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软木塞和玻璃酒瓶,是葡萄酒“官配”?
软木塞与玻璃酒瓶的结合,是葡萄酒世界的“官配”,早在几个世纪之前,也就是葡萄酒远洋贸易开始繁盛之时,无数波尔多和勃艮第美酒均是透过这样一对组合,经由河流和海洋与外界产生联系。
玻璃酒瓶诞生于17世纪下半叶,其发明者英国人狄格拜借助一根吹管,外加沙石、磷酸钾、熟石灰等辅料,用简单的办法制作出了色泽深厚、利于葡萄酒避光保存的玻璃瓶,而狄格拜本人,除了身兼外交官、作家、海盗多重身分之外,亦被后世尊为“现代酒瓶之父”。
关于软木塞的来源及诞生时间一直未有明确的考古结果,休·约翰逊在《酒的故事》一书中提到,这种完美的封瓶工具可能拥有超乎我们想象的悠长历史——罗马人曾经使用软木塞,但他们的使用方法失传了;中世纪的酿酒者倾向于用皮革封瓶,皮革之外会再加一层蜡封;到了16世纪中期,软木塞再度被提及,而等到莎士比亚写作《皆大欢喜》时,即1598年至1600年间,它显然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玩意,融入到戏里女主角的台词中。
软木塞取材于一种在大西洋沿海及地中海西部生长的栓皮栎树(Quercus suber)的树皮,这种栎树的寿命可达150到200年,树皮具有再生能力,为软木塞的生产加工提供了生态可持续化。栎树树皮与生俱来的弹性、渗透性、粘滞性,用在葡萄酒的存储上,不仅安全可靠,还能提供一种微氧环境,帮助葡萄酒在陈年过程中完成风味的阶梯式递进。但是说到它的缺点,最有必要提及的便是TCA,也就是软木塞霉变可能造成的对于葡萄酒品质的伤害。TCA一旦发生,结果不可逆转,而且就已知的生产工艺而言,除了名为DIAM的高科技品牌(一种使用复杂的粉末塑形技术制造的软木塞)之外,没有一个软木塞生产厂家能够提供确实有效的方式,避免TCA霉变的可能性。
TCA就如同软木塞自带的一枚定时炸弹,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威力,释放出令人反感的腐败气息。因为有这样一种永恒存在的威胁,作为传统瓶塞的代替品出现的螺旋盖、合成塞、玻璃塞,以及以Zork为代表的新型专利酒塞,开始在市场上百花齐放。此类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占有量合计约为三成,其中,螺旋盖对于新世界葡萄酒的影响极大,在世界范围内的拥趸也是最多的,玻璃塞则多见于德国、奥地利等白葡萄酒生产大国,因为造价较高,拥趸多为精品酒厂。相形之下,合成塞常见于量产化的地区餐酒,它使用塑胶材质制作,虽无TCA感染的风险,但却极可能产生与葡萄酒自然风味相违背的化学气味,且不适合用于陈年。
接下来,我想分别谈谈螺旋盖和玻璃塞,它们之所以能够走红确实有一定的过人之处。先说玻璃塞,其中最有名的一种叫做Vino-Seal,由一家名为Alcoa的德国铝制品生产商研发,2003年投放市场。作为一种可重复使用的瓶塞,Vino-Seal不仅能够发挥传统橡木塞隔绝氧气的作用,同时还具备无菌、无碎屑、无TCA霉变的风险。对于饮用者而言,开瓶时不必依赖于酒刀、开瓶器,葡萄酒一次喝不完还可以把酒塞原样放回,也是这种瓶塞最讨人喜欢的地方。
玻璃塞的设计时髦而便利,在专业酒侍群体中亦拥有不少支持者,目前围绕着它的主要争议点在于陈年能力是否同样具备优势——因为诞生时间尚不够长,想要验证瓶塞给葡萄酒陈年带来的有利、不利影响,也比较困难,恐怕还需要再等些日子。
螺旋盖是除了软木塞之外,用于葡萄酒最常见的瓶塞,它在瑞士、澳大利亚、新西兰三个国家的覆盖率高得惊人,尤其以澳大利亚为最。2015年数据显示,澳洲本地产白葡萄酒有96。2%、红葡萄酒有87。5%使用螺旋盖,而不少欧洲顶级酒厂为了迎合澳洲市场对于螺旋盖的喜好,也纷纷推出使用螺旋盖封瓶的“特别版”葡萄酒,当然,这是只有在当地才能看到的奇特现象。
坊间对于螺旋盖的误解较深,很多初入堂奥的酒徒会把它当成是平价酒的身份象征,其实完全不是一回事。最古老的螺旋酒塞可追溯至1856年。在1926年,苏格兰威士忌首次使用螺旋盖封瓶,到了1950年代,法国塞盖机械公司公司专为葡萄酒设计的Stelcap问世,螺旋盖才真正获得了广泛关注。之后的数十年里,螺旋盖封瓶的有效性一再得到验证,内部设计、垫片使用的材料也不断改进,目前的最新技术已经允许酿酒师根据酒款自身特性来选择透气性不同、最有利于陈年的瓶盖。
最近走入大众视野的Zork,是一款酷似螺旋盖的专利酒塞,它由澳大利亚包装设计师约翰·布鲁克斯发明,使用百分百可回收材料制成,具有抗氧化、安全、可重复使用三大突出优点。有趣的是,Zork可以同时应用于静止酒和起泡酒,开启方式与螺旋盖相似,所不同的是,饮用者在撕开保护封条后,瓶塞上方的保护盖会“噗”一声弹开,随后自动解除下方的锁扣。以往我们在开启香槟或起泡酒的时候,总会遇到不同程度的爆塞,严重时还会遇到因为爆塞而误伤他人的情况,但Zork的出现却彻底解决了上述难题。
我猜想,对于那些不太习惯使用酒刀、开瓶开不利索的人而言,这会是迄今为止最接近完美的一款瓶塞。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