显示了经济的活力。
㈡全面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1992~2001年)
1992年1月,邓小平到南方巡视,发表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引起社会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讨论,经济特区取得的发展成果,极大地激励了全国人民改革开放的热情,以此为标志,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时期,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在国民经济调整中一些原军工、机械、商贸等部门的企业发展轻工业生产,为轻工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也改变了轻工业的组织构成,形成了大轻工的产业格局。轻工业利用外资的形式更加多样,外资从输出技术、设备向输出技术设备和投资兴办经济实体并重的方向转变,外资和港澳台企业的数量、企业的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形成与国内企业同台竞争的局面。国企改革广泛而深入,通过产权转让、企业上市、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开展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内容的企业改制工作,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得到巩固和提高。随着民营、个体和外资企业的加入以及轻工企业转制工作的深入,轻工行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些地区非公经济的比重超过国有和集体企业,成为经济主体。轻工行业管理机构进一步转变职能,全面完成了从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的历史性转变;轻工行业率先实施了名牌发展战略,开展了全面质量管理工作,通过实施“以出口创汇为突破口,全面振兴轻工业”的发展战略,落实服务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利用国内国外“两个资源”的要求,产品出口结构优化,产品升级,出口快速增长,日益显示出外向型的经济特征。
改革开放极大地提高了社会消费水平,为轻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拓展空间,到20世纪末,轻工行业形成了产业结构比较完整、能够满足市场多种消费需求的轻工业生产体系,轻工产品品种数量实现了逾十倍的增长,已达到了近30万种,极大的丰富了生活消费品市场,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轻工产品产量大幅增加,全行业基本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供求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经济增长方式开始从数量增长主导型向质量效益主导型转变;一些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自行车、日用陶瓷、塑料农地膜、皮鞋等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轻工业不仅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而且在世界贸易中占有了重要位置,从而确立了世界轻工生产大国的地位。2001年全国轻工系统工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19倍,达到21524亿元;2001年轻工产品出口创汇额745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35倍。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轻工业产值、出口创汇、实现利税已分别占到或接近全国工业总产值、出口创汇和利税总额的1/3,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是一次划时代的会议,会议拨乱反正,重新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全国人民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到开放的伟大的历史行程。30年的艰辛探索,30年的耕耘贡献,伟大的中国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历史的奇迹。
在这场伟大的历史变革中,轻工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跨越,成为世界轻工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轻工行业工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1177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76041亿元;利税总额由1978年的185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5249亿元。轻工行业的技术装备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缩小,整体上达到了国际20世纪90年代中末期的水平。轻工行业全面实现了资源市场化配置,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轻工行业快速与世界贸易规则接轨,顺利渡过后过渡期,国际贸易额逐年扩大,在世界消费品市场上扮演了重要的供应商的角色,产品出口到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7年轻工行业实现出口创汇额2703亿美元,成为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回顾
轻工行业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可以用波澜壮阔来形容。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伟大的社会变革,其中的艰辛让全程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人难以忘怀。“摸着石头过河”形象地表达了探索改革道路,创新发展理论和丰富成功实践的艰难和曲折。轻工业是实行改革开放后最早进入市场的行业之一,市场化程度高,行业竞争也异常的激烈。30年间,轻工业管理体制经历了多次变革,轻工企业经历了不断的市场筛选,在激荡沉浮中不断发展壮大。回顾30年轻工业的发展历程,既与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一脉相承,又表现出一些自身的特点,可以归纳总结出一些反映行业发展的阶段特征。
㈠向市场经济过渡初期(1979年~1991年)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处在短缺经济阶段,日常生活物资供应困难,基本生活消费品要凭票供应。改革开放后,解决供需之间矛盾,满足市场需求成为轻工业的发展原动力。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对轻工业实行了“六个优先”,即原材料、燃料、电力供应优先,挖潜、革新、改造措施优先,基本建设优先,银行贷款优先,外汇和引进技术优先,交通运输优先的产业政策,在各种生产资料供应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为轻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资保障。与此同时,轻工业率先推行了投资体制改革和商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将固定资产投资从拨款改为贷款,实现了投资渠道的多元化,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变指令性计划为指导性计划,逐步放开了产品的经销权,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自主地组织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促进企业从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的转变;开展了以经营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内部改革,改革用人和分配制度;落实集体经济政策,恢复集体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以上改革措施,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了管理水平,增强了企业活力,促进了轻工经济的发展。轻工业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能也发生了变化,通过缩小计划管理范围,扩大市场调节比重,逐步放开商品价格,下放直属企业,改组和组建行业协会和扩大地方管理权限等改革措施,推动轻工业从条块分割的部门管理的旧体制向开放的行业管理的新体制的转换,行业协会成为联系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承担了政府委托的部分行业管理的职能。
