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重塑山林毓秀

分享到: 更多
2016-01-06 来源:海南日报

       《万宁赋》曰:“天地钟情而赐群峰,琼岛毓秀而聚众岭。”在万宁,天赐群峰,地聚众岭,自南向北,万宁有燕窝岛、牛庙岭、冯家岭、石梅岭、鹦哥鼻岭、高岭、牛角岭、灯火岭、六连岭、正门岭、大长岭、东山岭、狮子岭诸山,重重迭迭,连绵不断,森林覆盖率达60.2%,天然林主要树种有母生、青皮、陆均松、汕丹、坡垒、荔枝、乌营、绿南等160多种。

  对于森林有很多种的说法,经济学家说:森林是绿色的银行;医学家说:森林是绿色的疗养院;艺术家说:森林是大自然的美容师。

  对于这块土地上的人来说,山林是母亲。

  百里林海,山峦起伏,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这里的每一条根须、每一块印记、每一根藤蔓,似乎都有一段故事。

  山里的人们和自然界一样有力量,他们用双手,赋予山林另一重生命。

  朽木可雕——根雕

  万宁和根雕的缘分似乎是老天的撮合。

  南桥镇,在滴水尖山、铜铁岭和吊罗山的环抱中,如同小盆地的底部,万宁人的“母亲河”——太阳河上游由此穿过,形成山水环绕的绝佳景色。一望无际的山林里,余留的满山树根更催生了一门新艺术——根雕。

  南桥镇的根雕园内,老树根四散盘踞,一块块腐朽的树根,或瘦骨形销,或盘虬卧龙,或寡淡如水,或色彩斑斓,正在等待新生。在根雕艺人胡信连的世界里,它们都是自然的杰作。

  谈及如何结缘并逐梦根雕,胡信连坦言,这源自一种莫名的喜爱。

  胡信连从小就喜欢画画,十几岁时,在河边玩耍就常常捡些奇形怪状的小木头回家。1982年的一天,20岁的胡信连光脚趟过小溪,脚掌被水下的一块木材扎到,为了避免其他村民受伤,他拼力将那块木材搬上岸。仔细看这块常年浸泡在水底的木材,胡信连发现它依稀有动物的轮廓。随后,他尝试用菜刀雕琢这块树根,一个多月后,一块有龙、凤、猴等图形的小茶几居然在他的刻刀下呈现。对于一个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来说,这无疑是莫大的鼓励。从此,胡信连对根雕的琢磨便一发不可收拾。

  “山间河边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坡垒木、阴沉木等树根,任由你想象成什么,它就像什么。”胡信连说,根雕是七分天成、三分雕琢,根雕与其他雕塑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根的唯一性,要成为一个好的根雕艺人,必须学会顺根而为,依据它的形态与纹理,找到最适合它的意象,锦上添花。

  在胡信连看来,看到树根的那一刻,灵感便一闪而过,这就是根雕艺人与树根的“缘分”,随后经过构思琢磨,从而达成最契合的状态。“有时看到好的材料,却被别人买走了,这种遗憾让我几天都睡不着觉。”胡信连说,不管是根雕材料还是根雕构思,都颇有“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奇妙意味。拿到一块树根之后,要长久凝视,反复摆弄,确保每个细节都装入自己的脑海,之后在漫长的构思过程中,每个细节、结构甚至瑕疵都有可能成为设计的起点。

  “像神不像形,神像形不像”,这十个字,成为胡信连几十年根雕艺术生涯的标尺。在他家里,一尊坡垒木根雕令人啧啧称奇。正面看,一只展翅的雄鹰栩栩如生,木头的纹理像极了凛凛的羽毛,侧面看,线条张力十足,竟也能看出雄鹰俯冲的气势。

  近年来,胡信连先后获得海南省第三届根雕艺术精品展金奖、中国民间文艺第十届“山花奖”金奖等殊荣,还带动起了南桥镇根雕艺术的崛起,形成年产值近5000万元的根雕产业,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及东南亚地区。原本务农的农民经过熏陶,当起了根雕师傅,粗厚的手掌在老树根上雕琢,似乎都带着一种灵性、一种力量。

  伤痛生香——沉香

  宇宙万物,天地之间,孕育着无数生命。海南多白木香树,一种看似普通的植物,但不是所有的白木香树都能够结香。只有经过雷击、虫蛀、风摧等自然因素,或刀砍、锯断、钻洞等人为因素影响,白木香树每次受伤后就开始自救,把树身中最好的树脂精华释出,经过岁月的洗礼,成为沉香。

