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塑料加工业2016年回顾与2017年展望

分享到: 更多
2017-02-28 来源: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

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塑料工业生产、消费第一大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市场,塑料加工制品广泛应用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2016年,塑料加工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发展速度平稳增长,显现出巨大发展潜力和前景。

总体平稳 缓中有升

近几年,在经济新常态下,塑料加工业受市场倒逼作用尤其明显,率先进行适应调整,从2016年行业运行情况看,塑料加工业回暖趋势明显。

经济指标回暖。2016年1-12月,塑料加工业增加值增速8.0%,高于轻工业1.2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工业2.0个百分点,在轻工业各行业中位居前列。全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2855.11亿元,同比增长6.21%,占轻工行业比重为9.26%,占全国工业比重为2%。全年累计实现利润1398.60亿元,同比增长7.32%,占轻工行业比重为8.67%,占全国工业比重也为2%。据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统计发布,12月份中轻塑料景气指数为88.35,虽运行在蓝色渐冷区间,但已接近绿色稳定区间底部,全年指数走势比较平稳。

产量探底回升,产品结构优化。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1-12月我国塑料制品累计产量为7717.19万吨,同比增长2.66%,与2015年0.9%的产量增长率相比提高了1.8个百分点,显示回升迹象。

塑料薄膜、日用塑料、塑料零件等子行业在2016年产销两旺、营收利润大幅增长,而人造革、合成革等子行业生产下降,显示行业正在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调整、优化产品结构。

东部地区“稳”,西部地区“快”。2016年1-12月,东部十省市塑料制品产量4226.03万吨(占比54.77%),同比增长4.09%,高于全国平均值2.66%,显示东部地区塑料制品行业稳定增长,并仍然是我国塑料制品主要生产区域。其中江苏省、河北省、福建省产量有较大提高,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0.45%,10.30%,7.67%。中部六省塑料制品产量1839.63万吨(占比23.83%),同比增长率为0.15%。西部地区具有劳动力成本低、优惠政策多、资源丰富等优势,在促进区域平衡发展目标下,塑料制品业正在加快发展。西部十二省区塑料制品产量1330.59万吨(占比17.24%),同比增长率14.33%,部分省区的塑料加工业正以较快速度增长,发展势头迅猛。如四川省1-12月累计产量达到486.30万吨(占全国比重6.30%),累计同比增长16.75%。贵州省1-12月累计产量达到132.77万吨,累计同比增长67.35%。广西壮族自治区1-12月累计产量达到208.78万吨,累计同比增长率9.61%;东北地区有所下降。

行业发展亮点不断闪现,产业升级突破口正在打开。

积极探索绿色发展之路。2016年,在环保政策越来越严格的巨大压力下,行业切实贯彻落实“节能降耗”工作,加快绿色、节能、高效新型加工成型工艺的发展,进一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复合膜软包装行业无溶剂复合和水墨印刷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无溶剂复合国内机台数已经突破1000台,技术创新势头强劲,国内首创的双头涂布快干型无溶剂复合机、水墨专用印刷机和国际首创的无溶剂凹印机陆续出台,为从源头削减VOCs提供了装备基础。改性塑料制品行业很多企业主动淘汰粉尘飞扬的工艺设备,投入资金更新设备,建成负压操作、密闭输送、布袋集尘的清洁生产线数十条,充分重视绿色环保,在生产过程中努力实现无尘化。2016年12月,聚氨酯泡沫行业获批约1.4亿美元联合国多边基金,XPS泡沫行业获批约1.1亿美元联合国多边基金,用以实施聚氨酯(PU)泡沫行业HCFC-141b淘汰计划(第二阶段)和挤出聚苯乙烯(XPS)泡沫行业HCFC淘汰计划(第二阶段),未来十年期间,这两个行业将逐步实现HCFCs消费量的削减,并最终在2026年完成全行业HCFCs淘汰。“互联网+”助力行业新发展。随着电商平台的发展,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塑料制品的B2C模式在2016年得到了发展。2016年4月份由获得“中国塑料行业A级以上信用等级”的16家塑料家居用品企业作为首批成员,在上海诚信联盟成员企业集体与阿里巴巴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其品牌产品在“天猫聚划算”、“出口优品”等电商平台得到了更好的宣传和推广。2014年来,打造塑化行业的一站式B2B电商平台纷纷诞生,为客户提供免费撮合交易的服务,并根据撮合交易的大数据来做代售代购、物流等服务。如找塑料网、化塑汇、塑米城等。2016年5月金发科技子公司金发大商旗下的电商平台易塑家正式上线。这类电商平台为国内中小制品生产企业提供一站式的原料采购服务,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帮助他们提升行业竞争力。“智能制造”尝试推广。在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的情况下,通过改良工艺以及利用智能设备提高生产效率,以赚取更多利润,是塑料企业智能转型的动力。沿海地区广东、浙江等地在转型升级上走在行业前列,不少企业开始使用机器人。如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作为塑料制品行业“机器换人”试点,通过加大工业机器人购置奖励,坚持补优补强,搭建“机器换人”技术交流平台,加强人才支撑等措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作为浙江省首批“机器换人”示范企业,永高公司近年来先后投入6亿元,用于企业的智能化改造。塑料配线器材行业注塑机取件大部分采用机械手操作;烘料、配料、加料系统基本采用集中加料系统;后期的产品包装作业采用全自动包装机等等,一系列的全自动改造,将企业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创新型。

