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漫审美的时代特征研究
摘要:动漫是一种大众艺术,它的存在依附于最广大的观众。优秀的动漫作品所反映出来的审美及价值观应该符合广大目标观众的普遍审美需求,它代表的是一个地区在一个时代的普遍世界观和审美取向。因此,大众艺术的审美特征更易受到政治、经济、国际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中国的动漫发展可以分成四个时期,从人文背景、科技平台和审美取向三方面对不同时代中国动漫美学特征的剖析不难发现,中国人的动漫审美取向源自于中国人重神韵、重写意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动漫产业;审美取向;漫化作品;时代特征
中图分类号:G1;I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62X(2015)10-0141-04
收稿日期:2015-06-04
作者简介:付黎明(1956—),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艺术理论研究;白松旭(1979—),男,博士研究生,从事文艺理论研究。一、中国古代“漫化作品”的审美特征
著名画家陈师曾先生曾说:“绘画源于实用,所谓图画,图资记述,画资玩赏。”[1]但在追求形似的过程中,非形似的绘画风格却能给人更奇妙的美的享受,经过漫化的作品能够传达出更多的信息,造成更大更有效果的共鸣。
例如,东汉晚期武氏家族墓地中的《夏桀》石刻图案,桀手持戟端坐在女仆身上的形象,尽显古人对此暴君的评价。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对每一位帝王都进行主观上的创造性刻画。古代的手工艺品也充满了古代中国人对漫化的强烈需求,各种玉器、家具、刺绣、剪纸、布偶、泥人、脸谱等,都被艺术家进行了漫化的设计。然而,古代从绘画到手工艺品的主要流通领域被限制在人数比例较小的上流社会中的文人群体,因此漫化作品远不能属于大众艺术。加之中国历代的统治者很少有在艺术上有造诣者,漫化作品就更难以在古代发展了。
古代漫化作品缺乏社会影响力的另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报刊还未出现。黄远林曾指出:“漫画要及时有针对性地发挥其针砭时弊的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只有通过迅速与读者见面的新闻报刊才能成为可能……漫画作者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和对事物的观察能力,不看报纸是不行的……漫画借助于报刊在群众中传播的速度之快和范围之广,是任何美术展览都无法相比的。”[2]可见,中国古代漫化作品在上无当权的推动者,在下无广大的参与者,这也就必然造成了其成为局限于小众范围的玩物。
二、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的动漫审美取向
清朝末年,越见发达的报刊等媒体给了中国人民发泄愤怒的理想渠道,中国人民能够真正地参与到社会舆论中来,可以实时地表达和交流对社会的态度。从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到1898年戊戌变法,新办报刊总计1200余种,而从1901年到1911年,又有1100多种报刊问世,平均一年有一百多种[3]。漫画和报刊如同天作之合,在发达的媒体推动下,漫画产出的频率和质量越来越高,真实反映广大群众思想的优秀漫画作品层出不穷,如马星驰的《官与民之担负》、中国最早的报刊漫画《时局图》以及朱鸣冈的《官吏肥,百姓瘦》等等。
在科技的刺激下,漫画的大众艺术属性被迅速地建立起来,比起审美要求较高的诗词歌赋、绘画艺术、戏剧艺术等,漫画的欣赏门槛较低,适合文化水平不高的最广大的人民。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民族危亡的概念很遥远,个人生计才是核心利益点,触动了这个利益点,必然会引发大面积的不满情绪。广大人民需要可以倾泻愤懑的渠道,这是人民参与大众艺术的原动力,而这个原动力最终转化成了“丑化”。在频繁快速的漫画创作中,中国报刊漫画的丑化原则归根结底仍然离不开中国人在古代就已形成的漫化诉求。首先在丑化选题上,作者还是倾向于利用文学和文献,比起西方广泛利用当下流行文化来创造漫画,中国的漫画散发着浓重的历史气息。 其次,丑化的形象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取向,画面中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是中国人普遍所见,反映了中国人普遍具有的人生哲学。可以说,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中国人已经掌握了比较成熟的漫画抽象规律,中国的漫画艺术家已经能够利用抽象的漫画表达神韵了。
而这个时期的动画作品还谈不上风格,是一种纯粹的在兴趣的推动下进行的尝试。中国动画片在这个时期处在利用现有技术进行实践的阶段,还不能上升到审美研究的高度。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还在被战争蹂躏的困难时期,万氏兄弟创作了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从这部动画片中我们还是能够看到作者利用古典文学对照古今,以唤起民众的反抗精神的目的。
