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促进丝绸礼品的挖掘
艾叶文化艺术品公司展示厅的照壁上,数米长卷郭熙《早春图》迎面而来,细细玩赏,不难看出郭熙画作的特点:大处落笔的山麓,可以明晰感受到他惯用的“卷云”笔法;细处着眼的树枝如蟹爪下垂,笔墨游走间,明洁利落。画卷上历代藏家的题款金石印记,错错落落。
这当然不是真品。北宋山水画名家郭熙的笔墨历来被视为珍品,《早春图》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馆。能够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近距离感受名画之美,这就是艾叶文化所致力的方向——印在丝绸上的高仿真名画。
丝绸上的第一个创意:丝绸挂历
艾叶文化建立于2002年。在这之前,艾叶文化的三位总经理,叶克朋、叶克锋和黄晓怀是商务礼品贸易商人。在“商务礼品基地”平阳县,有着无数曾经叱咤风云的商界前辈,这三位70后的年轻商人并不起眼。
丝绸里的笔墨文化
“面对激烈的商业竞争,我总觉得心头空荡荡的,今天签下单子,但不知道明天的早餐在哪里。”叶克朋说,有经商经历的人,当自身没有具备一定的优势时,或多或少体会过这种患得患失的感觉。在商界摸爬滚打一段时间后,叶克朋和伙伴们开始意识到,踩着别人的路子走,就只能吃别人的残羹冷炙;不走别人的老路,又该如何找到自己的方向?在世纪之交的中国,“创新”还没成为商界的热词,却成为叶克朋朦胧而迫切的追求。
一次路过杭州,兜着突破创新理念的叶克朋,看到商场里在售卖印着古画的丝绸展品。刚刚签下一张挂历订单的他,忽然就冒出念头:如果把这样的丝绸画移到挂历上,会是什么样?他轻轻地触碰着柔软的丝绸,眼中放出兴奋的光芒。
叶克锋和黄晓怀听了叶克朋的主意,二话不说就找了相关厂家,按照叶克朋所说的进行打样。以丝绸替换普通铜版纸印制出来的挂历,正如叶克朋想象的那样:华丽、精致,触感轻柔宜人,印上国画之后,有着更为浓郁的中国传统之美。“从某个程度上说,丝绸挂历是我们三个‘发明’的。”叶克朋和黄晓怀淡然而自豪地说。
当叶克朋拿着丝绸挂历样品与客户接洽,订单雪片般飞来。
在灵动通达的温州商界,丝绸挂历好卖的消息迅速传开来,随之而来的是无数同类产品蜂拥而上,叶克朋和伙伴们甚至还来不及申请专利。十来年后,丝绸挂历成了平阳、苍南两县商务礼品业界的一个重要产品,全国90%以上丝绸挂历出产在这里。
丝绸挂历的出现,并没有为叶克朋和伙伴们赶走那种“有今天找不到明天”的感觉。
三个人聚到一起,讨论来讨论去:丝绸挂历方兴未艾,还有巨大的盈利空间,眼下既然找不到更好的方向,只有以高质量在市场上争取一席之地。他们只是销售商,产品质量掌控在生产商手里,产品创意也难以保密,如今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也掌握了核心技术,不如自己动手……
在平阳,悄然又多了一家集商务礼品生产与销售为一体的企业——艾叶文化。
丝绸上的第二个创意:“丝绸名画”
2004年,中央电视台报道的一则新闻再次为叶克朋提供了创新灵感:北京故宫博物院以数码技术制作并公开出售了一批高仿真名画,几小时就被疯抢一空。
这些年的商业行为与自身的秉性喜好,使叶克朋对这些名画并不陌生;事实上,略懂书画的人可能都知道、见过这些作品。市场的需要就是商机,那么,这样的抢购现场,意味着什么?
