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动力电池或迎爆发期

分享到: 更多
2015-07-15 来源:工人日报

  随着最近一段时间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我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引起广泛关注。一直以来,技术瓶颈难以突破,续航能力不足是制约动力电池发展的重要因素。最近,一些大型汽车集团正在努力解决这一问题,一旦获得突破,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将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需求大增
  在业内人士看来,汽车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新能源汽车的扩张。由于多种利好政策持续推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能和销量在今年上半年均再创新高。
  根据工信部装备司提供的数据,2015年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2.50万辆,同比增长3倍。其中,纯电动乘用车生产1.05万辆,同比增长2倍,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生产6663辆,同比增长7倍。列入《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前四批的新能源汽车生产2.35万辆,占6月产量的94%。
  数据还显示,2015年1月~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7.85万辆,同比增长3倍。其中,纯电动乘用车生产3.63万辆,同比增长3倍,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生产2.04万辆,同比增长4倍。
  随着环保压力的增大,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国家的重大战略之一。自2012年开始,工信部、财政部等各部委陆续出台多项支持政策,比如,统一行业标准,给予财政补贴,免除新能源汽车新车购置税等。
  这让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经历了一波高峰期。截至2014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已经达到10万辆。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要求,到2020年我国计划发展新能源汽车500万辆。
  在新能源汽车快速扩张的背景下,对于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动力电池需求无疑将会大量增加。
  政策助力
  进入2015年以来,各路资本纷纷布局新能源汽车,尤其是动力电池和充电桩业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有方正电机、万马股份、比亚迪、上汽集团、大洋电机、多氟多等25家上市公司通过募集资金等各种形式扩大新能源汽车相关业务的投资。
  在一位业内人士看来,动力电池技术是车企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最核心技术,目前市场中新能源车企之间的较量,在很大程度上是动力电池的比拼。
  遗憾的是,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电池特别是锂电池的发展并没有跟上国际一流厂家的步伐。据了解,我国动力电池的产业集中度非常低,而且缺少龙头企业。由于门槛低,技术要求不高,再加上地方政府的盲目支持,许多动力电池企业缺乏竞争力。2014年,国内有超过30家的锂电池企业破产、倒闭。
  这也引起了国家相关部委的高度重视,进入2015年以来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予以规范。为了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今年2月份,科技部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轿车动力电池的单体比能量2015年底达到200瓦时/公斤,比2010年提高一倍;2020年达到300瓦时/公斤,总体水平保持在国际前三名以内。
  3月份,工信部发布《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要求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力不得低于2亿瓦时,金属氢化物镍动力蓄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力不得低于1000万瓦时,超级电容器单体企业年产能力不得低于500万瓦时。系统企业年产能力不得低于1万套或2亿瓦时。
  迎头追赶
  即便有政府相关部门的各项规范条件出台,但是要想破解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技术瓶颈问题,依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目前国内的一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续航能力理想状态下多在200多公里,这样的能力与汽油车相比,劣势非常明显。即便是在国际市场上,动力电池的续航能力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各大汽车厂商对新能源汽车的重视,动力电池的续航能力也逐步提高。
  据报道,今年6月份,大众汽车负责人马丁·文德恩透露,大众公司正在开发“超级电池”。新电池价格更低,体积更小。一款电动版大众品牌车型在搭载超级电池后纯电动续航里程有望达到300公里。马丁·文德恩也相信,动力电池技术应用潜力巨大,应用其新的技术很有可能将电动汽车续航里程提升至700公里。
  特斯拉的电动汽车电池续航里程虽然已经超过了400公里,但特斯拉CEO马斯克对此并不满意。据他介绍,目前特斯拉正在研究高性能电池,特斯拉汽车很快将能行驶805公里。
  国内的一些电池厂家也在迎头赶上,比如比亚迪电动汽车所用的电池,就在不断创新。这也带动了国内动力电池行业的发展。
  据业内人士介绍,最近半年多来,国内不少动力电池企业都有扩大产能的计划。我国对动力电池的市场需求会不断攀升,而且高端动力电池的供不应求已经制约了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未来会增加产能、提高工艺水平以应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需求。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