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优化路径

分享到: 更多
2023-08-01 来源:新工业网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在数字经济“以数据要素为主要动力”的战略规划中,如何充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技术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弯道超车”,摆脱制造业全球“低端锁定”局面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江苏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先行地区,更应有所启发、早做准备、有所作为,积极应对新一轮工业革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作为工业大省,江苏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已具备数字化转型的良好基础。然而,现实中江苏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道路依然任重道远,还处于试验与摸索阶段。本文梳理江苏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条件,剖析江苏省制造业转型发展面临的困境,寻找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优化路径,从而为相关部门制定制造业转型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一、 江苏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
 
(一)政策层面
 
2018年12月,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智能制造发展的意见》,旨在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2021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以下简称“省办公厅”)发布《江苏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强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数字经济成为江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同年8月,省办公厅发布《江苏省“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出要在“十四五”时期,率先建成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数字、融合、创新、智能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2021年12月,省办公厅发布《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旨在通过三年努力,全省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制造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率先建成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二)产业基础
 
在制造产业发展方面,江苏制造业积累了雄厚的基础实力。第一,规模总量大、发展韧性强。2022年,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1%,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7.3%,稳居全国首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为89.1,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两年(2021年和2022年)居全国第一。第二,门类体系齐全、集群化水平高。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南京、苏州、无锡等都有很好的基础。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等各项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第三,产业数字化水平高。2021年初,江苏省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1.1%,关键生产工序数控化率超52.1%,实现管控集成的企业比例达32.9%。
 
在数字产业方面,《2022数字江苏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江苏省数字经济规模超5.1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二,占全国的11.8%,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6%。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电信业收入分别达3.56万亿元、1.15万亿元和1135.51亿元,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此外,江苏省还提出做强做优“数智云网链”等新兴数字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代半导体、元宇宙等产业。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无锡物联网两个数字经济相关产业集群获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集成电路、软件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水平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二、江苏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难点剖析
 
(一)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对江苏省来说,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优势在于制造业产业集聚优势,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同时,省内高校云集,加上中科院多个研究所形成了堪比京沪的丰富科教资源。但是,目前来看仍没有形成特别有影响力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并在智能制造领域取得较大突破。创新链上各方在技术开发、应用测试、产业政策与学术研究上也没有形成有效的协同创新机制,以及基于制造业转型真实需求与实践场景提供专业的识别、研究、反馈、改进和决策体系。此外,江苏省还有很多制造装备智能化水平处于初级阶段的功能智能,与满足高水平智能工厂系统性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工业软件也不能完全满足智能制造的需求。这些都需要依靠政策、技术、应用、产业、学术全创新链的系统性协同创新才能实现高水平发展。
 
(二)数字化新技术的产业化能力弱
 
目前,江苏省在通信网络技术,互联网平台建设等方面投入较多,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调研发现,不少新兴技术仅停留在数字技术的表层应用上,没有真正地落实到生产销售、战略创新和组织管理等方面,即新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较弱,没有真正成为企业的增长动力。如在制造业领域,江苏高校与企业的很多关键技术都已取得科研突破,甚至获取专利,但因无法获得进行量产实验的场所与资金,卡在中试、量产的关键节点。如果这些高端的技术可以真正的落地,具备高效率的量产能力,就可能占据产业的制高点,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带来江苏省制造业乃至中国工业的低成本优势。同时,也会推动诸如工业机器人、3D打印机等新的制造体系的革新,为江苏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方向。
 
(三)缺乏普惠性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
 
从江苏省制造业内部结构来看,中小企业既是制造业的构成主体,又是数字化应用的“短板”。调研发现,很多中小企业意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但大多数不知道如何着手去做,也没有专业的机构和人员为其提供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导致一些企业想转不敢转或不会转,最后只能搁置或者放弃数字化计划。此外,江苏省还较缺乏普惠性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多数中小企业不知道如何制定数字化转型方案,在面对“智改数转”的难题时也无处问询,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转型意愿和积极性。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旨在形成多方合力,可以根据企业不同的转型需求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辅导,协助破解中小企业数字化应用难题,为中小企业提供个性化方案和有效建议。为促进制造业“智改数转”真正落地,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转型的现实问题,普惠性的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建设可以在全省积极推行。
 
(四)数字化转型投入成本高且成效不明
 
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不断试错、调整和改进的过程,需要人力和资金的持续投入,周期较长。数字化转型一般涉及软件、硬件、网络、人力资本等要素投入,这些不是一次性注入就能独立运转,还需要软硬件环境支撑、通讯技术加持、专业团队培训等配套的服务。同时,需求在变动、设备在更新、技术在进步,数字化转型要想取得成效,所有投入都要进行持续的自我维护甚至革新,这又带来较高的变动成本。此外,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也不像一般项目有可预测的回报周期与投资收益率。因此,企业需抓住时机,适时转型,但也不能盲目投入,要具备成本意识,合理控制投入,具备很强的项目管理能力,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控进度、省资金和提效率。
 
