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市场升级趋势延续 集成化、智能化产品受青睐

0
2022-05-20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一季度生活电器主要品类规模及增长(零售额)

一季度线下厨电重点产品市场渗透率(零售额)

   5月11日,由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指导,全国家用电器工业信息中心主办的《2022年中国家电行业一季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线上发布会举行。数据显示,一季度家电行业国内累计销售额1540亿元(品类涉及彩电、白电、厨卫、小家电产品),较上一年同比下降12.3%。另据海关总署数据,1—3月,我国家电产品出口额累计1370亿元,同比下降7.3%。《报告》指出,一季度我国家电产销受到疫情影响,开局略显低迷,但市场整体升级趋势得以延续,终端市场价格走高,创新型产品、集成化、智能化及高品质产品受到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关注。
  “展望年内的家电市场前景,随着消费的基础作用进一步得到重视,大件消费将更好地扮演政策抓手的角色,家电节能补贴等促消费措施的效用将更加明显。”全国家用电器工业信息中心执行副主任吴海涛指出,作为家电行业的主体,生产和流通企业都应当充分借力政策东风,在提升产品结构,提高服务能力,改善自身盈利情况等方面再上台阶。
传统大家电规模下滑差异竞争蕴含机会
  《报告》显示,彩电、空调、冰箱、洗衣机等传统大家电的零售额约占我国家电行业整体内销额的60%,一季度彩电、空调、冰箱(含冷柜)、洗衣机(含干衣机)国内市场零售额为874亿元,同比下降14%。在上述六类产品中,只有干衣机产品出现了65.8%的增长,其他品类降幅均在两位数以上。
  全国家用电器工业信息中心研究员杨征分析认为,传统大家电由于进入消费者家庭较早,普及率较高,当前市场以主动升级为主,最直接的发展趋势是规格向大、性能增强、功能更丰富;同时,产品结构的升级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推动了终端市场价格结构变化。部分品类低端机型虽然还保持着一定的销量,但整体上中高端产品的市场份额呈增加趋势。各品类中领导品牌的技术、创新、营销等能力较中小品牌更具优势,促进了其市场份额的扩大。
  “传统大家电的发展已相对成熟,产品在固有维度上难以获得突破,因此部分企业尝试开辟新的赛道,比如彩电中的激光电视、多种显示技术,新风空调、新门体结构的冰箱、复式洗衣机等。”杨征表示,对市场反馈数据的变化进行分析,这些差异化的产品正在逐渐被消费者接受。
厨电整体低迷功能集成受青睐
  在疫情反复的背景下,原本应该迎来销售旺季的厨卫电器在一季度的表现不及预期,整体销售规模同比下降9.7%,但集成灶、洗碗机等新兴品类仍处在上升通道,市场规模分别同比增长31.5%、17.7%。
  传统厨电方面,大火力燃气灶、大吸力油烟机市场渗透率持续增长。嵌入式厨电可以满足当下消费者在不同场景中的多样化需求,因而受到消费者青睐,如嵌入式洗碗机一季度在线下洗碗机市场的零售额占比已达到87.0%。集成灶作为集成厨电的代表,市场热度持续攀升,其中蒸烤集成灶产品在线下市场的零售额占比达到55.0%。
  市场需求疲弱的小家电市场延续了去年四季度的表现,内销规模同比下滑10.3%。厨房料理类、家居环境类大部分品类近两年缺乏有效的创新,市场热度有所下降,其中电饭煲由于较强的刚需属性,表现尚显坚挺,而作为可选品类的料理机,步入品类瓶颈期,品牌大规模退出;清洁电器在2020年疫情后,由单一的吸地、拖地功能,整合并加入了拖布自清洁功能,进入市场的二次爆发期,洗地机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的增长型品类,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将接近百亿元。
政策力促家电换新智能壁垒有望破除
  杨征认为,随着国内局部疫情压力缓解,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加大,经济有望延续恢复发展态势,新能源汽车、家电节能补贴等促消费措施将有望为略显疲软的消费市场增加动力。
  针对废旧家电回收,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于2月份发布了《关于组织开展2022年家电生产企业回收目标责任制行动的通知》,对纳入“绿色回收责任名单”的家电生产企业,优先支持其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等方面的项目建设,并在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绿色信贷审批时优先支持。
  另外,家电产品智能化已成趋势,从概念到产品,从单品智能到场景化互联,逐渐走入消费者家庭。头部家电企业和科技企业纷纷从自身所长出发,抢滩智能家电市场,涉足全屋智能家居市场。今年4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第十七条明确提出“推动统一智能家居、安防等领域标准,探索建立智能设备标识制度”,从指导思想上明确了智能家居行业发展的思路,并将其纳入顶层设计。未来随着相关标准和标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智能家居相关产业将迎来加速发展,并带动家电上下游产业进入新一轮发展期。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4、免责声明:本站信息及数据均为非营利用途,转载文章版权归信息来源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