深夜里,叶克朋、叶克锋和黄晓怀依然坐在公司里,一壶接着一壶地喝茶。天际悄悄透出曙光,艾叶文化的未来也在他们的探讨中透出曙光:既然大家这么喜爱名画,而这些名画又难得一见、难以保存,那就做一种时时可见、易于保存的名画……
丝绸,华丽雅致,历来为中国传统审美所推崇,然而对印刷业界而言,如此光润软滑的质地,极难着墨,能够在上面印刷一些简单的图案还好,稍稍复杂的就会产生层次性差、图案不清晰等等问题。之前艾叶文化生产的“丝绸名画挂历”中,“名画”往往徒具其形,无法像真迹那样给人们带来真正的艺术审美。本着这么些年的销售生产经验,他们决定摈弃原来制作挂历的理念,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丝绸名画”。
叶克朋四处联系业界人士。从人文荟萃的京城,到“丝绸之府”的湖州;从年深月久的百年老店,到久负盛名的印刷科研机构……他了解到的是:别说是在丝绸上印制高仿真图案,就连在纸上或绢上达到绘画效果,仅凭国内的技术都难以达到。这让叶克朋他们又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这是个商界的“真空带”,如果可能,如果他们的设想得以实现,他们将可以制作高端的纸质高仿真名画、丝绸名画等产品,进而开辟全新的市场;难过的是,面临一片空白的技术支持,凭着经验与钻研,他们能成功吗?
一边继续着老行当,一边坚韧地探索新方向,艾叶文化走过了几度春秋。
2006年,艾叶文化高价引入国外最新印刷机器,同年,纸质高仿真画技术获得突破,开始进入市场,并获得了中国移动公司、中兴通讯、中国石油等大企业的供货订单。
2009年的某天,叶克朋、叶克锋、黄晓怀为了攻克丝绸印刷上的难题,再度几日几夜地窝在公司里。这一次,倔强而调皮的丝绸终于听话了,老老实实地让油墨层层渗入……滑不留手的真丝上,《清明上河图》粲然面世。
不断创新成功做大产业
丝绸传世名画、丝绸艺术丝巾、丝绸传世名画邮票珍藏册、真丝艺术鼠标垫、丝绸艺术桌旗、丝绸经史子集系列丛书……一系列打上“艾叶文化”标志的产品在市场上风生水起。
缓步在艾叶文化的展厅,那些遍寻博物馆都难得一见的名画逶迤而至:赵孟頫的《友石图》、文徵明的《湘君湘夫人图》、唐寅的《步溪图》、郎世宁的《百骏图》;宋徽宗的翎毛丹青被印到丝巾上;至今唯一留存的状元卷、明赵秉忠应试亲笔文章制成丝绸文本;丝质面层的桌旗上,唐代仕女或颦或笑,顾盼生辉……
此外,艾叶还推出一系列精心策划和甄选的产品,四珍图卷等套系产品。“十大吉祥名画选了《鱼藻图》《锦春图》《玉堂富贵图》等等历史上十幅名画,分别有年年有余、吉祥富贵的寓意。”叶克朋介绍,这些产品既极具艺术价值又带着祝福的内涵,非常受欢迎。
经历了丝绸挂历的教训,叶克朋和伙伴们知道了,仅仅“创新”还不够,而是要创造别人难以做到的“新”。他们这些产品都申请了设计专利,而丝绸印刷的核心技术,成为公司高度机密。目前,国内尚无其它企业能在丝绸上印刷出如此逼真的绘画效果。艾叶文化,成为业界当之无愧的翘楚。
随着核心技术的突破,艾叶文化的订单逐年飞速上升,提升生产速度又成了新的攻克点。2010年,艾叶文化引进国外先进的数字化生产技术,并攻克了装裱工艺流水线技术。翻开艾叶文化的台账,各种数据明晰地展示这些变化:2002年创业之初,160个工人每个月只能生产200—300幅丝绸挂历单页,这个数字在逐年增长,到了2012年底,同样的工人数量月产量为10000—12000幅精美的丝绸画。
在古书画仿制行业,最耗费人工的是装裱工艺。中国装裱业最为发达的北京和湖州同行,大体上还处于艾叶文化2002年的水平,而一些干了大半辈子的老师傅,表示根本不相信这个数字,尽管它是事实。
谈及下一步的发展,叶克朋说:“我们给艾叶文化的定位,就是要做名副其实的文化产业。”富有个性的文化创意正日益受到人们追捧,带着对传统文化艺术由衷喜爱的叶克朋撇开商业不谈,也真心希望能把这些美好带给更多人。因此他计划开发更多创意产品,“让艺术之美触手可及”。
言及企业创办心得,叶克朋和伙伴们的言谈中,始终离不开“被逼的”:被购买方向变化所逼,被激烈竞争所逼,被客户的要求所逼……他们坦言,对经济学涉猎不多,然而,他们的经营与经济学家熊彼得所强调的不谋而合: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家让各种生产要素产生新的组合,产生了新产品、新市场。这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wj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