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字化否定信息化、用中台否定ERP,都是在误导企业

0
2021-10-26 来源:陈果George 
几年前,因为各种机缘,我开始教育周围的同事和朋友,“数字化”和“信息化”是不同的概念——传统“信息化”是以流程和信息记录为核心,技术特性是所谓稳态架构,而今天说“数字化”,是指以数据分析和用户体验为核心,技术特性是所谓敏态架构。
 
然而,我发现我周围一些人,本来对技术的商业应用并没有很深的认识,一知半解,被我这样启蒙后,就经常给人说:“你们过去搞的信息化过时了,现在先进的企业都在搞数字化了”。这些人往往很有社会影响,给别人造成很大误导,我很痛心。
 
用数字化否定信息化、用数字化平台否定ERP”,目前在中国IT商业圈子里也已经形成了言论时尚,中国最顶尖的几家IT公司的高层领导,在各种公开场合下,都把这种说法当成市场营销的话术。
 
从商业角度,我也能理解他们:因为过去三十年中国的企业IT市场,以ERP代表的企业核心管理系统被SAP等公司高度垄断,企业信息化服务市场也被IBM等国外公司占据了先机。今天,因为中国经济崛起、国际地缘政治分化加剧等原因,中国本土的企业IT厂商要快速成长,必须找到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特征,找寻弯道超车的路径。所以,“数字化”、微服务、云平台、数据中台等等名词成为时髦,无论叫“BIP”,还是叫“EBC”,意思都是完全一样的,名词搞得千奇八怪反而混淆视听。
 
 
 
传统企业系统技术架构的“架构现代化(Architecture Modernization)”演进,ERP系统向“下一代ERP”(Next Gen ERP)转型等等趋势,我过去已经写过很多文章,我曾经断言“ERP都玩不转的制造业企业,就不要浪费金钱和表情去搞啥数字化转型了” ,在此不再赘述。
 
然而,对非常多的中国企业:
业务都不标准化,谈啥业务能力服务化和微服务?
端到端的业务流程管理都没有,谈何流程解耦和“瘦核心”?
 
今天,我在某顶尖国产企业管理软件的年度大会上听到一位中国最顶尖企业CIO发言:“ERP是西方三十年前做的东西,我们中国把西方三十年前做的再做一遍,就能代表中国的水平吗?”,我觉得这个说法非常误导中国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原因有三:
 
第一,本来BIP、EBC这些名词,都是跟风国外Next Gen ERP概念,例如SAP BTP的产品理念,根本没有任何原创性,也不符合国家目前倡导的“硬科技”的标准,顶多就是营销名词包装,凭啥说他们“代表中国水平”?我并没有攻击国产软件的意思,恰恰相反,我是怒其不争,只会照搬概念,不同意其代表中国水平——这类架构理念,马路上随便找家中国的企业软件公司都是这个话术。
 
第二,中国社会目前正处于工业化转型的关键时期,的确,ERP是信息技术应用于工业化组织的管理的代表性系统,你说工业化时代对中国过时了?这个我完全不同意。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跳跃式、颠覆式的,农业社会不可能绕过工业化形态,就一下子跳入后工业化的数字社会。大多数中国企业信息技术应用面临的问题是先把ERP用好,再谈从ERP到数字化。华为成功的秘诀是实施信息化,“先僵化、后固化、再优化”,为什么我们要忘了中国企业用IT来提升管理的初心呢?
 
第三,中国企业过去用不好ERP的原因,是因为企业自己管理水平的原因,还是因为软件是“巨石架构”的原因?如果并不是架构原因,那否定信息化、否定ERP有意义吗?有多少中国传统企业具备自有IT能力可以去驾驭“微服务”?微服务架构实施很大程度上也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企业管理能力问题。
 
ERP 发源于欧美的制造业,美国在开展阿波罗登月计划时,将飞船制造管理的信息系统开发外包给卡特彼勒、罗克韦尔和IBM,由此推动了现代商用计算机、数据库软件和企业管理软件的革命,我认为,信息化和ERP要求的“先僵化”所蕴含的哲理,是对企业人的工业化、职业化的素质塑造,这才是企业竞争力的壁垒,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手段
 
拜托各位中国IT行业的企业家向中国实业企业传递正确的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思维:不管用什么技术,补上“西方三十年前”工业化管理水平的课是绕不过去的,企业管理软件的价值不是解耦、微服务,而是“最佳业务实践”。今天,中国的太空站也上天了,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却是任重道远。而对中国管理软件和企业服务行业来说,需要真正的思想家和意见领袖来引领行业洞见,而不是现在这样只是在营销层面包装概念,对西方理念亦步亦趋。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4、免责声明:本站信息及数据均为非营利用途,转载文章版权归信息来源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