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空白实现“中国造”

分享到: 更多
2016-12-20 来源:中华玻璃网

   今年4月,建筑装饰微晶玻璃在日熔化量为2。5吨的浮法玻璃中试线上试验成功,突破了玻璃晶化从而阻断生产的技术瓶颈,该技术为国内外首创。这种玻璃可替代天然石材,广泛用于各种建筑内外墙、地面等装潢装饰。

  高硼硅耐热玻璃防火、防腐蚀性能一流,七八百摄氏度的高温连续烧8个小时都不会损坏,可用在高层建筑、电子工业、太阳能电池制造等领域。河北驰润特种玻璃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波介绍,之前我国光伏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盖板玻璃全依赖进口,这种玻璃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实现了太阳能电池盖板“中国造”。“两条日产80吨的高硼硅耐热防火玻璃生产线还没建成投产,成都、香港等地的企业就已经主动找上门寻求合作。”孙波说。

  这些科技创新成果,都源于河北省沙河玻璃技术研究院。玻璃产业是沙河市的传统支柱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历经30多年发展,目前有玻璃企业12家,年产量达1。6亿重量箱,全行业产值320亿元,产量占全国平板玻璃总产量的近五分之一。

  沙河玻璃虽然在“量”上占有优势,但在“质”上却处于劣势,产品质量低、同质化严重,投入产出率低、产业贡献率低,装备水平差、能耗排放高,“量多质劣、有名无利、大而不强”问题十分突出。沙河玻璃技术力量薄弱、创新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

  为推进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沙河市与武汉理工大学共建了沙河玻璃技术研发中心。双方在探索“政产学研”合作模式中达成共识,结成紧密型利益联合体,调动各方积极性,通过搭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为玻璃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效服务。沙河市政府还出资5000万元,与武汉理工大学联合创办河北省沙河玻璃技术研究院,购置国内最好、国际领先的科研设备,把“流动”的技术服务“固定”下来。

  科技研发,首先要确定研发方向。“课题研发要瞄准高端,更要结合实际,必须从破解制约玻璃产业发展的瓶颈入手。”沙河玻璃技术研究院院长、武汉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处处长、博士生导师程金树介绍,研究院首先要研发出填补国内空白,甚至国际一流、世界首创的新型建材玻璃原片

  基于这样的理念,浮法建筑微晶玻璃最先研制成功。“截至目前,浮法建筑微晶玻璃是全世界唯一、也是最佳的天然石材替代品。”沙河玻璃技术研究院总工程师、物理学博士潘清涛说,实验数据显示,这种玻璃的各项性能均优于大理石、陶瓷,并具有产量大、质量高、成本低等优势。

  更重要的是,浮法建筑微晶玻璃生产过程可实现污染物零排放——这种玻璃生产过程中根本不会产生硫化物、粉尘、硝化物等污染物质,生产线甚至不需要安装烟道。这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对改变沙河产业结构、减轻环境压力将会产生积极作用。

  近几年,研究院先后组织开展了硼硅酸盐浮法玻璃、微晶玻璃、超薄高强浮法建筑玻璃、功能镀膜玻璃、柔性玻璃、无铅晶质玻璃、纳米玻璃颜料、玻璃深加工、玻璃工业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等方面课题的研究开发。其中,有4个项目分别被列入“十二五”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领域国家科技计划、中建材联合会第二代中国浮法玻璃技术创新和研发科技项目、河北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柔性玻璃研发项目被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我们围绕玻璃产业开展科技攻坚,已先后获得专利21项。”程金树说。

  在加强玻璃原片新技术研发的同时,研究院还研发出无机油墨数码喷绘、智能变色玻璃、抗菌玻璃等技术,为企业开展玻璃深加工开拓了新空间。沙玻集团董事长张生运说,对企业来说,无论是智能变色玻璃,还是抗菌玻璃,都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更代表一个贴合时代发展、引领技术前沿的方向。

  “以玻璃产业发展和企业技术需求为切入点,以玻璃应用基础研究与技术转化为主导方向,着力解决行业中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问题,是研究院今后必须坚持的发展思路。”程金树说,必须用好这个平台,联合国内外高等院校、研究设计院所、生产企业,使中国玻璃的整体技术水平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中国由玻璃生产大国向玻璃制造强国转变。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