市场经济的拉动和产业政策的推动,让轻工业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有效的市场供应使商品短缺的局面得到扭转。80年代末,供求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当时被百姓称为“三大件”的缝纫机、自行车和手表的产量开始回落,部分轻工产品生产过剩,出现了买方市场。同时,家用电器、塑料制品等新兴行业迅速崛起,电风扇、电冰箱、洗衣机等轻工产品成为新一轮消费的热点,不仅丰富和活跃了市场,而且为轻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1979年~1991年的13年间,全国轻工业系统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率达到22%,累计投资额为1228亿元;1991年全国轻工系统工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1.96倍,达到3332亿元;1991年轻工产品出口创汇额191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8倍,为轻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出现了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产品产量快速增长,生产和需求两旺的形势,发挥了轻工行业投资少,见效快,对市场拉动作用大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对消费品需求的增长,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活跃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
这个阶段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初期,计划经济还占主导,改革的措施主要集中在减政放权层面上,通过推行租赁、承包经营等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推动企业内部改革,培育企业的市场能力,提高企业的活力。轻工业管理适应改革的要求,率先打破行业条块分割的束缚,面向整个轻工行业,将工作重点向科技创新、质量管理、品牌建设等营造行业发展环境,提高行业竞争力的方向转移,初步完成了行业管理工作定位,明确了工作目标,内部改革走在了其他工业管理部门的前列。当时的经济总量小,经济发展水平低,轻工业95%以上的企业是中小企业,技术装备落后,处在手工和半机械化水平;行业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加工贸易是合作的主要形式。在东部沿海地区,开放的区域环境为轻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开始崛起,显示了经济的活力。
㈡全面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1992~2001年)
1992年1月,邓小平到南方巡视,发表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引起社会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讨论,经济特区取得的发展成果,极大地激励了全国人民改革开放的热情,以此为标志,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时期,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在国民经济调整中一些原军工、机械、商贸等部门的企业发展轻工业生产,为轻工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也改变了轻工业的组织构成,形成了大轻工的产业格局。轻工业利用外资的形式更加多样,外资从输出技术、设备向输出技术设备和投资兴办经济实体并重的方向转变,外资和港澳台企业的数量、企业的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形成与国内企业同台竞争的局面。国企改革广泛而深入,通过产权转让、企业上市、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开展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内容的企业改制工作,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得到巩固和提高。随着民营、个体和外资企业的加入以及轻工企业转制工作的深入,轻工行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些地区非公经济的比重超过国有和集体企业,成为经济主体。轻工行业管理机构进一步转变职能,全面完成了从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的历史性转变;轻工行业率先实施了名牌发展战略,开展了全面质量管理工作,通过实施“以出口创汇为突破口,全面振兴轻工业”的发展战略,落实服务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利用国内国外“两个资源”的要求,产品出口结构优化,产品升级,出口快速增长,日益显示出外向型的经济特征。
改革开放极大地提高了社会消费水平,为轻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拓展空间,到20世纪末,轻工行业形成了产业结构比较完整、能够满足市场多种消费需求的轻工业生产体系,轻工产品品种数量实现了逾十倍的增长,已达到了近30万种,极大的丰富了生活消费品市场,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轻工产品产量大幅增加,全行业基本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供求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经济增长方式开始从数量增长主导型向质量效益主导型转变;一些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自行车、日用陶瓷、塑料农地膜、皮鞋等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轻工业不仅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而且在世界贸易中占有了重要位置,从而确立了世界轻工生产大国的地位。2001年全国轻工系统工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19倍,达到21524亿元;2001年轻工产品出口创汇额745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35倍。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轻工业产值、出口创汇、实现利税已分别占到或接近全国工业总产值、出口创汇和利税总额的1/3,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关新闻
- 为轻工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2013/9/12 15:45:51
- 才大颖主任会见印度中国经济文化促进会秘书2013/8/22 15:35:40
- 才大颖主任会见印度中国经济文化促进会秘书2013/8/22 15:35:40
- 钱桂敬副会长出席“中国挤出模具之都”的授2013/8/12 9:28:36
- 联系方式2013/8/8 9:54:07
- 联系方式2013/8/8 9:54:07
- 联系方式2013/8/8 9:52:37
- 联系方式2013/8/8 9:51:28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