创新发展任重道远

在经济新常态下,塑料加工业既面临自身结构调整的问题,也要承受关联行业需求变化的压力,创新发展任重道远。

进出口量、价分化明显,产品结构急需加快调整。

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塑料制品累计出口量为1761.08万吨,同比增长6.64%,增幅提高了4个百分点,但出口额不增反降,实现579.02亿美元,同比下降5.17%,为近几年中首次下降。除了外需走弱、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原因外,也在于我国出口以中低端产品居多及2016年年初以来人民币贬值的影响。同时,2016年塑料制品九大分类产品中,均有高端塑料制品进口,累计进口161.62万吨,进口额175.49亿美元,平均进口单价10.86美元/千克。同期平均出口单价为3.29美元/千克,平均进口单价是平均出口单价的3.3倍。说明低端产品过剩,中高端产品不足,高端产品进口依存度仍居高不下。

原材料市场价格波动大,企业生产成本控制难。

由于石油煤炭价格上涨、物流运费上升、人民币贬值等多重因素叠加,2016年塑胶原料价格大幅上涨。例如:TDI价格从3月分主流厂家商谈价在11700-11800元/吨至10月TDI价格突破50000元/吨大关;PE价格从年初的7000元/吨一路上涨到10月突破每吨万元大关;PVC现货价格上涨了150%左右;ABS原材料价格从年初的10000元/吨左右上涨到年末14000元/吨,仍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对企业成本造成上升,给下游相关塑料生产企业带来很大的经营困难。

产业集中度低、创新能力不强。

塑料加工业规上1.5万家企业中,大型企业只有143家,占0.97%,中型企业1666户,占11.28%。前十名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仅3.1%,最大规模企业的主营收入不足200亿元。产业集中度低,企业小而分散,专业化水平较低,引发重复建设、产能过剩、恶性竞争等突出问题。全行业创新体系不健全,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存在体制机制约束,行业企业技术科研机构缺乏前瞻性系统性,且研发投入不足,技术人才匮乏,利润水平不高。这些突出的问题亟待通过创新驱动,不断化解,实现突破。

把握方向 加快升级

塑料加工业属新兴制造业、基础性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已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建筑、包装、国防尖端工业及人们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是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优势产业。目前,我国虽是塑料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但我国人均塑料消费量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且在以塑代钢、以塑代木等方面,存在新的市场商机,具有巨大潜力与空间。行业要正视传统塑料材料已经不能满足智能设备、新型塑料制品性能要求的现状,抓住国家新材料革命的历史机遇,推动研发性能更优越、更具市场发展前景的塑料新材料加快发展。

2017年及今后一段时间,塑料加工业要依据“塑料加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导意见”和《中国制造2025》,以智能制造为抓手,紧紧围绕“功能化、轻量化、生态化、微成型”这一技术发展方向,加快结构调整,从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四个方面发力,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是重点发展多功能、高性能材料及助剂,力争在材料功能化、绿色化及环境友好化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加快研发各种高强度、高阻隔材料,研发生物基高分子材料,加强纤维增强材料、石墨烯、碳纤维的研究应用。严格落实节能减排行业规范,努力推广清洁生产先进工艺。采用最新技术提升废弃资源循环利用率,整体推动塑料行业环保生产。

二是加快绿色、节能、高效新型加工成型工艺和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要牢牢把握和全力推进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切实加强设计研发投入,推动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着力提升工艺水平,提高科技含量,加快动能转换,努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三是加快塑料成型装备的研发。要加快塑料装备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力度,大力发展小型、超高精度、超高速和智能控制的加工设备,为智能制造、数字制造、网络制造提供先进装备和生产线,迎接“工业互联网+”时代,为“新硬件时代”打好基础。

四是紧紧围绕高端化,加快提升中高端产品的比例。以高端化为核心,实施“三品”战略,深化供给侧改革,推动进口替代。要研究细分市场优化供给结构,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差异化、精细化需求,努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品牌培育和品牌体系建设,积极发展自主品牌,自觉维护品牌形象,努力创造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品牌”。

2017年作为调结构、去产能、深化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时间节点,塑料加工业要抓住行业回暖和新材料革命的重要机遇,紧紧把握结构调整方向,加快行业转型升级。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