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业侵蚀性蚕食加剧,或将有品牌被淘汰出局

分享到: 更多
2016-01-21 来源:家电网

2015年彩电、空调业低迷,外界都比较熟悉。在一般产业报道中,业内也习惯称整个家电行业进入新常态。不过,细分来看冰箱业的情况相比空调、彩电要好一些。

按照市场调查机构奥维云网的预测数据,2015年,国内冰箱市场将实现零售量3689万台,同比上涨2.2%;实现零售额1048亿元人民币,同比上涨3.8%。奥维指出,2015年,渠道变革、产品结构调整、能效标准升级,冰箱行业整体市场表现有所改观,呈现出回暖向好的趋势,但整体仍处弱复苏阶段,市场压力仍然不小。

据家电网了解,在居安思危的冰箱龙头企业方面,对行业和市场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则更强一些。

如何看待未来冰箱行业整体发展趋势?在2016年1月15日接受申银万国证券、东方证券、中信证券、嘉实基金等特定对象调研中,国内冰箱制造巨头美菱电器公司就称,行业整体快速增长的时代早已远去,现在已进入微增长或下滑的时代,行业已经进入侵蚀性增长阶段。

何为侵蚀性增长?其实用侵蚀性蚕食更能体现市场现状。简言之,就是冰箱龙头企业——强者恒强,而排名靠后的冰箱品牌——弱者更弱,龙头品牌抢夺、蚕食中小品牌的市场份额、营收以及利润获取空间。

举例来说,根据中怡康数据显示,2015年1-6月美菱冰箱国内销售额市场份额为7.85%,较去年同期增长0.29%;另据中怡康数据统计,2015年1-9月份,海尔冰箱产品零售额份额累计增加1.16个百分点,保持行业第一。

而海尔和美菱都是国内冰箱的龙头品牌,这就意味着排名靠后的冰箱企业市场份额正被巨头蚕食掉。

第二个方面的佐证,就是做冰箱的奥马电器宣布转型做互联网金融。奥马电器2015年10月29日晚发布公告,赵国栋与该公司股东蔡拾贰等签署《股份转让协议》,转让后赵国栋将持有上市公司20.38%的股份,为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同时,奥马电器拟以现金方式收购中融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51%股权,作价不超过为6.12亿元。

根据公告,奥马电器还将非公开发行A股,向西藏融金汇通投资有限公司等发行对象定增不超过8394.5万股,募集资金不超过26.1亿元,将全部投向互联网金融业务。另据奥马电器2015年11月26日晚间公告,14位高管申请辞去了所担任的公司有关职务。

和大多数家电板块上市公司不同,奥马电器登录A股的时间并不长,2012年4月份于深交所上市。据家电网查阅奥马电器2015半年报的数据,海外市场是公司最大的营收来源,达15.37亿元,国内市场约10.9亿元,而上半年奥马电器国内的营收下滑了6.42%,海外相对增长达16.41%。

业内人士指出,冰箱行业内销延续衰退表现,行业销量整体不振,但销售均价略有提升,短期来看,欧洲经济复苏难度极大,内销受制房地产增速下滑,冰箱销售疲软产能过剩,OEM代工出口的利润则更为稀薄。

主打出口的奥马电器只是冰箱行业变局的一个缩影,国内另一家主营冰箱的上市公司甚至在董事会报告中放话称:“近年来,国内外家电行业的品牌格局正在经历大的动荡和调整,若不主动跟上形势变化,将可能被淘汰出局。”

也就是说,现在的冰箱行业,侵蚀性蚕食的危机加剧,不仅是中小冰箱品牌,上市公司的知名冰箱品牌同样也存在严峻的市场冲击。

根据另一家市场调查机构中怡康的推总数据显示,2015年1—10月国内冰箱市场零售量为2613万台,同比下降6.6%;零售额为696亿元,同比下降3.0%。2016年的冰箱市场机会,仍来源于产品结构的深度调整,多门冰箱势不可挡、四门领跑多门市场、风冷快速侵袭直冷、大容量高端化成为市场结构切换的四大趋势。

对于实力稍弱的冰箱企业来说,还有第三个危机,那就是最新冰箱能效标准。据家电网了解,新修订的《家用电冰箱耗电量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将于2016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能效标准更注重用户使用过程中的实际耗电量,增加了冰箱标准耗电量、装载耗电增量、综合耗电量等定义及判定方法。

冰箱综合耗电量(Et),是指冰箱在模拟用户使用状态下(含有冰箱装载耗电增量)运行24小时的实际耗电总量,这一指标将最终影响到冷藏冷冻箱的综合能效指数。也就是说,以后类似于空调界的“一晚一度电”、“八小时一度电”等在实验室环境下的宣传口号将受到抑制,在冰箱产品上,企业还可能要向消费者提供更详细的耗电量说明。

公开资料显示,新修订的标准能效1级冰箱产品耗电量约比原能效1级产品耗电量下降40%,而目前市场上能效1级冰箱占比已经超过85%,100%的产品能效水平均达到或超过能效2级。

冰箱新能效标准设定的目标是能效1级产品市场占比仅5%左右,能效2级产品占比10%—20%。这也意味着,冰箱能效新标准下,将加剧市场竞争,一些不具备竞争优势的冰箱品牌有可能加速被淘汰和出局。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