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运动社交用户规模及发展趋势预测
自 2012 年起,运动健身移动应用逐渐进入大众视线,2014 年是运动社交产品的爆发年,产品数量急剧增多,融资规模增长迅速,仅 2014 年一年就有12家运动类App获得融资。但整体来说,中国运动社交行业目前用户规模较小,处于快速增长之中,各企业以积累用户规模为首要任务,商业变现尚未大量尝试,营收规模较小,因此中国运动社交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
未来三年内,市场竞争激烈,运动社交行业将会经历一次洗牌,市场格局逐渐确立,同时用户规模的增长带动商业模式的多尝试,营收增长快速,整体行业步入稳步增长期。
一、中国运动社交行业用户规模
处于快速发展期的运动社交行业用户规模呈快速增长趋势,2014 年中国运动App月活跃用户规模超过 1000 万,预计 2015 年月活跃用户规模有望翻倍,突破 2000 万大关,未来三年内仍将保持较高增长速率。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统计,目前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超过 4 亿,2015 年期望超过5 亿,随着互联网与各领域的不断融合,互联网运动健身应用的用户规模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目前有关运动健身应用的数量多达上千个,主要分为三大类:①以跑步、健步为主的户外运动类应用:如咕咚、乐动力、益动 GPS、Nike+Running、悦跑圈等;②健身塑形类应用:如 Keep、薄荷、瘦瘦等;③单独针对某一部位训练的垂直锻炼类应用:如腹部运动、腿部锻炼、臀部锻炼等。
由于运动健身应用数量众多,并且存在同质化现象,使得运动健身人群的 App 使用分布相对分散,尚未形成高度集中现象。整体来看,三类运动健身应用的用户渗透率由高到低依次是跑步健步类、健身塑形类和垂直部位锻炼类。
跑步健步类应用中,咕咚和乐动力用户规模更多,用户规模渗透率超过 10%,位于第一阵营,两者的运动记录均可同步到微信的运动排行榜中,其中咕咚除了跑步、走路外,骑行也是其核心运动。其次是 Nike+Running、悦跑圈和益动 GPS,Nike+Running 和悦跑圈高度专注于跑步,并且具有与跑鞋相关联的展示与分析,益动 GPS 除了跑步、骑行外,益动滑雪也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垂直运动。
健身塑形类应用中,以薄荷和瘦瘦两款减肥瘦身类应用的用户规模居多,两款应用发布时间较早,薄荷2007 年就成立薄荷网,2011 年薄荷应用上线,瘦瘦于 2012年底上线,经历多年发展,两者积累了相当规模的用户基础。另外,Keep 应用虽然 2015 年 2 月才开始上线,但上线7 个月内已获得三轮融资,吸引数百万用户下载,发展迅速。
垂直部位锻炼类应用大都位于第三阵营,以男性健身运动应用居多,其中腹部运动类应用的用户规模最为广泛。
目前产品的用户规模更多取决于运动的门槛,跑步、走路运动门槛低,受众人群广泛,因此用户量级较高。其次随着人们对形体的重视,室内运动人群的增加,健身塑形也成为用户的主要运动,而垂直部位锻炼类应用的人群定位本身有限,只有对某一特定部位有锻炼需求的用户才会使用,因此覆盖用户较少。
二、中国运动社交行业用户分析
1、年轻男性居多、中高产阶级
总体来说,国内运动用户以年轻高学历男性居多,其中男性占比约为 61.7%,35 岁及以下用户占比为 73.7%,本科及以上学历用户比例为 68.5%。一方面与国内体育运动文化有关,大部分体育运动项目及赛事观看也均以男性居多,另外在运动行为上,35 岁以下用户体质基础更为良好,接收运动信息更为活跃,因而参与运动的比例也就更高。
另外,在身体素质层面,经常运动的用户 BMI 指数大都处于正常范围内,76.9%的用户BMI指数在18.5-26.9之间,属于身材健康型,仅有13.6%的用户BMI指数超过 27 成为肥胖人群。而在睡眠质量层面,64.6%的用户表示睡眠质量比较好或非常好,仅有 6.8%的用户表示睡眠质量较差。表明经常运动确实对个人身体素质起到了显著的积极效果。
