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县制鞋如何从零基础发展成“中原鞋都”
春和景明,万象更新。4月的睢县又迎来了新一轮制鞋产业发展新机遇。4月8日,由商丘市人民政府、中国皮革协会主办的中国商丘睢县中原鞋都国际制鞋产业高峰论坛在郑州举行。来自中国皮革行业协会、国内外知名企业的业内专家和企业家齐聚一堂,围绕“赋能鞋业 智造未来”主题,为睢县制鞋产业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
据悉,该县的制鞋产业2018年代表商丘市参加全省智能化观摩点评获得黄淮四市第一名。截至目前,河北雄安新区制鞋、鞋材企业成功转移至睢县60余家,加上新引进鞋类贸易企业总数达到100多家。
睢县制鞋是如何从零基础发展成“中原鞋都”的?
睢县是古代鞋服的重要产地,汉代誉称“锦绣襄邑”,位于豫鲁苏皖四个省份和商汴周三座城市的接合部,是我国中西部地区连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中转站、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桥头堡。
睢县是传统农区、国家级贫困县,选择什么样的主导产业成为横亘睢县发展的难题。该县决定走跳出睢县、放眼全国的发展思路,研究全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移的形势,深入分析、论证,寻找与睢县相契合的机遇。
睢县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发现,被称为“候鸟经济”的制鞋产业,在福建、广东、重庆、成都、河北等地均有集中度较高的制鞋产业布局,全国五大制鞋产业基地,唯独人口最为密集的中原腹地,没有成型的鞋业生产基地,形成了一个发展区域的空白。2012年6月,睢县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中原制鞋基地的思考与建议》,从产业基础、建设机遇、承接载体、用工保障、区位优势和发展空间六个方面对睢县发展制鞋业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当年,安踏嘉晋、广硕嘉鸿等制鞋企业到中原考察时,对睢县的构思和设想寄予厚望,认为睢县发展制鞋产业顺承产业转移的“天时”,拥有东西交会的“地利”,具备劳动力资源的“人和”。
“我们看重的就是企业与政府发展鞋业为主导产业的目标一致,这样企业就搭上了‘顺风船’,会随着当地主导产业的发展而不断壮大。”2012年落户睢县的华莹鞋业总经理胡焰说。
“盯准‘一双鞋’,选准一条路,横下一条心,做大做强制鞋业。”睢县县委书记吴海燕说,该县依托其重要的区位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着力发展“互联网+制鞋产业”,承接雄安新区产业转移,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在国际国内制鞋业已经成型的格局制约下,从零起步,以优化招商、安商、兴商环境为根本,坚持开放招商一举求多效,围绕制鞋,明确定位、定向、定点、定大、定责的“五定”原则,紧紧瞄准福建晋江、广东东莞、浙江温州等地,锁定行业龙头企业、品牌十强企业、上市企业,突出大小并举,注重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完善产业配套,开展驻地招商;大力推进协会招商、委托招商和以商招商、产业招商;大力招引与主导产业关联度较高的上下游企业落地睢县,奋力实施链式招商、多元引进、抱团入驻、集群发展。
“在睢县,企业发展遇到什么问题,我们就帮助解决什么问题!”睢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主任周继强说,该县对投资制鞋业的客商提供“全过程服务、低门槛进入、低成本运作、高利润回报”的良好环境,实行“一个项目一名县级领导牵头、一个单位负责、一套班子推进、一站式办公”。项目在土地征用、拆迁中与群众“零接触”,在办理相关手续时与职能部门“零接触”。
从“一枝独秀”到“遍地开花”,睢县制鞋业形成规模效应,靠的是什么?百盛鞋业总经理郑阿伟说:“服务!搬家初期,最大的困难是办手续。到了睢县,我发现,企业办手续根本不需要接触职能部门。无论土地审批还是银行融资,都有专人帮助办理。”多年来,睢县把制鞋作为主导产业精心培育,以建设中原鞋都为目标,强力实施“东引西融”战略,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向东抢抓东南沿海制鞋产业、向北抓河北三台转移机遇,大力发展制鞋产业。在引进专业工厂的同时,该县注重引进关联企业,建设制鞋产业园,相继引进安踏嘉晋、广硕嘉鸿、豪烽等制鞋及鞋材企业近200家,从业人员7万余人。到了2018年,该县制鞋业产值近200亿元,年产量1亿双。5年来,产能增长10倍,产值年增速34.5%,形成了产业集聚、就业增加、人口转移、产城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营商软环境不断优化,“智造”硬本领也不断增强。2017年,睢县确立26家重点企业,拿出5000万元科技创新奖励资金,调动了企业革新的积极性。“在耐折机上,鞋底要经过12万次弯折;在疲劳测试机上,松紧带要反复拉伸1万次……”在河南嘉鸿鞋业实验中心内,实验室部长彭漾漾说起100多项检验工序,如数家珍。生产换线、设备换芯、机器换人,智能化改造为该县制鞋产业高质量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与此同时,该县聚焦制鞋产业,搞好品牌展示和鞋类产品设计大赛,并依托制鞋产业园品牌展示区做好鞋业发展历史文化展示,依托“睢县杯”全国鞋类设计师职业技能竞赛,加速培养造就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助推制鞋产业转型升级。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