  国人历来重视草本香草,正如《礼记》第二十五卷所言“致敬不飨味而贵气臭也”,沉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因其焚烧产生的独特香味,主要用于贵族祭祀礼佛之用。到了文风鼎盛、以精致生活为尚的宋代,香道盛极一时,从宫廷雅事进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所谓“品香、点茶、插花、挂画”四般闲事。

  关于海南沉香,宋人曾有这样的评价:“占城不若真腊,真腊不若海南黎峒。黎峒又以万安黎母山东峒者,冠绝天下,谓之海南沉,一片万钱。”占城,指今天的越南南部,真腊指柬埔寨。黎峒,指的是海南的万安(即万宁)琼中、五指山一带。“海南多阳,一木五香。海南以万安黎母东峒为胜。其地居琼岛正东,得朝阳之气又早”,万宁赐予了沉香灵气与天分。

  两年前,爱香之人林世杰以女儿之名,在兴隆旅游区为沉香盖起了一座宫殿——岑香坊,这也是海南首家沉香文化博物馆。

  岑香坊里,清茶润喉,馨香缭绕,到了一个美妙的香世界,来自海南各地的沉香在此陈列。林世杰介绍说,海南沉香学名叫琼脂,这也说明以前最好的沉香产自海南岛,海南沉香的药用价值很高,品质佳的沉香产量极低,物以稀为贵,而极品沉香价格昂贵,一香难求。

  除了展示海南沉香,林世杰还生产制作各种沉香制品。他深入海南山林,苦寻野生沉香,通过燃烧,准确鉴定沉香品质,再以手工切块,保证沉香的天然品质,经过手工勾丝、剪香、碾磨、筛粉等系列工艺,最后用尺将香粉推平,制成手工线香。除此之外,岑香坊还有许多品香用具,并且设立香道、茶艺和国学培训课程,旨在通过这些方式弘扬中国香道及传统文化。

  在林世杰看来,爱香,做香,更要读懂沉香,“一块看似普通的朽木,却是经历血雨风霜的自救。只有经历了伤痛的地方,才会结香,成为生命的积淀和升华。做人亦如此,经历了困苦沧桑,才能沉积下对人生的感悟。”

  变废为宝——椰壳厨具

  千百年来,椰树婆娑,是海南最常见的景象。如今,遍地可见的椰壳,在经过一道道精雕细琢的工序后,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成为餐桌上古朴而优美的餐具。这只是看上去很小的一次创新,却让许多人欣喜,毕竟直到近年,在海南随处可见的椰壳才登上了人们的餐桌,并用来自海岛的独特风情代替工业制造的千篇一律。

  选料、切割、打磨、抛光、拼接、擦漆……在天然椰壳厨具“小椰壳”位于万宁的工厂内,原本毫不起眼的椰壳经过41道工序,成为汤勺、水瓢、筷子、捞勺、储物盒等一系列椰壳厨具,实现了变废为宝的传奇转变。手工制作的椰壳厨具不仅无毒、无污染、使用安全,它的自然温暖也完胜瓷器和不锈钢的冷漠感。

  “小椰壳”的总经理符冬波是土生土长的万宁人,从小对椰雕兴趣浓厚。“椰子,对我来说不是物品,而是一种情结。”喝椰子水、吃椰子饭、玩椰子壳长大的符东波说,自2005年从农机修造厂下岗后,如何把椰子壳玩出花样,提高椰子壳的利用率,成为他的梦想。

  10年里,一门心思做椰壳的他尝试过景观类椰雕、椰壳粗加工零件、传统椰壳工艺品,曾经做出过一点名堂,但也都无疾而终。或许是在屡次失败中,符东波才慢慢意识到椰壳背后的价值和意义,萌生了“做出不一样的椰壳制品”的想法,逐渐有了一种使命感。经过反复摸索,符东波对产品作了重新定位——打造实用的椰壳厨具。在2013年我省选拔参展某项全国性博览会时,小椰壳厨具一经亮相,便一炮打响,引起了业界轰动,如今,设计雅致、绿色环保的椰壳厨具也成了海南特色伴手礼。

  “绿色天然、原汁原味是海南菜的‘招牌’,来自海南山野间的环保天然椰壳餐具则正好契合了这一风格。”符东波说,正如喝茶讲究茶具搭配一样,一个带着海岛清凉且充满幸福味道的餐具,让吃饭成为一种享受。

  正是因为这来之不易的成功,符东波才被称为“执着的椰壳疯子”,而不是“固执的椰壳疯子”。回想椰壳创意之路,除了潮流使然,更多的是年少时把玩椰壳的血液熏陶。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