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C2021亚洲照明论坛成功举办
2021年8月26日,由中国照明学会、日本照明学会及韩国照明电气设备学会共同组织,中国照明学会主办的“ALC2021亚洲照明论坛”(ALC2021 Forum)在线成功召开。
大会开幕式由ALC中方组委会成员、中国照明学会理事、大连工业大学邹念育教授主持。中国照明学会理事长刘正雷先生,日本照明学会会长Norihiko Kamata教授,ALC韩方组委会主席Anseop Choi教授分别在大会开幕式上致辞。
中国照明学会刘正雷理事长在致辞中表示,由于疫情原因,我们原定于2020年8月在清华大学举办的第13届亚洲照明大会延期到2022举行。本次亚洲照明论坛将作为预热活动,来拉开第13届亚洲照明大会的序幕。这是我们第一次在线上相聚,因此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刘理事长对论坛的如期举行表示热烈的祝贺,并代表中国照明学会、ALC中方组委会对日本、韩国学会和组委会给予本次论坛的支持表示由衷感谢。他还提到,亚洲照明大会已经连续举办了十二年,如今成为亚洲照明领域专家学者交流的专业平台,也是亚洲各国青年学者开拓视野、相互学习、成果分享的互动场所。大会不但成为照明领域学术交流的纽带,也是各国之间建立起深厚友谊的桥梁,推动亚洲照明科技进步和照明产业发展。
日本照明学会会长Norihiko Kamata教授在致辞中提到,虽然疫情推迟了亚洲照明大会,阻碍了面对面的交流,但相信今天举办的在线论坛会同样精彩。他代表日本照明学会感谢为论坛筹备并使之如期召开的所有人员,特别是中国照明学会和ALC中方组委会的辛勤工作。同时,希望所有与会者能够广泛交流并有所收获。
ALC韩方组委会主席Anseop Choi在致辞中提到,尽管疫情存在,还是要感谢中方组委会积极筹备此次论坛,感谢所有受邀的演讲人员,也感谢百忙中在线参加论坛的所有与会者。此次论坛是了解不同国家照明行业研究情况的好机会,也保证了2022将在北京召开的亚洲照明大会。感谢所有使之成为可能的人,希望我们能早日相见。
本次线上论坛设置一个特邀报告和五个主题口头报告环节,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美国、新加坡、文莱等国家的24篇报告精彩呈现。多国照明领域的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共150余人参加了论坛。
邹念育教授主持了特邀报告环节,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Semin Oh博士、浙江大学的Ming Ronnier Luo教授、新加坡理工大学的CHIEN Szu-cheng博士和文莱大学的Feroza Begum博士分别带来了精彩的报告。
Semin Oh博士在《Warm-cool Based Color Description for White Lighting》报告中发表了关于以冷暖感觉解决CCT与真实感知相关性的研究。在不同CCT 3500 K、5000 K和6000 K的条件下,使用五通道LED照明展台收集色调和冷暖数据。基于这些数据,建立色调模型和冷暖模型,该预测模型可以根据冷暖感觉计算CCT,有望实现同等CCT光色下的更优视觉相似性。
Ming Ronnier Luo教授带来的《The development of museum lighting quality standards》报告分为两部分,首先介绍了中国文化行业标准《美术馆光环境评价方法》(WH/T 94-2021)的制定情况。该项目于2017年启动,通过100多家美术馆和博物馆进行现场调查包括调查问卷和实地测试,以及相关模拟实验,设计大约20个质量指标及其质量等级,标准现已发布实施。第二部分将此标准与其它国内外相关标准进行了比较,包括 CIE、新 JIS、GB/T23863 等。
CHIEN Szu-cheng博士带来的《Evaluating human-centric lighting performance in tropical hospitals: a simulation-based approach》报告,旨在通过模拟评估来检查一家热带医院中以人为本的照明性能。首先,通过文献研究了解以人为本的照明研究现状及相关的昼夜节律性能指标。此外,使用Revit 3D建模软件对该热带医院的一个选定病房区域进行建模,然后分别在时间、环境(与天气条件有关)、空间下使用AftabRad、自适应照明警报(ALFA)和ClimateStudio对眩光和采光进行模拟。根据病房划分区域内患者的活动讨论模拟结果。研究结果为制定以人为本的照明控制策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实现热带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和福祉。
Feroza Begum博士在《Photonic Crystal Fiber Based Light Source for Sensing Liquids》报告中,设计并提出了一种单芯双包层环形光子晶体光纤,用于水-乙醇和苯的不同测试分析物的液体传感应用。使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上的全矢量有限元法对该结构进行了模拟和数值分析,得出了功率分数、相对灵敏度、限制损耗、有效面积和0.6至2.0µm波长范围内的非线性系数的结果。这些结果决定了其在工业、军事、医疗和民用领域的实际液体传感应用中的潜在实用性。
主题口头报告环节分为5个阶段,来自不同国家的照明学者带来了20篇精彩的报告。
第一个口头报告环节由日本大同大学的Yosuke Okamoto教授主持。复旦大学的姚其副研究员,日本关西大学的Kazuto Takase博士、首尔科技大学的Woojin Jang、Yeon-Sang Lee、Jeungmo Kang三位教授和重庆大学的梁树英副教授分别带来了精彩的报告。
