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集聚耐克等35家知名鞋企 年产值达20亿元

分享到: 更多
2015-03-31 来源:大河报

 [导读]
  河周口产啥?粮食!这答案早已成了周口的“名片”,熟记于人们心中,仿佛是周口的固定形象。那么,周口还有值得骄傲的产业吗?今天,我们再告诉你另外一个答案——制鞋业。

  美国、加拿大的人们或许不会想到,他们脚上穿的鞋,有可能出自中国河南周口某一位农村妇女之手。短短10年时间,传统农区周口聚集了大量制鞋企业,生产耐克、阿迪达斯、李宁等品牌鞋,产品全部出口美国、加拿大等地。目前,作为“河南省制鞋产业出口基地”的周口,鞋类产品出口位居河南第一,占据全省半壁江山。公开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周口全市已落户制鞋企业35家,年产值20亿元,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5万余人。

  农妇张慧菊,在家门口实现了当“工人”的梦想

  46岁的农妇张慧菊看起来要比同龄人年轻。3月下旬的一个早上,她从扶沟县大新镇瓦屋村的家中出发,骑一辆电动车去20公里外的县城“上班”。她不再是个单纯的农民。除种地外,她在县城一家鞋厂当车间小组长,每月收入2000多元。

  张慧菊的制鞋技术是20年前学的。1995年,她在广东一家鞋厂当“打工妹”,每月收入几百块钱,一年回家一次。那时她就想,要是哪一天能在自己家门口做鞋挣钱该有多好?

  20年过去了,张慧菊盼来了这样的机遇。

  去年7月,扶沟籍广东鞋商胡小五回乡创业,投建“河南玖弘鞋业有限公司”。招聘启事一贴出,张慧菊就率先报名。十里八村的乡亲们也纷纷前来报名。现在,张慧菊和几百名老乡都是“工人同事”。

  12点的午饭间,干净整洁的餐厅里聚满了忙活一上午的老乡。土豆肉片、芹菜豆芽、馒头稀饭,饭菜丰富可口,让张慧菊和同事们吃得津津有味。饭后,他们可以休息1小时。每天10个小时的工作量,对于这些经常操劳农活的人来说并不算累。平均每人每月2000元的收入,让这些“兼职工人”感到很幸福。

  他们的家,最近的离鞋厂不到1里路,最远的20公里。一边上班挣钱,一边照顾家庭。农忙时节,公司还会放假让他们忙农活,这是鞋厂的“福利待遇”。

  出口到北美,一双鞋从200元“增值”到500元

  张慧菊所在的“河南玖弘鞋业有限公司”,全部为订单生产,对方是美国“VIONIC”品牌。

  裁段、削皮、成型……原料进车间后,在大约1.5小时的时间内,要历经近80道工序,才能完成一双鞋的制作。

  张慧菊并不知道“VIONIC”怎么读,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她只知道自己做的鞋会有外国人穿,这让从未出过国的她感到骄傲。面对出厂价人民币200多元一双的凉鞋,张慧菊说她穿不起,“那钱够买两袋化肥了”。

  自己亲手做的鞋,却无法穿上试试啥感觉,这让张慧菊感到多少有点遗憾。

  40岁的重庆人谭真平是张慧菊所在鞋厂的经理。站在公司产品展厅内,他对大河报记者说,一双鞋的出口价格是人民币200多元,在美国、加拿大销售价格近500元人民币,如果“出口转内销”再转回国内,则要上千元,“如果以后我们有能力和条件研发自主品牌,那一双鞋会创造更多属于我们的价值”。

  与扶沟相距约50公里的西华县,有一家叫“凯鸿”的鞋业公司,由SAMOA(萨摩亚)富联国际有限公司投资兴建。这个占地103亩的鞋厂,一年可以生产600万双时装女鞋,产品主要出口欧美,一年能创3.6亿元产值。而创造这些产值的主要力量,是公司的4500名西华农民。

  周口市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已落户制鞋企业35家,形成产能2000万双,年产值20亿元,形成了以“西华凯鸿”等为龙头的制鞋产业集群,鞋类产品出口占据河南半壁江山。

  这里的工人“知情达理,踏实能干”

  眼神里透着精明,谭真平已经习惯了吃河南扶沟的烩面。他对周口的印象是“不错,地势平坦、交通便捷,最重要的是劳动力资源丰富”。

  在任何一张中国地图上,一眼就能看到河南。根本不用放大镜,周口就在河南区域的东南角。面积不大不小,下辖7县一市一区,人口1000多万,多半都是农民。除去在外工作的人,周口每年都有大量剩余劳动力。

  这些剩余劳动力基本和张慧菊的情况一样,家中有老人孩子,没法走远,只能守在家门口。

  于是,广东、福建等沿海区域的鞋商看重了这里,纷纷转战内地河南周口,建厂招人,把制鞋业搞得红红火火。

  一边是沿海鞋商有用人需求,一边是内地留守的劳动力期盼务工挣钱,鞋厂转迁周口的做法达成了双赢。

  经过半年多的接触,谭真平这样勾勒河南人的形象:“知情达理,性情豪爽,踏实能干。”选择建厂周口是值得的。

  而作为东道主的周口,也给了谭真平们丰厚的回报,在很多方面都给予政策支持。用扶沟县产业集聚区党委副书记郭法亮的话说就是:“用好一棵梧桐树,不但引得凤凰来,还要让凤凰留下来。”

  “制鞋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们传统农区劳动力最为丰富,所以我们有引进制鞋业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无法超越的。”郭法亮颇为自豪地说。

  周口倾注热情打造制鞋业“温室”

  周口拿出了所有的热情迎接鞋商。

  “大到企业建厂,小到用水用电,都给了我们优越的条件,当地对我们蛮支持的。”谭真平的言语间,流露出对热情好客周口人的感激。

  实际上,在对待鞋商这方面,周口也确实蛮拼的。“免费为企业招工,免费培训工人,这从源头上解决了企业熟练工人短缺的问题。”郭法亮说。

  毋庸置疑,制鞋业让周口尝到了甜头,并一发而不可收。

  一个多月前的2月4日上午,中原鞋都·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在周口正式开工建设。这个被列为河南省2015年重点项目的产业园绝对是“大手笔”:占地3300亩,投资200亿元。

  而它的规划蓝图也令人眼前一亮:计划带动引进制鞋企业1000家,10年内使制鞋产量占全国的30%以上,使周口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制鞋产业基地。

  这个项目的落地,意味着周口市承接沿海地区制鞋产业转移实现新的突破。在河南省副省长赵建才看来,周口发展潜力巨大,“除农业外,大力发展服装、鞋帽、玩具、家居、小电子等轻工业应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作为投资方,广东鞋业厂商会会长、广东新濠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穗龙也认为:“广东鞋业转移是大势所趋,落户周口是明智选择。”

  与此同时,东道主方面,周口市委书记徐光表示:“我们迫切需要与重大战略伙伴的共同合作”。

  各界人士的目光,共同关注到了周口,这让古老的周口处于“发展的最好时期”。当机遇来临,周口人抓了个结结实实。悄然转战内地的制鞋业在周口似乎找到了最合适的“温室”,蓬勃、快速成长起来,就像一片雨后的春笋,铺开在周口大地。作者:于扬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