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戴着“枷锁”跳舞?

分享到: 更多
2015-01-04 来源:中国文化体育用品网


  再过几天,嘉嘉上学的第一个学期就要划上句号了。新学期里,孩子认了几百个汉字,拿了好多100分和一叠奖状,但妈妈王女士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这四个多月里,孩子吃得不错,睡眠还算充足,但身高和体重一直不见增长。思来想去,王女士感觉与运动和日照时间不足有关。上幼儿园时,孩子每天保证2小时户外活动,而到了小学,标准降到了1小时,而这1小时,除了每周三四节的体育课,还包括课间10分钟,甚至连做眼保健操的时间也被算在内。“课间,老师怕低年级孩子在操场被高年级学生撞倒,限制孩子们跑动。”王女士现在只能把增强孩子体质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体育课上。最近,重庆市规定中小学学生,每周体育课必须开满四节,否则将追责校长。这一消息多少让王女士感觉一丝欣慰。
  然而,体育课和体育老师,能否承担起家长们的这一“厚望”?上周,记者采访了市区多所中小学的体育教师,有老师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因为安全、场地等诸多问题的困扰,如今的体育课就像戴着“枷锁”在跳舞!体育课难负此重托!
  枷锁一:安全之惑
  说起去年发生在他们学校的一桩体育课事故,市区某小学体育教师胡志杰仍抑制不住地激动。“那次体育课的内容是跳山羊,男女同学分成两队,老师站在男同学一边正在讲解保护,没想女同学那边出事了——一个女孩子摔倒,手部骨折。”事后,家长提出学校负全责,学校无奈赔付了3万多元。胡老师透露了一个细节:处理过程中,曾提出由上课的体育老师承担5000元的赔偿金。“当时我们体育组老师全体反对,因为老师备课认真,上课讲解到位且未离岗,事后也陪孩子去医院检查。如果这样学生摔伤也算老师失责的话,体操运动员桑兰出了事故,教练是不是要抓入大牢了?”
  胡老师还透露,尽管那一次,上课的体育老师没有自掏腰包赔钱,但从那天起,鹿城区几乎所有的小学体育课上,很难再看到孩子跳山羊的身影,连同高低杠,也淡出了孩子们的视线。
  在一份由浙江省教育厅颁布的《小学体育器材必备目录》中,“爬竿”、“山羊”、“高低杠”这些技巧类器材仍在其列,然而在市区几所新建的现代化小学校舍,全新的三四百米铺设塑胶跑道的操场上,确实已不见了它们的身影。
  有不愿透露姓名的体育老师反映,很多学校的领导和体育老师签订了安全责任书,出了事故要扣发老师奖金。背负了安全枷锁的体育老师,上课自然谨小慎微。原来可以分组安排学生活动,现在因为老师要步步紧跟,孩子们很多时间只能排队等待,运动量和运动的密度强度都大不如前。
  枷锁二:场地之惑
  一个操场找不到完整的200米跑道,三个班级一起上体育课,就很容易发生肢体碰撞。在市区老城区聚集的几所小学,体育老师普遍反映,上课都是“螺丝壳里做道场”。假如每天让学生长跑,学生体力吃不消,场地也根本不允许。有些学校因为场地原因,一二年级甚至只能在教室里做广播操。
  其实面临场地之惑的还不止是市中心的几所学校。2008年底,国家教育部提出了“阳光体育长跑”活动,并对长跑距离、总里程等均提出了明确的标准,如小学5至6年级学生每天1000米,初中生1500米,高中生、高校学生2000米。但绝大部分学校,因为场地原因坚持了几个月后,纷纷用跳绳、毽子等项目取而代之。
  枷锁三:体质之惑
  上学不到一个学期,实验小学一年级新生小皮的妈妈,已经第五次因为儿子跑步的事被叫到了学校。其中两次是好动的儿子自己跑步摔倒,擦破了手,其他三次,儿子不小心撞到同学,一个同学碰掉了两颗牙齿,另一个划破下巴还缝了好几针。“最近小皮在学校不敢跑了,因为被老师发现会被扣掉一朵纪律小红花。”然而老师的这项措施似乎并不能让小皮妈妈真正放下心来,她一直困惑:如果都不让孩子跑跑,平衡能力差了会不会更容易摔倒?