三、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动漫审美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漫画获得了爆发式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土地改革”“公私合营”,以及改造阶级盟友、地主和商人等一系列运动,稳定了国内的局势,国民经济水平大幅提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人民一方面用歌颂漫画抒发幸福的感受,另一方面用讽刺漫画来丑化阶级改造对象和旧社会,同时又继续丑化国外帝国主义,以加强民众的爱国精神。1951年,周总理提出:“在整个文化艺术工作中,首先选择那些对于开展普及工作最为需要,在广大人民之间最有影响的部门作为重点来进行。”[4]漫画这种影响力大、普及性高的艺术形式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国家还在1957年成立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这为中国动画片的创作提供了保障和平台。但由于“大跃进”和“文革”的相继出现,社会呈现出虚假的繁荣和秩序,人民的价值观崩溃,漫画的创作和欣赏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至今难以恢复。“大跃进”以后,漫画失去了针砭时弊的功能,再也不能反映真实的社会问题,反映人民的心声。“文革”期间,爱恨颠倒,美好的事物被“合法”地粉碎,丑恶的事物被“合法”地滋养。漫画作者更是胆战心惊,无数知识分子和优秀的漫画作品被批斗,人们不仅失去了判断是非的能力,更没有欣赏的权力。
由于政治需要,传播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蓬勃发展,漫画乘坐着报刊业的快车,在歌颂和讽刺两个漫画方向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创作者们更是开发出了独特的水墨动画技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动画片的魅力。《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作品震惊了世界,《牧笛》获得了1979年丹麦第三届欧登塞国际童话节金质奖。在稳定的创作环境的护航下,中国动画片的样式丰富了,作品水平提高了,木偶片《神笔》、折纸片《聪明的鸭子》、彩色长片《大闹天宫》等,都获得了无数的国内外奖项。
这一时期中国人经历了两个大的思想变革,一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优越感,二是在“大跃进”和“文革”期间的恐惧感。这两种大背景都发展了中国的歌颂和讽刺漫画。从选题意义上看,新中国成立后的漫画越来越多地使用当时的流行元素作为选题,这就更进一步提高了普通人民参与漫画的程度。当然,教育的普及,也让更多的、层次更高的文学和文献得以成为漫画的选题素材。歌颂漫画在歌颂新社会的优越生活的大前提下,除了继续继承中国人的丑化抽象造型风格外,还逐渐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美化造型特征。特别是在“文革”时期的宣传漫画中,中国漫画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意义表达造型特征,即用中国人的审美取向来刻画人物以表现出威严、正义、坚挺、欢乐等。而所有这些造型特征均完全符合受道家和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庸、内敛的审美取向,相比之下,西方的漫画更趋于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夸张。
在大量的生产实践中,中国动画片逐渐确定了儿童片的大方向,形成了三种类型的动画片:第一是利用哲学思想来教育儿童的动画片;第二是政治思想灌输的动画片;第三是娱乐动画片。中国动画片在经过这一时期的大量生产和交流后,选题上始终继续保持着独树一帜。中国动画片将古典文学和传统思想提炼成简单易懂的故事,用来教育儿童做人的道理和良好的行为规范。《三个和尚》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片中简练的故事却蕴含着深奥的思想,更神奇的是,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都能从中获得适合自己的教育。在造型上,中国动画片摆脱了西方动画片的影响,如中国漫画一样,形成了独特的造型风格。此时中国动画角色的表达方式,已经显露出抽象写意的特点,很多动作和表情并非来自现实生活,但却非常传神,表达精准。比如思考时转圈的眼珠,生气时颤抖的胡须,以及一些类似戏剧的肢体动作。中国动画片深奥的选题意义和写意的造型特点,决定了现代中国动漫的探索方向。
