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燃料电池火了 为什么中国车企不感冒?

分享到: 更多
2015-11-09 来源:电动汽车时代

   继去年丰田Mirai在日本、美国上市销售后,近日,在东京车展上本田发布了氢燃料电池车Clarity,奔驰汽车发布了一款氢燃料电池概念车Vision Tokyo,此外,电动君了解到,宝马i5可能将推出氢燃料电池版车型。而此前也有消息指出宝马正在与丰田合作发展氢燃料电池技术,宝马i5未来可能会参考丰田Mirai氢燃料电池车的相关技术。这些消息让氢燃料电池车又火了一把。氢气容易获取、没有污染、零排放,似乎取代石油指日可待。

   氢燃料电池车那么火,淀粉们以为会没有大众汽车什么事?早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上海大众汽车就提供了20辆帕萨特领驭氢燃料电池汽车,作为奥运之行的“绿色车队”。这么看来,国际上实力强大的汽车制作商都在纷纷研发氢燃料电池车。连最擅长油电混动技术的日本车企,也采用“油电混动+燃料电池技术” 双保险来应对新技术需求。
   本田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氢燃料电池,氢燃料电池对于现在来说早已不是什么新技术了,看着人家的氢燃料电池技术都火遍全球又引领新方向了,而中国车企为什么只是看看就是不吭声呢?

   中国整车企业在氢燃料电池汽车方面开展实质性研发的目前只有财力和实力都很雄厚的上汽集团,在2015年4月上海车展上,上汽亮相了第四代荣威950插电式燃料电池车,可实现400多公里的续航里程。大半年过去了,荣威950插电式燃料电池车好像是销声匿迹了,电动君采访上汽集团相关工作人员,得到的回复是,不知道插电式燃料电池车的最新进展。
   燃料电池车的高成本、技术门槛高、资金投入大、产品基本不具备商业化条件等,无任何吸引力让厂商们心甘情愿这条道路上花费精力。中国加氢站寥寥无几,建设成本远比建设充电桩更高,氢燃料电池汽车制作出来,上市推广就算有人想买也无处充氢。

   企业发展都是趋利避害,燃料电池研发比锂电池成本更高,氢燃料电池车必然比现在的电动汽车售价更高,各大汽车制造企业都必须要考虑的是,氢燃料电池汽车造出来谁会买单?
   淀粉们请参考现在电动汽车市场,且不论电动汽车的研发成本之高,就算是同品牌的同平台车型,电动版相比常规版售价也是高出一大截,有的车型甚至翻倍。然而,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买电动汽车不是迫于北京摇不到号的无奈,就是想占国家补贴和免费沪牌的便宜。
   淀粉们再看看特斯拉刚刚公布的2015财年第三季度财报,第三季度Model S单一车型销量11580辆,净亏损为2.30亿美元。(特斯拉2014年全年销售3.5万辆,全年亏损2.94亿美元。)售价近百万的特斯拉电动汽车,生存状况尚且是赔钱赚吆喝,这让普通电动汽车如何安好?只有等到更多消费者从观念上真正的转变,接受电动汽车,特斯拉形成更大的规模效应才能有盈利的可能。曾有行业专业预测,电动汽车要盈利需要等到2020年,而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市场就更可以想象了。
   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定价高是硬伤,参考已经上市销售的丰田Mirai在美国售价为57500美元(约合36.5万人民币),如果在中国上市淀粉们可自行猜测售价,而同样的价格ABB 豪车可以随便挑。
   反观亚迪秦在中国大行其道,而对环境真正有帮助,受全球追捧,在美国和日本都是销量第一的混合动力汽车普锐斯(没有国家补贴,没有免费沪牌),在中国销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最终结局居然是面临产能撤离中国。普锐斯在中国市场完全不受待见,这其中的原因无非就是价格,相比购买有补贴有沪牌的插电混动新能源车,或者是普通汽油车,这省下的钱拿去加油,恐怕加到车报废都花不完,谁还在乎环保的日系油电混合车低油耗省的那几毛钱。
   电动君认为,氢燃料电池汽车一旦推出也很有可能重蹈普锐斯的覆辙。中国消费者选车最重要的要素是:品牌、价格、配置、空间,自掏腰包为新科技,地球伟大环保梦而买单的境界还实在是太遥远。

   日前刚上市不久的丰田双擎兄弟车型,卡罗拉双擎版定价13.98万至17.58万,雷凌双擎版定价13.98万至15.98万,只比汽油版高2万元左右定价一经公布,不管是行内从业人员还是行外消费者都表示大跌眼镜。然而对于已经低到14万的卡罗拉双擎混动车,一汽丰田销售公司总经理姜君表示,月销量能达到3000辆(卡罗拉9月销量21487辆),他就已经非常满意。要知道对于一辆综合性价比相当的A级乘用车月销量破万简直就是分分钟,毫无压力的事。
   然而大家还是都持怀疑态度,就算是14万元以下的低价,短期内月销量实现3000辆,也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事。
   面对这样的低价,连深耕混动多年的丰田都如此的心慌不自信,氢燃料电池汽车又凭什么来撬动新能源汽车市场。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