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深向实 读懂两会科技热词
2021-03-17 来源:信息化时代
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当中,科技领域提到了哪些关键词?通过整体研读政府工作报告,并结合科技领域两会代表委员的关注重点和建议提案,《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认为,“科技创新”、“数字经济发展与数字中国建设”、“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以及“适老化产品的创新和应用”等将成为今年最受关注的科技热点。
科技创新 破解“卡脖子”难题
近来来,瞄准科技前沿和产业升级方向,我国在破解重大产业技术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如今,从国产大飞机、运载火箭到卫星的关键部件,都有我国自主研发技术的身影。不过,从总体上看,我们在信息通信、高端装备、工业基础材料、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和关键产业还存在明显的短板,尤其是决定关键核心技术能否突破的基础研究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科技创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将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而谈到科技创新以及科技自立自强,每一个人似乎都深有感触。因为过去几年,虽然我国不少领域技术从跟跑、并跑,再逐步到领跑,但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仍存在着明显短板。芯片、工业软件等行业“卡脖子”问题仍旧突出。
解决“卡脖子”问题关键还是坚持创新。然而创新与转型的路径又在哪里?对此,《政府工作报告》当中,从基础研究、战略科技力量、人才创新活力、揭榜挂帅以及企业创新主体等五方面,为通过科技创新破解“卡脖子”问题提出了攻坚方向。
关于基础研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周玉指出:“当前我国面临一些‘卡脖子’难题,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基础不牢。只有从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中发现重大科学问题,加强基础研究,才能为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揭榜挂帅’就是要让能者上,让有为者上。”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认为,科技创新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有先进的原创科研成果,“立地”就是要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从科学技术到管理模式全方位创新。
关于企业创新主体,《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拓展产学研用融合通道,健全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机制,完善创业投资监管体制和发展政策,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进一步持续优化政策,促进科技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建议:一是进一步优化股权激励税收政策,持续完善高科技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应将上市企业股权激励的纳税时点调整为激励对象实际转让相关股权的日期,更好发挥长期激励效果,激励人才跟企业长期共同奋斗;二是充分考虑科技企业的特点,进一步优化再融资相关政策,允许科技型企业特别是历史信用比较好的龙头型科技企业,再融资时不受非资本化投入占比的限制,使得企业可以持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周玉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集成电路产业对于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关乎现在也影响未来。‘十三五’期间,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3.4%。在过去的15年,我国的集成电路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集成电路是一个人才、技术、资金高度密集的产业,是一个高速迭代的产业,我国跟世界先进技术还有不小差距,需要加大加快投入力度。”
正如《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到的那样,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就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完善科技项目和创新基地布局。同时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工程和项目。在记者看来,为了更好地应对并解决在关键技术领域存在的“卡脖子”问题,在不断加大关键技术领域投入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同时,还应该积极开放并扩大对外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形成多元化发展模式。
走深向实 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如今,数字经济与数字中国建设的理念已经广泛深入人心。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化发展,数字中国建设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趋势更加明显,数字经济迈上新台阶,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引擎。对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建设数字中国。”这对于未来一段时间的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路径。
发展数字经济,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关键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加快推动数字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对此,全国政协委员、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建议,应加强互联网平台数据开放共享,让网民便捷获得信息。他建议,有关部门可选取老百姓获取信息服务密切相关的领域作为试点,如资讯信息,构建不同互联网平台之间信息共享的机制,打破现有“信息壁垒”模式,促进信息和知识的自由流动,逐步引导规范互联网开放生态的回归,提升用户体验。
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建议加快建设各级大数据中心,搭建统一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撑平台。同时,他建议加大政府公共数据对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的开放力度;搭建统一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撑平台,便利企业“上云用数”。
随着数字技术日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云计算、5G等技术所承担的角色也日益重要起来。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基建”将成为数字产业化的重要方向。
对此,新华三集团认为,“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将“加快数字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作为独立篇章,从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到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从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再到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勾画出了未来五年“数字中国”建设新图景。“数字中国”的创新部署,将是一次包括城市、政府、产业和居民生活等不同维度在内的全面升级,而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将在最大程度和范围上推进社会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的优化,推动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的优化升级,将是推动“数字中国”创新落地的重要一步。在新华三集团看来,新型智慧城市是“新基建”的集大成之作,更考验着城市管理者和城市建设者的前瞻视野、创新实力和实践能力。新华三集团过往在新型智慧城市领域内的实践表明,新型智慧城市是“长”出来的,不是“建”出来的。未来的智慧城市应当是不同部分、不同模块、不同应用、不同技术,相互支撑、相互协作、数据共享、网络互联的一个可自我调节,可持续生长的生命体。
不仅如此,全国政协委员,360 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周鸿祎和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分别从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网络安全防护和完善配套措施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言建议。周鸿祎在提案中指出,通过集中建设和运营“城市级”网络安全基础设施,以类似于电厂、水厂的公共服务方式为城市提供统一的网络安全服务,以提升城市网络安全水平,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马化腾则建议,要在增强机遇意识的同时树立风险意识,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进一步推动政府、市场、社会、企业形成合力,积极探索创新监管与治理方式,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与合规发展理念。
