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制鞋业第五次产业转移已拉开序幕
短暂稳定之后,本世纪初,第四次鞋业转移大潮开始,鞋企从双楠搬到金花、簇桥一带,最终形成“一都两园”的鞋业发展格局。
20余年,四次产业大转移,成都成为全国四大制鞋基地之一,拥有3000余家制鞋及配套企业,产值近400亿元,“中国女鞋之都”的美誉实至名归。
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鞋企不得不面临第五次产业转移,而成都再也不可能成为鞋企的归宿,哪里才是他们新的落脚点?
“皮和毛”不能分家
9月11日,投资45亿元,分三期建设的渝成制鞋产业园在资阳市安岳县动工,13天后,200余家制鞋企业与安岳县龙台发展区管委会及渝成国际制鞋产业园签约,将入驻渝成国际制鞋产业园一、二期项目。
11月7日,乐至承接鞋业发展转移誓师大会隆重举行,吸引了来自川渝两地的近200家鞋类企业参加,这同时也标志着乐至万贯鞋业产业园正式起航。
在成都鞋业第五次产业转移的机遇和挑战下,安岳和乐至的所在地资阳,只是想分得蛋糕的一家。其实,乐山、巴中等地也一直觊觎着这块大蛋糕。
今年3月,2013成都国际鞋展开幕。展会期间,四川省鞋业产业升级转移推进会和2013世界鞋业(成都)国际论坛两个会议,引起了成都甚至全省鞋业的关注。转移,成为箭在弦上的事情。
“这件事情只宜早做,不宜迟做。”成都依百兰鞋业董事长吴德国说,“中国女鞋之都”的头衔与3000家制鞋企业其实是皮和毛的关系,如果时间拖长了,鞋企分散了,“中国女鞋之都”也将不复存在。
于是,早在去年3月,吴德国就开始为成都鞋业寻找新的“家”,沐川成了他的第一个目标。劳动力充足,土地成本低廉……沐川的多个因素都符合鞋业生存发展的需要,然而,成仁沐高速迟迟未通,交通的不便让鞋企老板们望而却步,这个项目最终搁浅。
但转移早已是大势所趋,怎么办?
寻找新的家
去年12月,巴中市与达芙妮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在上海“达芙妮”总部签订合作协议,标志着达芙妮(四川)制鞋产业园项目正式启动。
巴中争得达芙妮,似乎是一个信号。而实际上,“巴中模式”是引进一个自成体系的特大企业,这个特大企业将会因供应需求而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鞋业基地,这对于亟待转移的成都鞋业而言,影响不大。
既然巴中并非承接鞋业转移的最佳“根据地”,那哪里才是呢?
“省社科院鞋业转移战略布局调研小组在成都周边10多个县市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研,认为距离成都50公里以内的地区无法供给充足的土地,但鞋业又无法离开成都。”亲自参与了全程调研的吴德国告诉记者,由于鞋业的卖场、接单以及研发等环节都在成都,鞋业在未来10年之内都离不开成都这个核心城市。
“成都去年就划定了环城生态区,区域内不能新增工业,原有的工业也要陆续迁出。”吴德国说,大多数鞋企正处于这个“圈”内,因此虽然政府并未下“逐客令”,但是成都已经“容”不下这些鞋企了。
经过调研后专家们认为,在成都以外,100公里半径范围内是鞋企转移的最佳距离。此外,加之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鞋业所需要的充足的劳动力以及土地指标等因素,综合考虑后,资阳的乐至和安岳脱颖而出。
“成安渝高速通车后,乐至到成都仅77公里路程,安岳到成都也仅需1小时车程。”吴德国说,“对鞋企而言,仍然留在‘大成都’。”
新一轮转移已起航
过去20年间,成都鞋业的4次转移,甚至5年搬了3次家,都是以“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模式,而如今正在起步的第5次鞋业转移,却与过去的4次有些不同。
“政府只能搭台,产业转移要用好市场的力量。”正如省经信委副主任陈立东在四川省鞋业产业升级转移推进会上所言,新一轮的成都鞋业转移升级必须依靠市场的力量。
“这次我们运作的模式完全是以市场为导向,政府推动。”吴德国说,鞋业转移完全由企业来运作,这还是头一遭。
据了解,作为成都鞋业的知名鞋企,依百兰与在工业园区打造方面拥有丰富经验的万贯公司携手打造乐至万贯鞋业产业园,是一种鞋业领头企业与知名运作商联手的新模式。如今在吴德国的名片上,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四川乐至万贯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据悉,万贯集团拟投资52亿元,建设四川乐至万贯鞋业产业园,规划建设用地3500亩,形成集制鞋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展示、交易等为一体的现代化鞋业产业工业园区。目前,包括依百兰、雅美迪、海之船、安迪拉在内的10余家大中型制鞋企业已确定入驻。
然而,成都3000余家鞋业加工生产企业如此庞大的一个体系,就算举乐至全县之力依旧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只有乐至和安岳两地联手,方可承接成都鞋业的大部分,形成区域品牌,保住成都鞋业的规模和‘中国女鞋之都’的招牌。”业内人士如是分析。
也许从3月举行的成都国际鞋展开始,四川鞋业的第5次省级转移之路就已经正式开始了。数以千计的大小鞋厂完成转移和搬迁,并非朝夕之事,而是需要经过一个长达数年的过程。资阳、乐山,还是巴中,哪里才是3000余家鞋企新的落脚点?我们将持续关注。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