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再度大热 国内外电池商加速布局
电动汽车的时代真的来了?最近,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CEO埃龙·马斯克在中国进行了“首秀”,电动汽车再次引人注目。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无疑在电动汽车市场上的增长潜力也不容忽视。2014年,特斯拉的销量目标是3万辆,在中国市场的目标是5000辆,马斯克信心满满。
对于电动汽车来说,电池至关重要。目前,在全球汽车电池市场上,中国市场的比重约为4%,据预测,到2020年这一数据将提升至20%。大好形势之下,国内国际相关电池生产企业纷纷布局,一场争夺战已经打响。
快速发展的春天
近年来,随着动力电池产业技术的不断提升,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以深圳比亚迪(行情 股吧 买卖点)汽车为首的一大批自主品牌汽车厂商,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新能源汽车产品,重点以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为主。
政策利好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国务院也颁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计划到2015年,我国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
除中央政府外,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颁布了相应的鼓励政策。
国内电池生产企业天能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杭州自2014年起加强市区内充换电站的建设,努力实现城区5公里,郊区10公里充电圈。而北京则压缩小客车年度配置指标,逐年增加新能源汽车比重。上海则在推动分布式供能系统发展,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应用,电动汽车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
如今,我国正在大力推动电动汽车的配套设施建设,许多城市发布了自己的充电圈建设计划表,而且在国家推出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上,给予电动汽车各种购车乃至上牌等优惠。
此外,作为新兴产业,电动汽车及动力电池等相关产业,还享有各类型的投资优惠。因此,近年投资电动汽车的企业越来越多,尤其是低速电动车领域,由于技术成熟,又受益于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市场需求旺盛,更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市场态势。
国内外厂商PK激烈
对于电动汽车来说,电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有人将电池视为电动汽车的“心脏”,因此国内外电池生产企业纷纷进入电动汽车领域。
三星SDI将中国市场视为全球汽车电池市场上最重要的市场之一,积极开拓传统铅酸电池的取代市场,将以具有最高能量密度和最佳性能的电池积极应对中国市场。不过,国内企业中,天能集团在低速电动汽车领域,占比达51%,与奇瑞、上汽等国内100多家企业进行合作。
“事实上,我们的电池并不比国外的电池性能差。”前述天能集团负责人表示,天能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分为两类,一类是铅碳电池,一类是铅酸电池。铅碳电池已经于2013年底正式投入使用,与传统铅蓄电池相比,天能的铅碳电池充电速度由普通电池的8-10小时缩短为3小时,最快1小时可充满电;满电续驶里程比传统铅酸电池大大增加,提高到200公里以上。更重要的是,电池使用寿命大大延长,其循环充放电耐久能力由常规电池的不足4万次循环,提高到10万次循环以上。
在锂离子动力电池领域,天能研发生产的磷酸铁锂电池在充电倍率、放电倍率、加速性能、充电时间、安全性能等领域也表现优异,尤其在零下20度的低温下放出能量达到80%以上。
最近,天能电池新推出的第2代稀土硅胶电池、纳米改性6-DZM-12电池两款新产品。天能的新型纳米稀土硅胶电池,采用了自主研发的绿色新型板栅合金技术、胶体电解质技术以及新型电池固化工艺等多项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产品的技术配方及制造工艺。新型胶体电池液技术的应用,实现了蓄电池智能控制,有效解决了动力电池循环寿命短、一次充电续行里程短、比能量不高、早期容量衰减等问题。
不过,国内电池方面目前仍然存在提升电池的续航里程、缩短充电时间、提升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大功率放电能力等问题,这也制约着电动电池企业产业的发展。
同时,目前电动汽车的价格还是偏高,配套设施还很不完整,电动汽车能否规模化应用仍是一个问题。
相关新闻
- 2014年1~2月我国太阳能电池产品累计2014/5/7 10:14:30
- 2014年1~2月我国太阳能电池产品累计2014/5/7 10:14:30
- 五大因素促电池行业平稳发展2014/4/25 8:30:27
- 五大因素促电池行业平稳发展2014/4/25 8:30:27
- 2013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品累计同比增长2014/4/24 10:43:13
- 2013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品累计同比增长2014/4/24 10:43:13
- 2013年我国原电池及原电池组产品累计同2014/4/23 8:37:39
- 2013年我国原电池及原电池组产品累计同2014/4/23 8:37:39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