姚其副研究员在《Current Situation of Light Pollution of Architecture Façade Lighting in Shanghai and Shenzhen, China》报告中,从光谱角度调查研究了上海和深圳的数百个建筑立面照明,对立面照明的亮度、对比度、EML和色彩效果性能进行了检测,用以精确地评估光污染。Kazuto Takase博士带来的《Estimation method of BCD luminance reflecting visual characteristics》报告,以不适眩光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反映视觉特性的基本模型假设,根据眼睛光学系统的散射和视觉神经系统的感受野等视觉特性计算入射光通量,并推导预测BCD亮度,目的是在室内空间实现舒适的视觉环境。首尔科技大学的三位教授在《Smart Lighting in Korea》报告中,分别从三方面介绍了韩国智能照明产业发展协会的组织架构和行动,以期帮助韩国智能照明产业的发展。梁树英副教授带来的《Study on the light environment of multimedia classroom suitable for adolescent visual health》报告,从分析视觉疲劳的生理参数入手,研究多媒体教室的光环境,并通过实验确定了适合青少年视觉健康的投影屏与黑板、投影屏与桌面、投影屏与环境之间的最佳亮度比及投影屏、黑板和平台的最佳空间分布组合,其研究结果可为多媒体教室光环境设计提供科学指导。
第二个口头报告环节由UNIST的Youngshin Kwak教授主持。东海大学的Seiko Kawashima副教授、Seongsik Yoo博士和华南理工大学的边宇副教授分别带来了精彩的报告。
Seiko Kawashima副教授在《Short-term memory of color is modulated by arrayment of visual stimuli》报告中,探讨了颜色变化对视觉短时记忆的影响。通过对颜色刺激识别机制的研究,证实了颜色失配加速了视觉短时记忆中的识别,推测这些因素与颜色刺激和弹出刺激呈现时的视觉注意有关。未来会继续研究其他颜色刺激,阐明在包括形状等其他视觉刺激元素在内的颜色排列失配情况下对人类行为指标的影响。Seongsik Yoo博士带来的《A Study on the Location Selection of Luminance Measurement at the Access Zone of Tunnel》报告,通过实际测量分析了亮度计移动到可安装位置时,导致亮度测量结果的差异;并制作了混凝土表面样品,以计算根据隧道入口区混凝土路面上的太阳位置可能出现的亮度测量差异;基于此,对于实际隧道入口区域选择安装亮度计的位置给出建议。边宇副教授在《Visual discomfort assessment in an open-plan space with skylights》报告中,根据入住带天窗的开放式办公楼后评价(POE)调查(包括主观反馈收集和仪器测量)的结果,对特定场景下的视觉不舒适度进行评估,并提出了一种基于模拟的天窗和窗户改造方案。其研究结果涉及眩光等级和日光改造设计过程,可为带天窗的开放式空间引起的视觉不舒适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第三个口头报告环节由韩国岭南大学的 Hyunsu Park教授主持。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的杨彪副教授、日本东北大学的Kodai Kawagishi、三星电子的Elio Jin-Ha Kim工程师和天津大学的孔光艳博士分别带来了精彩的报告。
杨彪副教授在《Human Factors in Urban Lighting: Evidence-based Research for Better Lit Environment》报告中,讨论了照明中的人因问题及其框架,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获得经验证据,并以循证实践为“低头者”、老年人和那些无法获得充足自然光的人群提供更好的照明环境。Kodai Kawagishi带来的《Study on development of static transparent daylighting louver using non-imaging optics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报告,考虑通过允许一定程度的眩光而设计出一种用于窗户照明的透明百叶窗,在不影响舒适性的情况下获得令人满意的光环境,并利用光学分析的方法对DGP的室内照明环境和来自该百叶的眩光进行了评价,同时也考虑了照明设备对光环境的影响。Elio Jin-Ha Kim工程师在《Lighting that completes healthy and efficient learning environments for students》报告中,提出了两种光谱调谐LED,其中一种具有青色增强光谱,另一种具有青色减弱光谱。通过一系列临床试验,将这些新型LED与传统的白色LED进行对比测试,结果提高了白天和夜间较早的 DLMO(暗光褪黑激素发作)的浓度水平。孔光艳博士带来的《Research on the Optimization of Lighting Quality in Reading Space》报告,根据不同阅读模式的特点,从光源选择、照明质量、背景环境、阅读媒体四个层面研究了影响阅读舒适性的关键因素和影响规律;建立了人类行为模式、阅读环境、光源参数与照明节能的关系;并针对阅读舒适度和节能性提出了优化建议。
第四个口头报告环节由神户大学的Hirotaka Suzuki教授主持。神户大学的Yusuke Tsuji博士、苏州大学的徐俊丽副教授、同济大学的冯凯博士和韩国世宗大学的Su-In Yun博士分别带来了精彩的报告。
