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古镇2014年新面貌

分享到: 更多
2014-09-18 来源:中国之光网

2014年以来,古镇镇作为中山市“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经济结构、社会治理改革”的试点镇区,围绕“产城结合”的发展思路,突出地抓好以下“四个创新”:

  灯饰产业本体的创新。通过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营销方式,实现灯饰产业的本体创新。一是在设计方面“引进来、走出去”。通过加快引进意大利、波兰等世界知名灯饰设计机构,投资300万元与意大利首席灯饰设计师合作,组建圣诺威国际灯饰照明创新设计中心,投资2000万元建设灯饰3D快速成型与协同设计技术服务中心,提高企业原创设计、工艺制造水平,掌控产业发展制高点。同时,首次带领强优灯企参与“米兰工业设计周”这一全球行业盛会,参与国内外市场技术竞争,打造“中国灯饰智造”品牌。二是建设电商灯饰产业创新园。为巩固中国灯都地位,完善产业链,每年投入1000万元,为灯饰企业提供电商店策划、平台建设、物流配送、人才培训等服务,引入4家电子商务服务商,年产值达30亿元。配套物流(快递)仓储园区,年产值2 .5亿元。出台电子商务扶持办法,鼓励灯企拓展线上营销平台,筹建灯饰品牌网上旗舰店,逐步实现古镇灯饰全国线上营销平台的连锁化和规模化。三是推广“古镇灯饰”区域品牌。实施“古镇灯饰”区域品牌推广使用办法,划拨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古镇灯饰”优质标志推广(现批准使用企业22家,规划5年内发展100家),首选北京、上海、成都、沈阳等,发展一批中国灯饰之都全国直销基地,联手企业在机场、高铁等公共场合,以及国外会展宣传推广“古镇灯饰”区域品牌。四是打造研发创新软实力。下半年,完善专利展示和交易管理服务机制,每季度组织一场灯饰专利作品拍卖洽谈会。鼓励企业申请国际专利(IPC)。提高公共服务平台覆盖能力,国家灯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山大学古镇半导体照明技术研究中心要为全市乃至珠三角灯企提供产业服务。完善所建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8家,市镇企业技术中心66家。五是举办中国灯饰之都“灯光文化节”。灯饰是流行文化,结合灯博会平台,举办古镇首届灯光节,展示灯饰作品的创意设计,照明工程的创新意境,灯饰产业新论坛,引领中外灯饰流行文化,给中外观众带来灯饰之夜视觉大餐,丰富“古镇灯饰”文化内涵与底蕴,提升区域品牌价值。

  灯饰产业平台的创新。一是空间布局集约高效化。产业载体从“十里灯饰街”的线式向“巨型商业M A LL”的立体式演变。如建筑面积超150万平方米的超大型商贸综合体利和广场项目,集灯饰品牌、酒店娱乐、超市餐饮、居家服务为一体,建筑面积超38万平方米的星光联盟国际灯饰品牌中心,集著名品牌、会展经济、旅游观光等,它们将成为未来20年支撑灯饰产业的重要载体。二是展会平台运作市场化。与国内著名展览公司合作,充分发挥灯都古镇会议展览中心新平台作用,第14届灯博会预计吸引国内外专业买家11万人次,首次开通网上免费预约,现场购票进场制度。提高灯博会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水平。三是营销平台趋向全球化。随着“广东灯饰(中山)国际采购中心”项目落地,长期驻留古镇镇外籍采购商约2000人,我镇名企也遍布法国法兰克福、美国达拉斯等世界灯饰展会,实现“中国灯饰之都”的外向发展。四是招才引智专业化。实施“人才强镇”计划,设立中山大学院士工作站、古镇灯饰学院(9月正式招生)和镇知联会等人力资源平台,巩固“产学研”机制,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研发设计人才,招揽优秀市场营销人才,留住工业技术型人才,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

  商贸城市定位的创新。一是突出商贸城市功能,培育产业高端。古镇灯饰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必然要走上商贸城镇发展道路。据统计,从2010年至2013年工业企业增幅甚微,商业企业每年增幅35%以上,古镇镇进入后工业时代,也将为周边灯饰产业带来资源整合、资产升值、人流聚集的良性循环。二是T O D模式建设江湾新城。结合省、市轨道站点T O D开发,开发新的“城市综合体”,在西江沿岸建设美丽江湾新城,规划建成数十栋超高层、南临辽阔江面的江景大厦及配套设施,把中外优秀企业家留在古镇镇,并通过城际轨道交通融入珠三角经济生活圈。三是加快镇内区域平衡发展,拉大城市框架,增大产业载体。开通海洲周边道路网络,吸引三市资源要素向海洲聚集。同时,建设海洲综合体育馆、文化中心大剧院、高星级酒店等现代化城市综合设施,提高全镇的城镇化与工业化新水平,也使海洲村走上全民富裕安康大道。四是营造“绿色休闲”环境,建设现代化灯都。投入3 .2亿元,建设占地800亩的灯都生态公园,完善滨江公园和滨河绿色走廊,布局街心公园、社区广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休闲场所,打造有现代商贸氛围、浓郁生态、人文特征的城市。

  城镇化社会治理创新。古镇镇“产城结合”的健康发展,必须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模式,营造民主和谐、民心凝聚的社会氛围,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效社会保障。一是强化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功能。改善各村(居)重经济轻民生的现状,全镇13个村(居)逐步实现“政社分离”。二是建设社会管理创新园。推进社工服务中心建设,打造为最能体现全民社会保障完善、民生服务到位特点的示范园区。三是完善社会公众继续教育中心。依托古镇镇社区学院,每年投入200万元与中山大学开展合作办学,为社会公众继续教育、提高自身素质提供良好条件。四是实施“五助”民心工程。建设“普惠式”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新老灯都人共建共享、共融共进。实施惠民的“五助”帮扶项目,即“助居、助困、助业、助医、助学”,兜住民生底线。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