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剑修:灯光节背后不仅是形式变化 更是内涵的提升

分享到: 更多
2014-11-13 来源:阿拉丁新闻中心

 近年来,世界各地城市灯光节愈演愈烈,受国际各大洲各知名国家灯光节的影响,国内的城市也开始纷纷效仿举办灯光节,再过数日,已举办过三届的广州国际灯光节将在花城广场正式上演,为期15天。

  面对现在层出不穷的城市灯光节而引发的话题,阿拉丁新闻中心特别邀请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照明设计所所长朱剑修,倾听其对于城市灯光节的个人观点及看法。

  朱剑修:

  今年九月,江海洋策划的“金陵水月光融微论坛”在南京金陵制造局1865园区举行了一场灯光的盛宴。许东亮老师担任总导演,许多照明界的大咖都前往参加。期间,微信不断现场直播,灯光迷离画面唯美、故事跌宕非常神往,我觉得那就是一场照明设计的灯光节。

  90年代末期,“亮灯工程”被誉为是形象工程,更多掺杂的是地方领导的意志。近年来,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注重软实力,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地标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中心广场拔地而起,城市大规模的建设带来了夜景照明的空前繁荣。

  求高求快求新,追赶世界的目光,国外灯光秀成为风向标。繁荣背后,业内一些具备相应的艺术思维与表现技能,对视觉元素属性特征和组合规律有准确的把握的照明设计师,大胆“玩光”,把光作为语言表达丰富思想,私人订制“灯光”。设计作品实验性,形成灯光节的雏形,成为业内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带动设计观念,带动光环境的思考,定义城市空间的认知。

  更重要的是,多元化传播途径,使设计者、参观者、组织者同处一个平台,参与设计,参与评价,参与互动。体验性、公共性,把灯光作为媒介,促进城市市民之间交流、沟通和认同。所以我眼中的灯光节区别于景观照明,区别于传统的灯会,区别于灯光秀,不仅是形式的变化,更有内涵的提升。

  无可置疑,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开始注重夜景照明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作用。这种设计以前都是“命题作文”,领导说了算。灯光节,让照明设计的艺术家、灯具制造企业等有了更多的创作冲动,传达对光影、色彩、内容、形式、器具、材料等的认知范畴,天马行空,我行我素,这种碰撞就像我们科学实验时一样,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灯光节的这种互动、体验、实验、创新,聚合,分享,用现在时髦的语汇,符合互联网思维。

  看到国外许多灯光节报道,每年都有新意,有许多跨界的融合。有许多新的体验和新元素的融入。核心问题在于艺术创作,如果没有艺术创作,就没有高度。没有融合就没有新意。我们的灯光节不缺互动、不缺体验,缺的是创作,所以作品雷同、创新力不够,一年又一年,一年不如一年。就像国内许多论坛,缺乏新意,玩不出新花样。根源在于脱离实际,回不到实践。这里有多方面的原因,作为创作主体,我觉得设计师动手能力要提高,有很多想法,但是落不了地。设计师首先就该是个玩家。我非常敬佩许东亮老师,每次听到许老师演讲,都有新的“玩法”,身体力行,笔耕不断,连餐巾纸都画满。

  作为运营模式也需创新,灯会+展会+评选会的商业模式不会产生优秀作品。

  第三灯光节不仅是灯光师的节日,就像电影节电视节不仅是导演和演员的节日,是大众狂欢的节日。灯光节作为一个品牌,其内涵有很多可以挖掘。同样是依水而居,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意大利的威尼斯,苏州、绍兴、杭州都是水城。但城市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所创造完全不同。灯光最终的要旨,也仍应回到原点,回到夜色,回到生活,回到人群,设计师的创作因为生活积淀才丰满,因为群众参与才丰富。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