Yusuke Tsuji博士在《Rotational behaviour of a non-focal system composed of two parabolic mirrors》报告中,研究了非聚焦聚光系统的旋转行为,建议采用由凹凸抛物面镜组成的新型结构将准直光转换成平行的凝聚光,并对模型进行了三个旋转:初始位置的镜面旋转、太阳跟踪的镜面旋转和整个系统的旋转,研究不同旋转方式对光通量的影响。徐俊丽副教授带来的《Effects of two light-dark patterns on sleep, alertness and mood in residential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报告,介绍了在两个教室中进行的一项实地研究,实验期间以问卷方式评估被试者睡眠质量、警觉性、嗜睡、情绪、活力等相关指标,以探讨两种不同的明暗照明模式对寄宿高中生睡眠质量、警觉性和情绪的影响。冯凯博士在《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ubjective evaluation before and after experiment based on a lighting preference survey》报告中,基于对538份城市夜景调查问卷的分析,获得了不同性别人群的学习认知、照明偏好、影响因素(包括亮度、色彩动态等)、建筑水平、干扰光等多方面的初步判断,交叉分析评估不同人群对城市照明不同认知水平的照明偏好。对50人进行灯光训练实验,对比其训练前后的认知变化,提出夜景认知训练在城市夜景认知评价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建议。Su-In Yun博士带来的《The control method of OLED lighting integrated blinds for development of PV-OLED blind systems》报告,研究了将OLED照明与百叶窗相连作为仿真工具的方法,并通过与实测值比较进行验证。此外,通过仿真工具推导出了百叶窗角度影响下的OLED室内照度分布,并提出了最佳角度范围和限制条件。
第五个口头报告环节由ALC中方组委会成员、中国照明学会理事、清华大学的张昕副教授主持。大连工业大学的高海雯、青岛理工大学的原铭雪、京都工艺纤维大学的Aoki Akane、南昌大学的方文卿研究员和天津大学的任卓菲博士分别带来了精彩的报告。
高海雯在《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lighting mode and CCT on the lighting design of art museum based on subjective experiment》报告中,基于对日本国立西洋美术馆的模拟,设计了六种不同的照明方案,每个方案邀请了31名观察员进行评价,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配对样本T检验对主观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并探讨了不同照明模式(普通照明、重点照明和混合照明)和相关色温(4000 K和2700 K)变化对观察者心理的影响,以寻求最佳的照明环境。原铭雪带来的《The light of the block -- the light environment of the block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 renewal》报告,对不同类型街区夜晚光环境的调查研究,提出从地域、文化、艺术、生态、功能、技术、安全等角度建设街区夜晚光环境,满足不同类型街区对功能照明、夜景照明、文旅夜游灯光艺术等的需求,用以激发街区夜间活力,提升城市品味。Aoki Akane在《The control of melanopic illuminance in LED lighting considering circadian rhythm》报告中,阐明了太阳光的平均照度与平均视黑素照度之间的关系,设计了一种可随时间改变视黑素照度的LED照明,在恒定的光照下也能调整人们的昼夜节律。方文卿研究员带来的《Our new progress on the study of light on fertility and society and light influence on the "three-child" policy》报告,通过动物实验尝试证明与光周期效应相比,食物和环境激素远不与人类的发育和繁殖相关,而光可能会影响生育率,从这一角度建议国家“三孩”政策执行过程中考虑光因素。任卓菲博士在《Effects of artificial light at night on the herons’ (Ardeidae) chirping behaviors in an urban bird habitat》报告中,通过实验研究了苍鹭在黄昏和夜间暴露在六种光谱光下时的鸣叫频率,从天气时间和光谱角度,分析了夜间人造光对苍鹭鸣叫的可变影响,并建议对鸟类友好型户外照明进行循证。
论坛最后,由ALC中方组委会主席、中国照明学会特邀副理事长、同济大学郝洛西教授作大会总结。她指出,疫情虽然使会议延期且只能在线上见面,但我们的友谊和交流仍要继续保持。在中、日、韩三国组委会的共同努力下,ALC2021论坛在线成功召开,在此对24位提供精彩报告的专家、学者以及大会组委会成员表示感谢。一天的论坛使我们收获了满满24篇的报告成果,大家的报告都很有价值,让我们了解到不同国家照明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尽管我们见不了面,但线上会议非常有效,今后我们还需在ALC这个平台上继续学术交流。希望我们人类能够早日战胜疫情,希望下一届亚洲照明大会能够在北京如期线下举行,明年再会!
部分参会代表合影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4、免责声明:本站信息及数据均为非营利用途,转载文章版权归信息来源网站或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