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竞赛“变出”新特色

分享到: 更多
2014-09-30 来源:中国缝制机械协会

    已连续三届参与其中的河南省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李刚曾这样评价,受益于赛事的带动效应,当地机修工群体中钻研业务、提升技能风气日渐浓厚,保障了服装企业的正常运营,极大地助力了河南服装产业的发展。因此,技能大赛在当地受到从业者的极大欢迎并逐渐形成良好的影响力。而相较于往届,本届技能竞赛再次落户郑州,主办方欲更好地贴近当地下游服装产业需求,寻求更合理、科学的比赛机制,更是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色。


    变化一:组织架构多元化
为了更好地发挥赞助企业和专业机构的作用,协会在赛事组织机构组建方面放开,即中缝协作为主办单位,中国轻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地方机构为承办单位,中捷公司为独家赞助单位,发动集体的智慧,对赛事制度、组织模式、品牌及价值传播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和优化研究。
本届技能竞赛在组织结构上与往届相比最明显的变化,是邀请中国服装协会作为赛事支持单位,每一站分站赛都明确由当地经销商对各分站赛进行承办。同时在原有组织模式基础上,引入了浙江沪龙电机有限公司作为全程协办方。
中捷科技总经理徐仁舜表示,作为地方服企的“娘家”,各地服装组织的加入,对赛事开展、人员组织等具体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依靠他们的资源平台,竞赛影响力得以迅速扩散。“作为缝制机械行业与服装行业的沟通桥梁,我们更注重利用竞赛平台进行中捷品牌的宣传推广,力争最大幅面地实现与下游服装企业互动。”
随着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大范围普及,对电控系统的日常维护和检修成为新的课题。徐仁舜说,本届竞赛将沪龙列为协办方,就是希望可以借助竞赛平台,实现配套电控企业与渠道乃至终端的无缝对接,提升经销商和广大机修工技能水平,攻克电控维修难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分站赛承办方相互间的衔接、交流成为本届赛事的一大特色。华中站比赛时,中原分站赛承办方恒丰(河南)总经理张世营、华北分站赛承办方河北蓝天总经理杜时洪均到现场观摩学习。张世营介绍说,“去武汉参观之后,不仅了解到赛事的流程,更从中总结出经验,在我们举办的时候可以依照本地实际情况,做到有的放矢。”

    变化二:赛事运作商业化
“引入商业化,可以更好地激发多方参与度和积极性。”徐仁舜认为,从出力到出钱,使得赛事潜在的商业价值、品牌塑造力更加具象,其影响力也随之大幅提升。
技能竞赛商业化运作的表现之一,是加入了赛事优胜者的物质奖励。从武汉、郑州两站比赛来看,优胜者除了获得证书、奖杯、总决赛资格外,还能拿到实实在在的大奖。“由冠名方、协办方、承办方共同出资,以奖金、金牌等物质进行奖励,更能激发选手的参赛欲望,以此为噱头也更易于在社会上形成更大范围的影响力。”
商业化表现还在于价值传播方式的改变。本届技能竞赛依照当前竞技竞赛的模式,打出“机修王”荣誉概念,中捷团队调派公司专业策划部门,依此进行了广告创意制作和宣传推广策划,并在每一个分站赛强化区域“机修王”概念,突出了优胜者的身份荣誉。
在一些细节上,本届赛事同样非常注重商业化体现。在武汉、郑州两站比赛中,组织者均为选手准备了统一服装,在赛场悬挂、摆放写有“机修王”、“逐鹿之战”、“巅峰挑战”等鼓舞士气的标牌和条幅。“就是为了营造一种氛围,采用年青一代机修从业者更易于接受的方式,让选手们感受比赛,享受比赛”。