受经济水平差异影响,居住在一二线城市的人更追求运动风尚,运动健康观念更强,其中一线城市用户最多,占比为 40.1%,二线城市用户比例为 34.0%。较高的经济水平保障了用户的消费能力,运动用户的个人月均收入超过7000元,家庭月均收入接近2万元,属于中高产阶级人群。
2、运动类型以跑步、健走为主
总体来说,用户的运动类型分布比例依运动门槛难度升高而逐渐降低。跑步走路类定期运动用户占比超过 70%,显著领先于其他运动类型。其次,健身、球类运动和骑行位于第二阵营,占比均超过 40%,游泳和登山也相对普遍,占比超过 30%,位于第三阵营,而轮滑、滑冰、滑雪、骑马等项目虽涉猎人群广泛,但由于技术门槛较高,形成定期运动的人群还比较少,尚未超过20%。
从快速积攒用户角度出发,跑步走路类的确覆盖人群广泛,并且相比其他运动类型,场地、时间、成本等限制相对较小,属于高频低成本行为,是企业切入市场的良好突破口。但同时跑步走路属于低门槛运动,因而用户参与成本和对产品的忠诚度也相对较低,企业产品能否及时把握住用户不断增长的需求(从工具上升到服务)是关键。
中国运动社交用户定期运动类型分布
3、运动场所以公园和小区为主
由于跑步走路等户外运动类型占据市场主导,因此户外公园、广场和小区自然成为用户最多的运动场所,其中户外公园占比达到64.9%,小区比例为 55.6%。
另外,由于雾霾、空气污染等原因,室内运动的比例不断增加,72.1%的用户也经常选择在室内运动,其中以家中和健身房最为普遍,占比分别为 40.1%和 36.0%。
从O2O战略“约场地”来看,健身房和体育馆存在一定的需求量,但目前来讲需求量仍相对较小,未来随着运动专业性需求和经济水平的提升,健身房和体育馆覆盖用户增多,移动端产品发挥线上激励机制(如优惠),可以增加用户从线上“约场地”的比例,社交关系(如运动达人、教练)的带动增加用户“约场地”的趣味性。
中国运动社交用户定期运动场所分布
4、运动时间:傍晚运动人群最多,每次运动约 1小时
总体来说,运动人群的运动深度较强,平均1 天运动次数为 1-2 次,每次运动时长约为1 小时。80.9%的用户不论工作日还是休息日都会运动,另外,在全天运动时间分布中,傍晚运动人群最多,超过一半的运动用户都会选择傍晚即下班后时间,其次是早晨和晚上,两者用户比例相差不大,分别为 43.8%和42.8%。
较高的运动频次表明运动已成为他们中的日常生活习惯之一,如同上网、阅读、听音乐等逐渐成为日常习惯,未来针对运动市场及周边服务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尤其运动与互联网相结合,近 3年内处于快速发展之中,市场竞争格局尚未确定。
5、运动装备:人均拥有3件专业运动装备
透过运动装备来看,用户的运动具备一定的专业性:平均每个运动用户拥有3 件专业的运动装备,并为其总消费接近4000 元,对于大部分以跑步健走的运动用户来说,消费程度偏中上等。
目前来看,使用运动类 App 的用户相比普通大众对专业运动方式有一定要求,未来在运动装备消费上也更具发展潜力。
6、 85.3%的用户使用智能运动设备,手环手表类最为常见
在运动用户中,智能设备已普及化,85.3%的运动者都配有智能运动设备,其中手环、手表类最为常见,尤其智能手环,拥有者超过一半,达到 53.5%。另外,智能耳机的使用率高于运动鞋,一方面是因为智能耳机成本相对较低,购买与使用方便,另一方面是由于用户对于跑鞋忠诚度高于耳机,并且市场上智能跑鞋种类有限、成本较高所导致。
智能运动设备尚处于发展初期,产品更新迭代速度快,较高的普及率表明用户对智能运动设备的高市场需求并且价格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但“记录不准”也是目前用户普遍反映的问题之一,因此提高记录准确性的同时降低设备成本是开发人员目前考虑的重要问题。
7、运动营养补充剂:78.8%的用户服用过营养补充剂,平均每月消费543 元
同样,用户对运动营养补充剂的市场需求较高,78.8%的运动用户服用过营养补充剂,其中以运动饮料和维生素矿物质系列居多,占比分别为 52.5%和 42.6%,表明用户的需求主要集中于促进能量代谢、缓解疲劳层面,对特殊功效需求并不明显。另外,在运动消费上,运动用户平均每个月为营养补充剂支出543元,与食品饮料类月均支出差不多。
从用户购买的营养补充剂类别分布和消费金额来看,用户对通过合理膳食科学运动有一定的需求,但由于并非专业竞技运动员因此需求程度并不深入,运动营养补剂更多是辅助运动。目前市场上应加强用户对营养补剂的认知教育,而非一味的进行销售推广,用户对营养补剂的购买才能更具针对性。
