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都焕发新活力—— 张家口阳原县毛皮产业发展纪实

0
2019-02-15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2012年,获得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皮革协会联合授予的“中国毛皮碎料加工基地”称号;2014年,被河北省政府确定为第二批“皮毛制品外贸转型示范基地”……近年来,阳原县围绕打造国际领先的京西北裘皮加工集散中心,提升全球最大的毛皮碎料加工基地发展水平,以毛皮文化为引领、专业市场为龙头、碎料加工为特色、工业园区为支撑,全力打造集特种养殖、硝染鞣制、碎皮加工、成衣制作、产品销售、技术研发、文化旅游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带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传承历史, 打造产业链条

    阳原, 拥有举世闻名的泥河湾,是东方人类的故乡。人类在此完成了200余万年进化过程的同时, 也经历了利用动物毛皮的全过程,缔造了厚重的毛皮文化。

    建国后, 阳原村村办起毛皮厂,在全市独具一格。改革开放以来, 阳原毛皮加工迎来快速发展期,产品种类日趋丰富、加工技艺不断革新。 近十几年来,阳原毛皮加工由碎皮缝制向高、中档裘皮制衣转变,开发生产的裘皮成衣、裘皮编织品以及裘皮装饰品等,远销海内外。

    历史文化是宝贵财富, 是产业发展的软实力。如何扛起传承发展大旗,在日新月异的国内国际市场站稳脚跟,使毛皮产业走得更远更好?阳原县以世界眼光,积极延伸产业链条, 让传统毛皮产业焕发出新生机。

    —总投资6.5亿元建成了阳原国际裘皮城,成为京西北单体建筑规模最大、功能设施最完善的毛皮专业市场,目前商户入驻率达100%,吸纳就业5000人。2017年,这里被中国皮革协会授予“五星级专业市场”称号。

    —投资4500万元兴建了国内首家展示毛皮文化的专业博物馆,全面展示阳原毛皮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独特的碎皮加工工艺、历代阳原毛毛匠的奋斗业绩等,为阳原毛皮悠久的历史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投资636万元建成了裘皮技术培训中心,累计培训加工、销售人员5200多人。国家皮革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迁址到阳原, 对树立行业权威,打造 “阳原标准”,提高阳原在国内国际毛皮行业的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引进了阳原县新元素鞣制公司入驻硝染基地,建成了永盛毛皮硝染基地,具有世界一流的毛皮染色技术的意大利MIB公司也得以入驻,毛皮废水处理实现了循环利用,通过了中国皮革协会组织的环保核查。

    今年10月26日,第五届中国·阳原国际毛皮文化节在阳原县盛大开幕,再一次将阳原这个独具特色的 “毛皮之乡”华丽地展现在世界面前。 为期六天的文化节,为阳原毛皮产业注入了新元素、新理念。以此为契机, 阳原县吹响了新一轮以世界眼光打造“时尚产业”新高地的冲锋号。

    战略部署, 实现提档升级

    一系列的“大手笔”,使阳原毛皮产业得到了强劲发展。然而,随着时代前行,在产能过剩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消费市场对皮草提出了新要求,阳原皮草产业面临新挑战。

    如何创新思路, 增强动能, 使毛皮产业在转型升级中焕发新生机?

    阳原县委、 县政府充分发挥碎皮加工技术优势, 扶持中小加工企业和加工户改进工艺, 变阳原制造为阳原创造。 在国家皮检中心的有力支撑下, 逐步建立以阳原碎料加工工艺为基础的国际标准, 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阳原碎料加工在全国全球毛皮行业的领先地位。

    目前,阳原县已形成了极具规模的产业集群,拥有西城镇、东城镇、要家庄乡、揣骨疃镇、东井集镇、浮图讲乡6个毛皮业重点乡镇、30多个毛皮加工专业村。全县常年从事毛皮加工的有5万多人,熟练掌握生产技能的工人有2万多人,全面具备了为国内外商户高质量加工各类档次裘皮服装服饰的能力。据统计,阳原已注册的毛皮企业和个体加工户达到1100多家,年可加工各类毛皮材料1000多吨,占全国毛皮碎料加工总量的80%。

    历经几年的强劲发展, 阳原毛皮产业基本实现了由原来以碎皮加工为主的初级形态向集动物养殖、原皮交易、硝染鞣制、碎皮加工、 成衣制作、 产品销售、 培训研发、 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的初步转型升级模式。 以北元、 北国屈氏、 温美莎、 宝美毛等为代表的品牌获得全省著名商标,年可生产各类裘皮服装服饰50多万件, 实现产值达20多亿元, 产品远销欧、美、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内销辐射北京、天津、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地。阳原也力争到2020年,实现毛皮行业年产值80亿元,市场营销额达到100亿元,出口创汇突破1亿美元, 从业人员达到6万人。

    支柱产业, 释放致富 “红利”

    初冬, 走进阳原东城镇东城村, 一块写有 “碎皮加工微工厂” 的金色牌匾格外醒目。 走进厂内, 一派繁忙场景:拣皮选料的、 精心对皮缝制的, 成形皮褥钉板的……工人们忙得不亦乐乎。

    “厂里几天前接到了一份大订单, 大家这几天都在加紧赶制。”工厂负责人孙建芳告诉记者, “我们的碎皮加工主要以貂尾、 貂腿和貂爪等原料为主, 其中以白色的貂尾料价值最高, 利润也最大, 这两天赶制的就是貂尾褥片。”

    “一张成品貂尾褥片要经过十三四道工序才能完成, 可以卖到900元, 这批订单做下来, 工人们这个月的收入可以达到5000元。”孙建芳从事碎皮加工已有18年,从最开始自己单干的家庭作坊, 一步步发展到如今拥有30名长期工的加工厂,她感受最深的, 就是十几年间经营方式的大变革, 让她从过去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 “自由式”生产,发展到了如今市场 “订单式”加工, 成品积压风险大大降低, 生产效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证。

    “在这里做活儿的工人基本都是东城村的贫困户, 每个工人一个月最低工资都能拿到2000元,旺季订单量大的时候,一月可以拿到六七千元。”在孙建芳看来,这对于一个贫困家庭来说, 是一笔可观又稳定的收入, 不仅可以很好地改善他们的生活,还可以增强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东城镇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东城皮毛加工已有300年历史, 全镇常年从事碎皮加工的农户有4000多户,年加工碎皮褥子100多万条, 产品内销北京、 浙江、 广州、 沈阳等国内大中城市, 外销韩国、 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年产值3.6亿多元,形成了稳固的皮褥加工产业带。

    作为全县的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 阳原县近年来把碎皮缝制作为完善整个皮毛产业链条的基础和全县扶贫攻坚的第一主导产业来抓, 重点扶持有毛皮加工意愿的贫困户每户一台缝皮机, 累计发放缝皮机7673台,覆盖全县49个村、2.47万贫困人口。 据初步测算, 毛皮产业收入对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达到1500元。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