    变化三:培训体系“抓”需求
新一届竞赛在培训模式上同样进行了探索和改变,将赛前集中培训改为赛前向选手发放电子教材资料及考试机型的相关资料,赛后由经销商组织后期定向培训。
在中原赛区,承办方恒丰(河南)总经理张世营表示,赛后恒丰工作人员已经对选手进行信息采集,归纳赛事当中大家普遍认为的难点、疑点问题,接下来将开展相关培训,或将根据选手需求,组织他们赴整机企业集中学习。
同时,利用竞赛平台,恒丰将之前企业自发组织的培训活动进行整合,以俱乐部的形式确立下来。“吸纳本次参赛选手组建河南机修工俱乐部,每年定期收集下游服装企业机修工的需求,确定培训方向,和上游整机企业、电控生产企业配合进行专项培训。未来俱乐部范围将逐步扩大,力争形成覆盖全省的‘大培训平台’”。
张世营认为,“俱乐部”模式实现了培训体系的制度化,有效解决了经销商售后服务的瓶颈问题。“集中有效地培训,能够迅速提升机修工技能水平,从而最大范围的延伸了经销商的服务半径和响应速度,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大大节省了服务成本和时间。”
一位已经连续参加三届大赛的选手表示,本次的培训模式比较新颖也更贴近需求。“赛前集中培训,大家的水平有高有低,从同一个起点开始的话对熟手吸引力不够;还有之前的培训没有连续性,比赛之后也就没有了。现在的这种形式,通过比赛让我们找到在哪方面还有欠缺,然后把我们希望学习、了解的东西反馈给经销商甚至厂家,再针对性的解决我们的需求,我觉得这样非常好。”

    变化四:电控协办更“全面”
作为首次以协办方出现的浙江沪龙电机有限公司,沪龙营销副总监姚玉芳认为,电控企业加入大赛是非常有必要而且有意义的,现在机修工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机械部分的故障能够解决,但是电控相关的维修技能不足,遇到电控故障就“卡壳”。因此,设备维修从业者们亟需电控产品的操作、维护培训渠道。
利用赛制安排,沪龙在考试间隙举办的专项培训赢得了广大选手的赞誉。“沪龙精心准备了相关的培训材料,通过大赛平台,让更多的机修人员了解电控的基本工作原理和产品构造”。在培训期间,企业与学员双方形成了广泛互动,很多机修工提出了对电控产品的建议。
姚玉芳还表示,“协办方的身份让沪龙享受到了竞赛提供的平台资源,帮助沪龙品牌形成了有效的推广。以前大家对中捷品牌有认知度,但是对中捷使用的配套电控产品并没有详细的概念,通过大赛平台的带动,很多人开始关注沪龙的电控产品,有助于提升沪龙自身的品牌形象。”

     变化五:优胜选手成“顾问”
长期以来,新品立项缺乏一线声音,研发生产的设备与用户实际使用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始终在困扰着整机企业。而基于大赛平台,整机企业得以直接对接终端机修人员,为企业获取信息提供了捷径和渠道。
身处一线的机修工是最了解设备真实使用情况的人,是行业用户中最具有发言权的,他们在下游客户设备采购过程中往往能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在第四届技能竞赛期间,中捷推出新政策——将每一个分站赛的前三十名选手聘为企业的“产品顾问”。
“将这些优秀的机修工聘为产品顾问,其实就是邀请他们为中捷代言,成为联通生产与终端的桥梁纽带”。有鉴于此,中捷以每一个分站赛的选拔为基础,邀请有能力、有技术、对设备精通的一线机修工为“顾问”。 徐仁舜介绍说,中捷将对“顾问”进行定期回访,并根据“顾问”反馈信息的质量给予奖励,希望可以有效收集来自一线的产品信息反馈,作为产品研发创新的参考,从而不断有针对性的提升产品质量和适用性。
长远来看,利用大赛平台建造起覆盖全国主要服装产区的一线“顾问团”之后,不仅对整机产品的研发、改进大有裨益,更会进一步提升整机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最终实现市场的全线开花。


        通过多年积累和摸索,竞赛本身在组织架构、赛制流程、运作方式等层面均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补充,赛事质量显著提升——从技能培训体系建设、联通产业链上下游、推动职业认证体系、提升机修工关注度;再到冠名企业品牌推广、区域机修资源整合、终端信息收集反馈……可以说,竞赛平台所延伸的活动内涵正在不断地丰富,竞赛形成的影响在产业链中日益显现,由此带来的变化正在加速催化赛事自身的完善进程。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