另外,在运动营养补剂的认知渠道上,用户认知营养补剂品牌的渠道分布众多,其中以电商平台和网络广告居多,占比超过 35%。而在获取营养补剂服用知识的渠道上,搜索引擎是最主要渠道,占比超过 40%,其次电商客服和产品自带说明的作用也较为明显。
三、用户的运动社交
对于使用运动App 的用户来说,产品记录的准确性和 GPS 信号的适应性自然是最核心需求。除此之外,健康状况跟踪、社交功能和外接设备是用户的三大需求,其中社交功能需求位列第二,占比接近30%,表明了运动+社交的重要性。
总体来说,用户对社交功能的需求程度虽高,但用户在运动 App 上对社交功能的使用率仍相对较低。其中以聊天互动、晒排行、晒里程等分享行为最常见,占比为 38.3%,而用户在运动App上约人和约场地的使用率较低,仅为 15.4%和16.0%。
运动 App 的社交功能使用率较低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因为微信独大的时代,用户在运动类App 上垂直社交的习惯尚未形成,二是目前运动类App 更注重工具属性,社交元素的融入尚未成熟。未来随着运动 App 用户规模的增大以及社交属性的不断加重,其社交功能将得到更大发挥。
用户对于运动的信息需求中,运动经验分享或心路历程分享对用户的吸引力最大,其次是运动技巧或专业运动方案,两者占比分别为53.9%和 49.9%。从用户的信息需求程度来看,用户希望与运动建立更深厚的情感联系,通过了解他人运动故事,不仅对自身运动有所激励,同时借鉴他人运动经验指导自身更科学运动。另外,用户对于运动技巧的需求体现了提升运动专业性也是用户的重要需求,相比之下,约人约赛同城PK的信息需求相对较低。
四、中国运动社交行业发展趋势
1、产品更加专业化、垂直化
产品更加专业化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方面将继续优化算法,使得用户的运动记录结果更为精确,这也是作为运动类应用的核心功能;另一方面指增强产品的用户体验,如优化界面布局、操作更为便捷、后台自动运行、减少耗电量等,从而提升用户使用满意度。
另外,由于跑步健走类运动门槛较低,涉猎人群广泛,很多企业将其作为产品的核心运动来切入市场,达到快速积攒用户的目的,因而也造成了运动类应用的同质化现象。未来随着资本流入及企业战略的不同,市场竞争格局逐渐清晰,核心竞争企业将形成各自差异化的主导运动,即产品更加垂直。产品的垂直化一方面使得产品更专业,另一方面引导市场更加细分。
2. 平台更加开放
平台的开放一方面指可以外接更多智能运动设备,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耳机、鞋子、衣服等;另一方面指允许更多第三方企业或个人进驻,为运动者提供更完善的运动健康服务。
运动应用外接智能设备是企业发挥产品平台价值、完善产品产业链的有效措施。手机虽然可以记录运动数据,但一直带着手机进行跑步、健身等运动确实有所不便,尤其对于强调专业性的跑步者来说,硬件(大都是智能手表)+软件是最佳结合方式。加之国家对智能硬件领域的重视以及智能硬件产业自身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硬件+软件”这一结合方式,对于以“软件”为主的互联网企业来说,外接其他企业硬件设备,不失为一种快速有效的办法。
允许更多第三方企业或个人进驻,是为了发挥运动应用更大的商业价值。不论采用电商、还是O2O商业模式,都需要与第三方企业或个人进行合作,才能为用户提供服务。电商模式中,根据企业战略不同,可以直接允许商户入驻或者与垂直电商平台进行合作;O2O 模式中,更多是与运动场馆、运动教练、赛事等活动的线下合作。
3. 社交属性更重
目前运动类 App 对于大部分用户仍是一个记录运动数据的工具,但当运动逐渐形成一种文化,用户对于运动的专业性追求更高,参与运动的成本也会更高,社交行为自然就会增多。除了用户的需求刺激外,企业增加社交元素也是提升用户黏性、保持产品活跃度,从而维系产品长期运营的必备条件。
因此在保障产品使用体验的前提下,社交元素的融入会愈来愈多,关键是在微信独大的时代下,如何融入社交属性。目前用户社交行为更多体现在分享动态、晒排名等基础层面,在产品上进行约场地、约人、参加运动俱乐部等行为已有多家企业正在尝试之中,如咕咚、约运动等,未来效果关键要看各自的线下运营能力如何。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