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欧洲照明巨头收购 上半年外贸订单突破4亿

分享到: 更多
2015-08-26 来源: 成都商报(成都)

成都商报记者 李彦琴

核心

提示

发展动力

持续科技创新是新力光源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也是新力光源与世界照明巨头抢市场的底气所在。

新力光源全球首创了稀土荧光粉技术,有效解决了连世界照明业“巨头”都无法攻克的瓶颈,还提高了LED产品寿命。

截至8月,新力光源累计申请有效专利超过900余件,人均专利数超过2件,居国内同行业之首,并在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巴西、欧盟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专利和商标布局。

“8月26日,莫斯科能源局一行,意向合作不少于10亿美金的订单!”在送走了一批英国客户后,四川新力光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明在记事本上写下了下一个要洽谈的任务,并在这句话后面标上了重重的三个感叹号。

今年6月,四川能投集团投资控股新力光源,“联姻”后的新力光源成为国有主导、市场化经营的混合所有制高新企业。更强的资金支持让新力光源克服了市场短板,仅8月就迎来了来自英国、意大利、马来西亚、瑞士等国家的10波客商洽谈合作,“今年上半年,公司外贸订单超过4个亿,预计全年将实现再翻两番的目标。”张明说。

一家成立仅11年的照明产品研发、生产企业,靠什么打破了西方照明行业巨头的垄断?科技创新是它的“秘诀”。一项由新力光源研发的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将于9月上市销售。未来,依托核心创新技术,新力光源的产业布局还将瞄准农业照明领域,预计1-2年实现产业化发展。

独家技术

自己布点国外市场 销售额年均增长20%

到新力光源参观的人,都会被带往一个大厅,在灯光下仿佛是一个“大杂烩”的库房,在关灯后却是另外一个奇妙世界了:原本杂乱的楼牌、壁灯、工艺品还有画,都透着荧光。在开灯情况下毫不起眼的地下箭头标识,此刻散发着绿色荧光,跟着走,就可以到门口。大厅的一个个台阶也被荧光“包裹”着,即使不开灯,上楼梯也不用摸索着前进。

这些都是不用电的照亮设备,它们发光,只因使用了新力光源研发的核心技术——稀土荧光粉技术。

这项全球首创交流LED照明技术的正式运用,不仅有效解决了连世界照明业“巨头”都无法攻克的瓶颈——交流LED “频闪”难题,还提高了LED产品寿命。张明介绍,这项技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掌握通过稀土荧光粉生产低频闪交流LED产品的国家。新一代交流LED照明设备比一般节能灯节电50%,而能耗只有传统白炽灯的1/8~1/10。

这项技术刚刚研发成功时,欧洲一照明巨头就找到张明,希望用2亿欧元收购新力光源,但张明拒绝了,他要自己布点国外市场,目标方向集中在北美、欧洲、南美等地区。几年间,公司国外市场的销售额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占公司总销售额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外贸订单就超过4个亿。

今年6月,四川能投集团投资控股新力光源,更是为新力光源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仅8月就迎来了来自英国、意大利、马来西亚、瑞士等国家的10波客商洽谈合作,“预计全年将实现外贸订单翻两番,国内外总销售额增长30%的目标。”张明信心满满地说。

创新驱动

900余项有效专利

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

持续科技创新是新力光源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也是新力光源与世界照明巨头抢市场的底气所在。

张明告诉记者,新力光源坚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自主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自主品牌作为公司发展的创新理念,长期将专利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截至今年8月,新力光源累计申请有效专利超过900余件,人均专利数超过2件,居国内同行业之首,并在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巴西、欧盟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专利和商标布局。

在张明看来,一旦拥有创新技术,新力光源就赢得了核心竞争力,而一项最新的创新技术将在下月飞入平常百姓家: LED灯泡垂直摔落在地上后,可以毫发无损地继续使用;回家路上通过手机APP转动按钮,回家就能有一室温暖迎接;早上起床,伴随着悦耳的音乐,模拟的初升阳光就可以由弱到强将你叫醒……

“由新力光源研发的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今年9月将在成都面世,并以不贵的价格和简单操作走进百姓寻常生活。”张明向记者透露。

据悉,这项即将与成都市民见面的产品系统,使用其实非常简单,直接把家里的旧灯泡换掉即可。“在使用前扫描新灯泡包装上的二维码,就可以下载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然后通过手机就可实现智能家居的享受,”根据天气冷暖,可以调节灯光亮度和颜色,冬季就用黄色暖色调,夏天就用绿色清凉调,甚至可以在家里享受三亚的阳光和夏威夷的日光浴。


除了家庭,这套系统也很适用于企业办公。记者在工作人员演示的手机APP上看到,上面有PPT模式,讨论会议模式、放松休息模式、商务洽谈模式……还能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设置添加任何模式。

在自主知识产权路上,新力光源还想走得更远,农业照明是未来重要的一环。“新力光源的照明系统将会自动判断植物的生长环境(包括自然光照、水分、养分、温度、湿度等)来进行发光光谱的精确配置。”张明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已经在东北进行了植物补光的大棚实验,并成功培育除了樱桃等蔬果,“这项新技术将在未来1-2年内实现产业化发展,产业规模预计上亿。”(来源:成都商报”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