四、现代中国动漫的审美特征
现代中国各行业的蓬勃发展主要得益于两个重要条件,一个是经济的发展,另一个是社会的安定。自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发展商品经济,鼓励人民致富,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努力改善中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解放思想,支持创新行业的发展。中国的动漫产业在这种资金充足和自由安定的环境里再次抬起了前进的脚步。逐渐富足的中国人,在思想开放的社会里有了更多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追求,对动漫的需求更是暴涨式的增长。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中国的动漫厂商开始和国际合作,动漫企业增加到了上百家。2005年,国家开始鼓励民营经济进入文化产业,此后,民营企业成为中国动漫产业的最大推动者。同时,国家还建立了多个动画产业基地和研究基地。根据中国动漫行业研究报告的数据,2009年的全国动漫电视播出集数达到了691,776集,其中国产动漫占到了约94%。然而中国的动漫生产能力远远满足不了这突然暴增的市场,所以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开始大量从外国引进动漫作品。只是在最近十年里,中国政府才开始收紧引进动漫作品的口径,以此来支持中国自主动漫产业的成长。2006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支持国产动漫产业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极大地限制了中国电视台对引进动漫产品的播放时间。目前中国动漫产业的主要制作方向还是以低龄儿童片为主,大龄动漫市场对中国动漫来说是一块不可开垦的土地,虽然同样有大量的需求,但高昂的制作成本和高投资风险,让众多厂商对这片领域望而却步,而且确实有很多作品让制作单位赔得血本无归。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国产动漫电影《魁拔》系列,接连遭受票房失利,制作方在苦苦坚持七年后,被迫终止第四部作品的制作计划。
动漫发展至此,我们可以把曾经出现在报纸杂志上的歌颂和讽刺漫画独立出来,称之为新闻漫画,而将用于娱乐的动漫称为娱乐动漫。新闻漫画从广义的漫画圈中独立出来,在新闻业里扮演着独特的角色。从1979年的《讽刺与幽默》杂志开始,中国新闻漫画的新闻属性越来越深刻地确立起来,但和改革开放前的新闻漫画相比,其在新闻业里的地位大幅下降,社会对它的参与度锐减。
现代大众媒体的种类越来越多了,比起原来的纸质报刊,移动设备、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公共液晶显示屏、巨幅彩喷等等都可以作为大众媒体的平台。新闻漫画也逐渐向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和移动设备发展,而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娱乐动漫借助着中国成长的电视媒体,也出现了惊人的增长。目前中国的专业动漫电视台就有4个,动漫栏目和儿童栏目数百个。根据《2015—2020年中国动漫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的数据显示,2013年国产动漫影视片总量为20.47万分钟,其中动画长片电影数量激增。即便如此,这些作品仅仅满足了中国电视动漫播放需求的68%。在制作技术上,中国的数字动画制作技术能力,在国内高校动画专业和国内动漫企业的配合下,以及长期的国际交流合作的磨合下,逐渐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2007年,中国第一部三维武侠题材动画片《秦时明月》播出,反响热烈;《喜洋洋与灰太狼》系列的动画电视和动画电影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2010年的《西游记》动画版的单集收购价格达到了10万美元;还有第一部完全由高等院校自主制作的3D长片动画电影《青蛙王国》。不得不承认,现代中国的新闻漫画地位正在降低,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信息获取渠道和其他精神生活项目,报纸杂志不像过去那样受重视了。受众的减少,导致了创作力量的削弱,虽然新闻漫画在新时代有了更多的发展平台,但创作力量的缺乏还是影响了新闻漫画的核心价值。现代中国的新闻漫画的创作水平差异有明显的领域之分,国际问题类的新闻漫画无论是构思创意还是艺术水平都远远好于其他类型的新闻漫画。从构思创意上看,国际问题类新闻漫画作者在搜罗热点国际新闻的同时,极大地受到了国外优秀的新闻漫画的影响。国外的新闻漫画构思和中国的相比,层次更深,结构更复杂,表达主题更加有力。这就要求目标观众的文化修养达到较高的水平,反过来说,正因为国外民众的文化修养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才会出现这样高层次的新闻漫画作品。罗兰·巴特认为:“任何图像都是多义性的,它潜在于其能指下面,包含着一种‘浮动的’所指‘链条’,它的读者可以选择其中某些,而不理睬另一些。” 所以,作者的构思要在受众理解能力的范围内搭建,才能成功地向观众传达自己的思想。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的新闻漫画的构思水平都普遍较低。从艺术水平看,中国的国际问题类新闻漫画也是因为受到了外国的影响,人物的刻画带有明显的西方审美特征,以罗杰、傅红革、高晓建等人为代表的漫画家,已经能够精准地以西方人的审美取向来创作视觉形象。虽然这些成熟的漫画家只是模仿了西方的漫画审美特征,并未从中发展中国漫画美学风格,但我们仍应支持和鼓励这种向他人学习的现象,一切的努力都终将有助于中国漫画美学特征的研究和发展。