(五)数字化转型复合人才稀缺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点是建立全新的商业运行模式,在新模式下促进各种资源要素以新的方式共同协作,其中人才要素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江苏省制造业“智改数转”进程中,复合型数字化人才供给仍是主要的短板。省内固然有大批优秀的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人员,但能否全职加入并深度参与制造企业的数字化改造仍是一个未知数,因为传统观念认为制造企业中的IT岗位属于边缘部门,职业前景无法预测。即便是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加入改造团队,但由于缺乏制造行业的实践经历,能否跟制造业内部OT(Operation Technology)人员进行即时协作与有效沟通也是一个较大的问题。此外,不仅在IT方面,与数字化转型相关的领域如大数据开发、自动化控制、产品设计、工艺流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也是各有所长,较难形成合力在转型赛道中实现有效协作。
 
三、江苏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优化路径思考
 
(一)加强顶层设计,注重政策制定落地性
 
一是政策制定应具备前瞻性和系统性。数字化转型不是短期和静态的,要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周期性、长期性动态调整。因此,制定数字化转型促进政策需具有前瞻性,做到及早谋划、及早布局、及早行动。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关键业务数据进行识别、梳理和标准化,掌握本省制造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国际环境和国内需求审视未来的数字化环境和技术趋势,研判和制定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有利战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不是单线独立的,需要上下游产业(企业)和相关部门相互协作和支撑,因此政策制定也要考虑到全产业链协同的系统性和全局性要求。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夯实网络基础,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逐步显现。下一步,江苏省需要在微观层面出台更加细致的实施细则和行动方案,具体着眼于鼓励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加强企业内部、上下游企业之间、跨领域生产设备与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促进数据资源协同与共享,支持企业借助工业互联网平台转型升级。二是政策制定要具备可实施的落地性。应立足本省实际进行可行性分析,充分考虑政策的可操作性。针对企业转型现状和难题,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关政策,且要更加精细化,直击企业转型的痛点和堵点,切实帮助企业纾解困境,带动企业转型的积极性。在落实执行政策的过程中,不能打折扣,更不能走过场,应积极推动各项政策落实落细。同时,要加强监督检查,定期检验政策实施效果,政策兑现手续要更简化、流程更优化、时间更压缩,以监督倒逼执行,让企业更加方便快捷享受政策利好。
 
(二)积极布局工业互联网,促进关键技术协同创新
 
一是建立工业互联网产业重大技术需求生成机制。工业互联网是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要积极引导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联合行动,形成各细分行业对工业互联网的需求清单和研发需求清单。根据工业互联网基础架构,经过多方研讨和论证,确立实现目标所需开展的研发、设计和应用相关的工作任务,把相对模糊的服务需求转化为清晰具体的技术需求,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创造条件。二是构建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体系。在顶层设计方面,可以构建工业互联网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在政策引导和组织协调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形成相关部门各司其责、高效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同时,构建工业互联网关键核心技术协同创新联合体,推动各创新主体加强互动和高效融合。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面向工业互联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重大需求,与具备实力的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合力进行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的攻关,解决智能制造的“卡脖子”难题。
 
(三)聚焦企业转型难点,提供多渠道服务通道
 
一是组建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专业对口服务。针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开头难”的问题,政府、企业和专业协会可利用各自优势资源组建普惠性线上转型服务平台。如遴选一批熟悉工业场景、集成能力强的数字化转型服务商,提供企业数字化转型诊断和培训,帮助企业规划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或等级,对转型的可行性和潜在价值,以及投入回报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为企业制定可选择的数字化转型方案。由服务商牵头,联合关键产业链企业、第三方机构、工业企业等组建产业联盟,共同探索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及标准制定。二是提供点对点帮扶,发挥重点企业示范引领作用。组织专家深入重点企业提供点对点帮扶服务,在“智改数转”方面提供最优的解决方案和实施路径。聚焦智能装备应用、设备互联互通、生产实时调度、智能物流仓储等重点领域,深入调研、精准匹配企业需求,开展差异化诊断和指导。针对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围绕行业典型应用场景,培育数字化转型标杆示范企业,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化转型模式,引导企业观摩学习,增强示范带动效应。
 
(四)精准把握转型需求,打造专业人才队伍
 
一是依据全省中长期规划,通过调研掌握制造业转型所需人才,编制详细的人才需求目录。调研发现,江苏在“智改数转”过程中,急需一批具备数字化知识结构和数字化操作能力的人才,尤其是具备工业化和数字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对此,应科学统筹研判人才缺口及具体的岗位性质,按照紧缺程度制定详细的人才需求目录。二是高标准制定人才招引政策。加强国内外数字化领域高层次人才的挖掘力度,重点招引省内急需的科技人才和科研团队。完善数字化人才待遇保障制度,为引进人才的工作、生活、子女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提供优厚的待遇。充分利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和数字化人才共治机制,切合发挥三省一市人力资源优势,出台关键核心技术人才特殊调配机制,推动人才跨区域、跨领域、跨部门畅通,为集聚高层次人才搭建“绿色通道”。三是多渠道培育数字化人才。着力构建本土人才培养体系。江苏高校、科研院所、职业院校和人才培育基地等资源丰富,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师资培养等方面应有所作为。例如,规范专业设置管理,着力打造一批数字经济品牌特色专业,加快开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重点课程。鼓励高校和重点龙头企业联合探索多元化“产教一体”培养模式,通过组建实训基地、联合培养和定向委培等形式,打造“技术+项目+人才”复合型数字人才教学培养体系。另外,充分发挥企业作为人才培养主体的作用,鼓励其建立数字人才内部选拔培养机制,探索适合自身特征的数字化转型模式。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