在记者看来,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数字经济发展的市场基础、政策体系与技术路线。展望“十四五”,我国数字经济将持续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第一,数字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第二,数字技术的扩散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在新基建的推动下,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将在各传统行业深度应用,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加深。第三,数字生态的竞争优势将进一步凸显。数据要素已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数据要素通过流动,串联起消费者、传统企业与科技企业之间的价值环节,最终带来传统经济中供求结构的变革。第四,数字安全的底线意识将进一步增强。
提振实体经济 数字化转型是关键密钥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国之本,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当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技术驱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快,实体经济各领域面临全面深刻的数字化转型,走向智能、绿色、融合的发展道路。
如今,传统产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经迫在眉睫,而且几乎在所有行业同时发生。在交通运输业,网约车正在颠覆传统的出租车模式;在零售行业,涌现了以数字化技术改造的新零售;在银行业,金融科技企业也在挑战传统银行。甚至在农业领域,也已经有不少企业通过对气候、土壤、空气质量、种子等数据进行分析来更加精细化运营。
对此,在今年的两会当中,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对如何提振实体经济,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其中,杨元庆带来《关于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支撑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希望通过算力基础设施建设,赋能实体经济发展。他认为,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各行各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离不开“新IT”基础设施的支撑和赋能作用。所谓“新IT”,就是基于“端边云网智”技术架构赋能各行各业、实现智能化变革所需要的技术、服务与解决方案。
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带来了《关于建设中国特色工业互联网体系,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周云杰认为,双循环的重要支点是激活市场需求,重点是激发中小企业的活力,而中国的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参差不齐,因此,要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通过建设中国特色的工业互联网,为中小企业赋能势在必行。
在新华三集团看来,随着“新基建”的推进和数字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走到了一个传统经济转型升级的时代,以云与智能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将不只是产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支撑,更将开拓一系列新的商业模式和创新场景,激活经济增长的新动能。目前,我们面对的最重要问题,就是要打通数字化创新与行业场景之间的隔阂,让数字化创新不能浮于表面,而是真正能够融入企业的运营、管理和创新之中,从全局和根源上重塑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真正在运营效率、成本管控和服务品质上实现全面提升。
针对实体经济亟需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局面,赛迪顾问从制造业的角度提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是以智能化手段推进制造工艺层面的原发性创新。推进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制造工艺结合,加快工艺创新,从工艺参数优化、反馈补偿、智能迭代、工艺仿真、数值模拟、方案比较、复合工艺等方面入手,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制造工艺原发性创新的赋能,从而降低工艺研发成本,缩短工艺创新周期,提升工艺创新成功率。
第二是坚持边云协同,聚焦边缘智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应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一方面瞄准生产现场边缘侧设备及产线的智能化改造,强化数据采集、数据流通和数据价值挖掘能力;另一方面是优化上云环境,通过立法等手段加速保障数据安全,量化企业上云效益,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有序上云,杜绝盲目跟风。
第三是从制造业全链条出发创新发展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要从上游设计研发、中游制造、下游物流销售服务等全生命周期对制造业进行赋能,积极拓展协同设计、远程运维、C2M、工业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从而实现生产型服务业的专业化和高端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在记者看来,从发展现状看,受限于信息化基础弱、数字化程度低、现金流压力大等因素,单个企业转型成本高、困难大。因此,搭建一批产业发展平台,在龙头企业引领下,整合创新资源,解决共性技术难题,将有助于企业数字化转型。不过,在这一过程中要避免盲目跟风,为了转型而转型,而应该在切实了解自身需求的基础上,适时选择新兴技术助力自身转型升级。
智能时代 不能让老年人边缘化
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约有1.8亿,约占总人口的13%;2025年“十四五”规划完成时,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将超过2.1亿,约占总人口的15%。未来,中国老年人智能化生活市场十分广阔,但是从事适老化的平台还屈指可数,如何持续切实解决老年人在智能技术面前遇到的困难,让老年人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随后,工信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一系列措施将帮助老年人更好应用智能技术。其中,工信部于2021年1月起,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一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专项行动结合不同类型特殊群体的需求,针对性采取改造优化举措,首批将完成115个公共服务类网站和43个手机App的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
基于此,在今年的两会当中,多位代表委员建言消除“数字鸿沟”,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数字生活。其中,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建议,推动老年人数字化服务尽快纳入国家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有关部门制定技术适老化的中长期目标规划,加大配套资金投入,推动各级公共数字平台及服务体系率先完成适老化改造,优先解决老人网上预约、交通出行、智能扫码等涉老高频服务事项;指导建立智能技术适老化标准体系,有关部门制定智能技术适老标准的总体要求,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共同建立专项标准体系;推动智能技术适老场景与新兴业态融合发展,引导技术适老与智能家居、智慧社区、智慧出行、智慧医疗等新兴业态融合发展。
李彦宏则从微观层面给出建议,提出应引导企业扩大适老化智能设备供给。比如,全面普及以语音为核心,结合眼神、手势等多模交互的人工智能助手,并将其搭载到老年人常用的设备中,让老年群体在各个场景都能享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便捷。
另外,全国政协委员、搜狗CEO王小川表示,互联网应用的适老化改造,是消除老年人“数字鸿沟”的组成部分,目前在实践中仍存问题,如缺乏将数字经济和老龄化社会结合全面规划的产业指引、缺乏利用市场规律调动市场主体参与的激励政策、缺乏对社会力量的广泛动员。对此王小川建议:第一,不仅要做互联网应用的适老化改造,还要在老龄化社会的基本前提下考量数字经济产业政策的全面和平衡。第二,尊重市场规律,调动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鼓励扶持与综合监管双管齐下。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4、免责声明:本站信息及数据均为非营利用途,转载文章版权归信息来源网站或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