  “现在的孩子跑步能力确实大不如前。”马鞍池小学体育教师沈仲策说,“现在上课,孩子们跑着跑着,突然就会摔倒,动不动就会擦伤或骨折,耐力、灵活性都不比前几年的学生了。以前学校田径队学生50米成绩跑到6秒1的并不少见,但现在如果跑到6秒8,都很稀罕了。”
  实验中学体育老师黄宗杨证实:学生刚进初中,不仅对于单双杠、跳山羊、前后滚翻等技巧性动作一窍不通,连跑步能力和耐力都差强人意。“中考有体育测试,学生和家长都想拿高分,但提升体质和成绩也要循序渐进,体质不好的孩子,不仅运动能力不强,到了初中每天练长跑很可能让他们丧失了对运动的兴趣,这完全违背了阳光体育的初衷。”
  学生体质下降令人担忧。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掌握的学生体质检测报告显示,2008年温州普通小学和中学学生营养过剩检出率分别为11.05%和9.35%,近视率高达40.56%和75.85%,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肥胖率、近视率的居高不下以及肺活量的持续走低,和学生的户外活动时间少、运动量不足有直接关系。
  各方观点:
  三年级学生家长:现在的孩子,接送都用轿车,每天只走校门口那几步路,上楼也被电梯所取代,不能和同学一起回家,小区里没有运动场所,周末也经常是坐在培训班的教室里。“温室里的花朵”体质怎能不逐年下降?
  夏玲玲(瓦市小学体育特级教师):学生的生存能力,除了会跑、会跳,还要会投、会爬、会钻、会滚翻等,不仅要有耐力,还要有灵活性和勇敢、果断等品质。所以课程设置的体育项目如单双杠、跳山羊等,应该一个也不能少。我现在还是尽量在体育课上保留这些项目的锻炼,为了孩子的体质和终身发展,体育老师顶着压力也要上。
  夏理策(建设小学体育教师):孩子体质下降,其实和家长的重视程度有很大关系。现在大部分家长还是重智育轻体育,并不支持孩子课余参与运动。每次学校的篮球队和田径队招募队员,与学校文艺队招募的火爆程度简直天壤之别。有时连一双几十块钱的钉鞋,家长也不情愿去买,认为孩子跑多了学习分心。
  鹿城区某体育教研员:几年前,温州教育部门已经发文,要求小学低段一周体育不少于4节(有学校一周数学也只有4节课),小学高段至初中,不少于3节。学校也基本能参照执行。家长需要考虑的是,一个班四五十人同时上体育课,一节课孩子的运动量还是很有限。把提升孩子体质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体育老师身上,也是不现实的。
  邹丽苏(火车站小学校长):我经常跟老师强调,要想让孩子好好学习,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就要让他们多运动。我们学校场地宽裕,现在每个班级都会自行组织晨跑,晨会后和大课间老师会带着孩子长跑。上月底,学校还特地举办了冬季运动会。晨跑加上大课间的活动量,现在孩子们吃饭很快很香,家长也很支持学校的体育活动。孩子体质上去了,安全问题迎刃而解,体育老师上课的心理压力会少许多。
  市教育局相关工作人员:这几年教育系统的体育工作还是一直在出成绩。如去年成功承办浙江省中学生运动会,全省67所重点中学参加,温州中学、温二中和瑞安中学分别取得了第二、三和第六的好成绩。去年的温州市运会,教育系统的师生代表队,拿下了团体总分和金牌数的两项第一。
  学生的体质下降是个社会性的综合问题,我们三令五申学生不要参加课外补习,但面对成绩与体质,家长总是会牺牲后者。至于“安全枷锁”给体课老师增加心理负担的现象确实存在,但我们现在对老师的要求是:只要老师备课要求符合教学常规,上课内容符合大纲要求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发育规律,安全防范措施到位,如有不可预测的伤害事故发生,不追究老师的责任。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