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皮都再度崛起的背后

分享到: 更多
2018-03-22 来源:工人日报


[导读]
南有海宁,北有集宁——国内的皮件行业一直流传这样一句话,这也从某个侧面说明了集宁在皮件行业的地位和影响力。

  长久以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是最早发展皮件加工产业的地区,产品物美价廉,这座草原皮都自上世纪60年代至今,经历了“兴盛—衰落—重新崛起”的发展过程,如今实现了浴火重生、凤凰涅槃。近日,记者走进集宁,了解集宁皮业半个多世纪的跌宕起伏,探究草原皮都重新崛起的秘密。

  因“熊猫”而兴盛

  集宁的皮革皮毛工业有着悠久历史,这里很早就成为北方重要的皮革商品集散地和加工基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集宁皮件产业进入发展高峰期,产品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集宁皮件厂生产的以皮夹克为主的“熊猫”牌系列皮革服装,一举成为中国十大真皮皮衣品牌之一,远销欧、美、俄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家住集宁曹清瑞是最早从事皮件加工销售的商人。“当时熊猫皮衣靠批条才能买上,产品十分紧俏,从那时候开始我就卖皮衣。”

  据曹清瑞介绍,丰厚的利润促使越来越多的人从事皮件加工,当时集宁有4万多人从事皮件加工,年产值超过3亿元。“当时皮子才2.5元一张,熊猫皮衣售价是70元,那时候就一边上班,一边做起了家庭作坊。”

  1990年,曹清瑞在呼和浩特市满达商场租了两节柜台,开始销售自己做的皮衣,“头一年我就赚了三万元。”

  1993年初,当地原集宁皮件厂所在的幸福大街中段被改造为“皮件一条街”。在“熊猫”品牌的带动下,“皮件一条街”100多家商户的生意都十分红火。“皮件一条街”的兴起由此带动了集宁整个皮件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发展格局,集宁也连续举办了五届中国北方皮件节。

  走入低谷的草原皮都

  随着1999年全国皮件市场的滑坡,集宁皮件加工业受市场、制革技术、加工工艺等因素的制约也逐渐走入低谷。2002年,集宁皮件厂被迫停产。紧随其后,“皮件一条街”的大部分个体工商户也都关门停业。昔日加工销售企业林立的集宁,变成了一个单纯的原料资源地和销售市场。

  “当时制革工艺太差,2000年以后,皮衣生意就不好做了,都处理底货了,一些大企业开始转产羊绒。”曹清瑞说。

  据了解,“熊猫”牌皮衣衰落后,集宁的皮件从业者虽有千余户,但都是生产皮手套、坎肩、拖鞋、小皮包等小件制品,并没有拳头产品,更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当时的集宁只能分得皮革产业链中利润最薄的一杯羹,这种局境不得不令人唏嘘。

  所幸的是,为了振兴皮件产业,集宁对从事皮件加工销售的个体户给予重点扶持,使得这一传统产业的种子得以存活保留。300多个小皮件加工企业和2万多名熟练的产业工人,得以成为以后集宁皮革业再次崛起的火种。

  小皮件大产业

  近日,记者来到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国际皮革城,前来购物的顾客依然熙熙攘攘,各种品牌店产品销售火爆。

  走进集宁国际皮革城大厅罗马盾貂品生活馆,各式各样的貂衣让人眼花缭乱。该店的经理张丽和店员们正热情地向顾客们介绍着每件貂衣的品质。

  当记者询问今年的销售状况时,张丽说,“我们店是在2013年入驻集宁国际皮革城,生意不错,2018年集宁国际皮革城正全力承接北京雅宝路市场,我们看好未来的市场形势。”

  进入欧品生活馆,老板李爱民则正与店员专心地清点货物。“集宁销售市场的客流比较集中,政府承诺的优惠政策也已兑现。”李爱民表示,他对集宁市场的发展信心十足。

  最近几年,随着国内皮革市场的复苏,乌兰察布市紧紧把握市场脉搏,结合集宁皮件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了“小皮件大产业”的发展格局。2012年9月,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可容纳2000多家皮革商户入驻的集宁国际皮革城开业,壮大了集宁皮革产业规模。

  据了解,乌兰察布市充分利用区位交通和多年形成的皮革产业优势,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积极承接北京雅宝路市场产业转移。到目前为止,集宁国际皮革城—中国·新雅宝路商城共举办外商采购活动12次,入驻外贸商户160余户。

  此外,入驻集宁皮件产业园区的16家外贸企业也陆续投产,2017年共完成产值1.5亿元,出口6396万元。

  集宁国际皮革城副总经理郭凤军信心十足地说,“我觉得这得益于3个方面的优势,一是来自北方消费者天寒时的刚性需求;二是通过草原旅游挂线,加大免费大巴车到周边城市的接送力度,又实行‘自由行补贴路费’,只要在集宁国际皮革城有消费的自驾游顾客,都可以享受到5%的路费补贴;三是销售运营团队精心地开展各类回馈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顾客。”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给雅宝路市场商户及外商提供更好的经营环境,当地正在积极申请集宁作为中俄、中蒙的临时停靠口岸地,并积极解决在承接北京雅宝路市场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的出口退税、国际物流、国际航班、工商注册、外币兑换、外语翻译等问题。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