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浙江制造 扩大有效供给
[导读]
大概一二十年前,在浙南一个工厂,打工女孩把一个国际大牌的经典标识缝在一双鞋的鞋帮上,这双鞋在美国沃尔玛的价格是100多美元,这个女工的老板能从每双鞋中获利15元,而这也是这个女工一天的收入。
这当然是老黄历了,但我们却不能忘记,浙江制造得以迅速崛起,依靠的正是这遍布浙江、年产值亿元以上的500多个块状特色经济区,它们如同一台巨大的OEM机器,源源不断地对外输出日益长大的“浙江制造”。
一旦长大,烦恼不请自来。实际上,这个“成长的烦恼”已经纠缠浙江制造很久了: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处于“低端锁定”状态的浙江制造,许多仍旧停留在产业链低端,利润微薄不说,产品技术还跟不上市场,近年来国人在日本争相购买马桶盖,正是这一尴尬状态的明证。
市场是在不断地供给与需求的循环中发展的,对制造业也是如此。制造业现在面临的困局,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供给与需求发生了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从生产端改善供给已经迫在眉睫。不久前,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制造业纾解困境、转型发展的一剂良药。
走出制造业困局,要有“退”有“进”。“退”就是在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加大力度。作为率先在全国开展“腾笼换鸟”改革试点的省份,浙江腾笼换鸟的第一步就是,淘汰落后产能和低小散企业。这几年,我省组织实施了“低小散”块状行业整治提升,建立了企业综合评价机制,配套实施差别化的资源要素价格等政策,形成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浙江经验。淘汰落后产能,不仅要关停低小散企业、没效益却霸占资源的企业,也可以通过“走出去”的方式,与产能输出实现共赢发展。
“进”就是在技术改造升级、商业模式创新上下功夫。事实证明,许多在我们看来是传统产业的行业,一旦导入新技术、新元素,也就赢得了新生。升级后的大众消费要求生产走向专业化、定制化、个性化,其赖以生存的土壤是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扁平化的组织形式,从指令发布到产品研发,从市场开拓到对客户反馈的跟进,要求又快又准,这正是浙江民营企业长袖善舞的地方。
走出制造业困局,得“软”“硬”兼施。“软”是要走品牌之路。浙江制造行销全球,却鲜有拿得出手的品牌。纵观国外发展百年的企业,无一不是走品牌化路线。如何打造品牌?就是要撕去低质低价的标签,以产品为出发点,以诚意与消费者沟通,在消费者心中形成鲜明的品牌形象。当前,我省正在全面推进“浙江制造”品牌建设。当越来越多的浙江制造,以自主品牌的面目出现在世界各地的超市、商场货架上时,浙江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定能焕然一新。
“硬”是指高端装备制造业。因为历史原因,浙江在装备制造业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先天不足”,这也成为浙江制造的短板所在。众所周知,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综合实力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要迈向制造强省的目标,必须补上这块短板。好在,浙江已经开始发力,装备制造被列入我省着力培育的七大万亿产业,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指引下,正朝着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方向发展。
其实,不论是“进退与共”,还是“软硬兼施”,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部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通过各种措施,多管齐下,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在解决供给问题的同时,也创造新的需求。 作者:刘乐平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