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深厚的民间工艺成就银饰刺绣品牌

分享到: 更多
2014-09-29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4中国(贵州)国际民间工艺品博览会暨第三届中国(凯里)银饰刺绣博览会9月25日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首府凯里市开幕。

  博览会承办机构之一的黔东南州商务局局长张文贵向记者介绍了黔东南民间工艺品发展情况,以及该州通过会展活动促进包括银饰刺绣等民间工艺产业化发展的成效。

  据张文贵介绍,黔东南有着深厚的民间工艺品基础。是我国著名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境内居住着苗、侗、汉、布依、土家、水、瑶、壮、畲等33个民族,苗族和侗族人口分别占全国苗族和侗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和一半以上,被誉为“世界苗侗文化遗产保留核心地”。各民族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创造美好家园的同时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全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52项68个保护点,占全国名录总数的4.3%,居全国地州级之首,传承人26名;省级175项206个保护点,传承人104名。以银饰、刺绣、蜡染为代表的黔东南民族民间工艺品在贵州乃至全国都有非常高美誉度,更是贵州苗绣、银饰文化制高点。

  据了解,目前全黔东南州统计保留下来的苗侗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侗服饰博物馆”,2008年,黔东南州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命名为中国苗族服饰、中国侗族服饰之都,中国苗族刺绣之乡,中国苗族银饰之乡4个中国工艺品特色区域荣誉称号。在2006年-2013年贵州省举办的多彩贵州“两赛一会”活动中,黔东南州参赛作品独占鳌头,荣膺“八连冠”。

  “在政府、民间机构和市场的共同作用下,民间工艺品蓬勃发展。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会展经济推动民族工艺品产业发展的作用,为会展经济的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和平台。”张文贵介绍说州里成立了文化产业发展和改革领导小组、州民族工艺品行业协会,负责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扶持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发展政策促使,指导民族产业发展,帮助协调工艺品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目前,州民族工艺品行业协会吸纳企业会员135个,个人会员近2400人,是贵州人数最多的工艺品行业协会。为加快工艺品产业发展,在凯里苗侗风情园建设民族文化产业园和民族工艺品基地,已形成了以银饰、刺绣为主的民族民间工艺品研发、加工、展示和销售基地。为推动民族工艺品标准化建设,2012年制定了贵州省《地理标志产品 黔东南苗族银饰》、《地理标志产品 黔东南苗族刺绣》地方标准发布实施,填补了国内苗族银饰、刺绣工艺品标准的空白。

近年,旅游热不断升温使得银饰、刺绣作为特色旅游商品的主要代表,逐步走向品质化、时尚化,高品位银饰、刺绣需求日趋走高。在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黔东南民族工艺品产业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黔东南州从事银饰刺绣生产加工户2100家,直接从业人员2.56万人,产值达20亿元,实现销售额13.7亿元,银饰刺绣产品远销东南亚、美国、意大利、日本、法国等及国内近20个省市。

  在谈到举办民间工艺品博览会的作用和意义时,张文贵说,2011-2012年,在贵州省人民政府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的大力推动下,自2012年起在贵州省黔东南州主办中国(贵州)民间工艺品博览会。2012年和2013年,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贵州)国际民间工艺品博览会,吸引了来自美国、新加坡、泰国、斯里兰卡、越南、巴基斯坦、肯尼亚等9个国家和地区70家企业参展;国内19个省(市、自治区)政府组织的600余家企业参展,实现现场交易金额4.74亿元,签约订单1.68亿元,达成投资贸易洽谈签约321亿元。两次办展在国内外形成了极好的影响,展会为国内民族民间工艺品搭建了展示、交流、推广的国际性专业平台,树立了“中国(贵州)国际民间工艺品博览会”品牌,得到了商家的广泛认可,很好的展示宣传民族民间文化,在促进区域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化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发挥积极作用,也带动地区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