中国娱乐动漫的美学研究在现代进入到了混乱或者停滞的状态。当然,我们不应盲目地批评动漫工作者对动漫美学研究的怠慢,一切都会受到市场的影响,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去做公益事业,只有市场健康了,行业发展才能健康。中国的“80后”人群应该是中国第一代伴随着动漫成长起来的人群,他们现在成长为中国动漫产业生产和消费的主力军。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大量引进国外动漫,培养了“80后”人群的动漫热情,以致影响到了未来整个中国动漫人群。在当时引进的动漫作品中,日本动漫占了绝大多数,这样,日本动漫风格就在白纸般的中国动漫观众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动漫观众也就习惯性的偏爱日本漫画,而且排斥其他风格的动漫。根据维基百科里索引Quatech Market Research对“京上广”地区14岁至30岁的观众的调查,60%的观众偏爱日本动漫,29%的人喜欢美国动漫,只有11%的观众喜欢大陆和港台地区产的动漫。因此,日本漫画风格就成了中国动漫市场的主导,现在不论是在电视上播放的动画片还是在杂志上刊登的漫画,大多数都沿袭了日本动漫的风格。几乎所有的漫画杂志,包括《漫友》《动漫时代》《动漫周刊》等,都带有日本动漫的最新信息介绍。甚至像“第一番”“声优”“王道”“暴走”等日语词汇,都被直接应用到了中国动漫作品中,而且在观众之间广泛流传使用。
然而,笔者认为,日本动漫风格在中国的流行,并非只是机缘巧合,如果当时大量引进的是美国动漫,也许中国人会习惯地偏爱美国动漫风格,但用不了多久,大多数中国观众还是会最终选择日本动漫。实际上,中国人喜爱日本动漫风格的根本原因,早在古代中国人的漫化作品中就显现出来了,那就是中国人重神韵、重写意的美学思想。中国人往往能够在平淡无奇的表面现实世界中,想象出万紫千红、奇幻惊人的景象,中国人就是靠着这样的想象力来认识世界的,也是靠着这样的想象力来创造世界的。中国文化里的那些超乎现实的武侠神功、灵魂妖兽、神仙天庭等,西方人是无法认识其中之美的。中国和日本具有相似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因此,日本动漫的故事诉求和艺术风格,就顺理成章地受到了中国观众的追捧。流行于90年代中国大陆的日本动画片《圣斗士星矢》《幽游白书》《乱马1/2》等,这些动漫的故事都能够很轻松的、无障碍的被中国少年儿童理解。现代日本动漫《火影忍者》《海贼王》等,也很快受到了成年中国观众的热烈欢迎。而大多数中国人对每一个美国动漫作品的认识,是在从美国流行已久的漫画改编的好莱坞大片上映之后才开始的,而且即便是这些大片很受中国观众的欢迎,但原作动漫始终没能在中国流行起来。
在这四个时代的中国动漫审美特征上,我们能够看到一种必然的联系,中国人所表现出来的审美取向都是一脉相承的,都是符合中国人重神韵、重写意的美学思想的。而且我们看到,不光是在中国,外国的动漫作品如果符合中国人的美学思想,也同样能够顺利地流行于中国,反之,则无论进行何种努力都是妄为,哪怕是数亿美元投资的电影接二连三地轰炸,也无济于事。现代中国动漫产业有了空前的参与人力和物力,国家对动漫产业的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中国动漫作品的产量和收益几何式增长。但是我们也应正确接受一个行业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短暂出现的一些现象,就是为了顺应市场需求,中国动漫产业求产量,轻质量,作品风格仿日仿美,中国动漫工作者对动漫美学研究的积极性不高,研究现状混乱。只有我们以中国人的美学思想为指导思想,配合新时代的人文背景和科技平台,才能总结出适合本时代的动漫审美特征,才能构建一个健康的动漫研究环境,让动漫作者能够在其中创作出真正具有中国审美特征的优秀动漫作品。
参考文献:
[1]陈师曾.中国绘画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0:131-132.
[2]黄远林.20世纪中国漫画发展的基本特征[J].美术,2000,(5).
[3]李彬.中国新闻社会史:1815—2005[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4]周恩来.1950年全国文化艺术工作报告与1951年计划要点[J].文物参考资料,1951,(6).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