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企业不惧欧美“双反” “走出去”成化解风险手段

分享到: 更多
2015-08-25 来源:北京商报

  刚刚渡过寒冬的中国光伏行业又开始面临新的挑战,日前,欧盟提高了对中国光伏玻璃的反倾销税,从最高38.4%上调至最高达75.4%,上调了近一倍。此前美国裁定中国晶体硅光伏产品获得超额政府补贴、加拿也对中国光伏组件和晶片做出损害终裁,种种迹象显示新一轮光伏“双反”正在袭来。业内认为,经历了两年多的洗牌后,国内光伏行业的结构变化巨大,欧美市场占比已降至30%以下,此轮“双反”对我国光伏行业冲击将明显减弱。

  光伏“双反”风雨欲来

  中国机电商会统计数据显示,此次欧盟对中国光伏玻璃征收反倾销税,影响的出口金额为3亿美元左右,涉及光伏企业约200家。随着税率的大幅提高,大多数有产品出口欧盟的光伏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

  事实上,欧盟上调光伏玻璃反倾销税只是我国光伏行业面临新一轮“双反”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欧美等国频繁发起对我国光伏产业的“双反”调查。7月4日,加拿大国际贸易法庭对我国光伏组件和晶片“双反”做出损害终裁,认定我国光伏产品对加拿大产业造成了损害威胁。

  2013年8月,中欧双方就光伏产品达成了“价格承诺”协议,协议设定了每年出口欧洲的中国光伏产品限额。今年底“价格承诺”将到期,而日前欧盟已正式启动了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规避调查,并且在北京时间6月8日晚间宣布,对3家来自中国的光伏公司——阿特斯太阳能、中盛光电、昱辉阳光征收高额关税。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表示,目前国际上针对中国的光伏“双反”有抬头趋势,一方面,中欧光伏价格承诺将到期,这时启动对中国光伏的“双反”调查,是为政策到期后保护国内行业做准备;另一方面,美国对中国光伏“双反”有点先下手为强的意思,中国是以非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加入世贸组织的,根据协议,2016年起这个条件就不存在了,美国届时再想对中国发起“双反”调查就不太容易了,可能想在2016年前率先采取行动。

  企业冷静应对欧美“双反”

  在2011年中国光伏遭遇“双反”之前,中国光伏产品曾90%以上出口欧美市场。但经历了两年多的洗牌后,国内光伏行业的结构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业内认为,国内企业应对贸易摩擦能力显著提高,此轮光伏“双反”对我国光伏企业冲击将明显减少。

  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1-5月,我国光伏组件出口至欧洲地区约为11.1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21%。2014-2015年,除日美等较大出口市场外,澳大利亚、印度、菲律宾、智利、洪都拉斯等光伏市场需求加大。

  在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萧函看来,为应对欧美的“双反”调查,这几年我国光伏企业积极调整战略布局,国内光伏产品需求市场被逐步打开,同时亚太地区的政策支持和市场容量的迅速扩增使我国光伏产品出口市场发生偏移。从出口结构上看,我国光伏企业已经摆脱了对欧美的依赖,对欧美出口占比明显降低。

  有着“光伏教父”之称的海润光伏董事长杨怀进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欧美发起的“双反”对于海润光伏基本没有影响。“以前海润90%以上是出口,目前中国市场已经占海润销售的70%以上,东南亚市场占比也在百分之十几左右,只要中国市场不出现大问题,应该不会对公司产生重大冲击。”杨怀进说。

  英利集团公共关系部副部长王志新也介绍,2011年以前英利九成以上的光伏产品出口欧美,当时美国“双反”对公司冲击很大,而现在中国已经成为最大的光伏市场,公司30%以上的产量在国内销售,出口欧盟的占比不足20%,美国市场占比只有百分之十几,日本及其他新兴市场占比30%左右。即便一个市场对于中国光伏产品实施“双反”,对于公司的影响也远远小于以前。

  “走出去”成化解风险手段

  虽然国内光伏结构变化使欧美“双反”影响已大大减弱,但是为了化解风险,我国光伏企业也在加快“走出去”。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上半年,我国已建成投产海外电池与组件产能分别达到800兆瓦与1.5吉瓦,在建及扩建产能分别达到3.2吉瓦与3吉瓦;与此同时,我国主要光伏企业也在积极扩充国内组件产能。据EnergyTrend统计,2015年中国多家企业已经宣布扩产计划,将新增4.2吉瓦组件产能,其中海外产能将新增1吉瓦。

  近日,国内光伏企业正信光伏有限公司就与瑞士一家知名公司正式签订了代加工协议,以满足欧洲市场对高品质光伏组件产品的需求,同时规避因“双反”带来的风险。

  正信光伏全球营销副总裁李倩表示,为了满足欧洲客户的市场需求,公司很早就已考虑在欧洲进行本土化生产,以彻底规避“双反”问题。尽管中国、日本以及其他新兴市场在不断成长为公司的主要营收增长区域,但欧洲市场依旧不能放弃,公司依旧会以本土化向欧洲客户提供优质组件产品。

  其实正信光伏海外建厂并不是个案,今年7月,海润光伏就计划通过旗下全资子公司海润光伏电力以及企业集团Dalmia旗下公司Keshav Power,在印度建设一个160兆瓦电池生产项目;5月,晶科能源在马来西亚开设了一家工厂,最终每年可以生产500兆瓦的太阳能电池和450兆瓦的太阳能板。天合光能有限公司则正在泰国建造一家1.6亿美元的工厂,并将和印度的Welspun EnergyLtd投资一家5亿美元的工厂。


  王志新介绍,除了海外建厂外,英利也在改变出口形式,由原来的单纯出口组件向提供能源解决方案以及EPC总包项目转型,进一步提高利润率。

  业内认为,虽然目前中国市场增长很快,已经成为国内光伏企业的最重要销售市场,但是从风险控制来讲,不应该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面,中国企业纷纷布局海外,一方面看中的是日益崛起的新兴市场,希望在国外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效地规避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频繁发起的“双反”调查。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