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本土鞋服加速 “全链条”智能生产

分享到: 更多
2015-02-04 来源:晋江经济报


[导读]
  日前,安踏、木林森等不约而同地引入智能无刀模切割机,为其智能生产线再添利器。

  事实上,随着智能设备在晋江制造行业的不断普及,晋江制造型企业在各个环节引入智能设备,进行“全链条”智能生产。上游企业被各方因素所迫也不得不加入到智能生产的“主流”。在这一背景下,“全产业链”智能生产应运而生。

  “全链条”智能生产受热捧

  日前记者踏入特步(中国)有限公司时发现,特步鞋业制造事业部又添了几台智能印线机。该公司鞋业制造事业部高级总监戴勇告诉记者,智能印线机通过电脑花样程序控制,机器感应侦测,具有线条清晰、精准度高的优点。传统的印线机每个熟练工平均一天可印刷3000片的网布材料;而智能印线机每天可印制4500片,提升效率50%。1台智能设备可取代6个工人的工作量,一个员工可同时操作5台设备。产能是传统手工印线的10倍,减少了90%的用工量。

  “我们不仅新添了多台智能印线机,还更换、改造了最新的设备。其中包括电脑花样机、3D智能鞋面针织机、自动冲裁机、自动喷胶流水线等。可以说,目前制鞋的大部分环节皆由智能设备进行生产,这种制鞋环节‘全链条’的智能生产模式,我们算是走在前列的。” 戴勇表示。

  无独有偶,在晋江安踏工厂的生产线上,一台台电脑花样车飞速运转着,工人们只需简单地在模板的相应位置装上材料,机器就会自动缝制。“相比以往的手工缝制,电脑花样车生产的产品无论从品质、品相上都有了很大提升。”安踏(中国)有限公司制鞋事业部总监雷世源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与特步、安踏皆有合作的智能鞋机供应商——晋江华骏鞋机有限公司董事长苏承瑶告诉记者,今年1月底,安踏、木林森在原本已引入不少智能设备的情况下,再次引入了智能无刀模切割机。苏承瑶表示,该自动设备电脑排版,将产品尽可能紧凑摆放在一起,避免了人工浪费边角料和不必要的报废材料问题,能够节省材料的费用。而一台无刀模切割系统能够节省4个人工,既可以缓解人力紧张的现状,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劳动力。此外,它能节省刀模,不用再像以往每个产品都需开一个刀模。一年下来能省30多万元,三年便能收回成本。

  上下游合作 发挥智能生产优势

  从传统制造到自动化作业,从自动化生产到智能制造,从智能化设备的出现与适应,再到被传统制造业所普遍运用到“全链条”生产的每个环节及“全产业链”的智能生产……“数控一代”技术的智能改造,正在传统制造业中悄然地变化着。

  劳务资源紧张、人力成本上涨、原材料价格激增等因素也影响着企业。“如果每年企业的利润不增加10%,五年之后就会被淘汰。”来自纺织服装行业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称,企业要赚10%的利润,只有三条路可走,裁员降薪、技术改造、产品提价。

  作为本土技改的第一批成品鞋服企业,特步最早成为“吃螃蟹的人”,先尝到了甜头。“2013年4月,我们从华骏鞋机购买无刀模切割机后(在工作人员熟悉操作后),在不到1年时间里节省了5个人工成本,且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品质。”特步(中国)有限公司鞋业开发技术中心经理唐绢红坦言,感受到自动化设备带来的利好后,企业又先后多次引入了自动、智能设备运用到生产的各个环节。“全链条”智能生产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8000万人口从事纺织类工作。近几年,从事传统劳动密集型的工资额度平均上涨50%以上,而今年规模型、中小型纺织企业的利润都萎缩得厉害。下行的市场、激增的成本及下游服装成功技改的案例,让纺织企业或主动或被迫地加入智能技术改造的‘大流’里。”哈尔滨工业大学晋江工业技术中心副主任蔡宇祥分析。

  蔡宇祥告诉记者,市场风云变幻,过去谁率先走上自动化、智能化这一步,谁就抢占了先机。而如今,已演变为“上则活,不上则死”的局面。“何况以‘智慧生产’为导入,自动、智能、高端的智慧生产设备让全产业链的智能生产,将上下游企业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发挥所长。”

  个性化需求与规模效应矛盾亟须解决

  诚然,智能设备、智能生产线已成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然而,企业在内部推行这些智能设备时并非一帆风顺。

  戴勇告诉记者,企业刚引进智能设备时往往有试错阶段。在这一阶段里,不少一线员工、部分管理层会有消极的情绪。“员工在习惯了传统设备的操作后,操作新的机台时往往有些抵触心理,吵着要换回原本的设备。员工操作不习惯、刚开始见效不明显等原因,让管理层也怀疑是否有必要投这么多钱在这些机台上。”这一切让戴勇很郁闷。为了让员工心服口服,戴勇特地安排两组员工采用两款设备生产同样的产品进行测试。一个月后,采用智能设备的工人不但不再有怨言,还比传统设备组的员工多赚了一千多元的工资。

  蔡宇祥告诉记者,“全链条”智能生产原本是充分利用设备完成“机器替人”,生产大批量的产品,提高生产效率。但个性化需求下,让企业的“全链条”智能生产不具备大规模生产效应,影响其优势的发挥。“但这并不能否定‘全链条’智能生产和智能设备的作用,我们要做的是想办法去平衡、解决个性化需求与规模效应之间的矛盾。”

  蔡宇祥告诉记者,产品多样性的生产对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的要求更高。对于这类需满足多样化产品生产需求的企业,他建议企业多与科研院所互动,提出企业的具体需求。双方互相配合,提出合理的、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全产业链的智能生产是传统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蔡宇祥建议晋江企业之间应该形成合力,产业形态相同的企业可以组成一个“企业联盟”,依托政府及高校等第三方研发机构的力量,三方共同努力共同提炼共性问题,集众家之力共同研发自动化、智能化设备、技术,并共享研发成果,共同发展。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