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电出口也遇冷,家电出海能不能筑梦?
作为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狂奔了多年的家电业,尤其是白色大家电,在经济大环境下也迎来了市场动力不足、增速放缓的新常态,对于白电企业来说,是史无前例的挑战,要做好马拉松长跑的准备。
中怡康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累计冰箱零售量下降4.9%,零售额下降1.3%;空调器为消化过高的库存,空调器平均价格水平有所下降,以致在零售量仅下降1.1%的情况下,零售额下降了4.8%;仅有洗衣机表现略好实现双增,其中销售微增0.6%,销售额增长4%。
从生产情况上看,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1-12月,家用电冰箱累计生产8992.8万台,同比下降1.9%,在销量明显下滑的态势下,虽然企业主动减产,但市场依旧难以消化;房间空气调节器累计生产15649.8万台,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在内销下降超预期的情况下,2016年去库存任重道远;家用洗衣机累计生产7274.5万台,同比增长0.7%。整体来说,产能方面较2014年有所调整,但消费需求明显不足,企业销库存的意愿较强。
内销乏力已是不容忽视的事实,而2015年白电出口情况也并不理想。记者根据海关总署的出口数据统计得出的结论是,三大白电产品出口额均是同比下降。其中家用电冰箱累计出口2398.63万台,同比上升4.8%,消化了较多库存,出口额33.6亿美元,同比下降2.7%。空调及洗衣机则出口量额齐跌,洗衣机累计出口2115.03万台,同比下降4.9%,出口额35.2亿美元,同比下降7.0%。房间空气调节器计出口4028.34万台,同比下降5.5%,出口额91.2亿美元,同比下降6.1%。
去年白电出口的情况并不是如此,除了空调表现差强人意,洗衣机和冰箱的出口额和出口量都录得同比双增的好成绩。这是不是说明,白电的出口情况在恶化呢?
对此,中国家电网记者采访了资深家电分析师刘步尘,他表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不一样,白电在国内出现负增长和需求下降有很大关系,但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出口下滑并不意味着国际市场对中国家电产品的需求减少,也不代表国际市场经济形势在恶化。他认为,国际经济形势相比前几年已经有好转,加之国内企业对海外市场投入将越来越大,并且随着很多国际品牌的退出,国内品牌在国际家电市场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2016年白电出口增大的可能性很高。
对未来一段时间来中国白电的出口情况,刘步尘持乐观态度:一方面,国内形势相对严峻,企业正在寻求一条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生存路径,主流的白电企业如美的、格力、海尔、TCL,都表示要加大国际市场的开发力度,一旦他们把更多的资源如投向国际市场,势必会收到相应的回报;另外一方面,随着日本家电在全球的没落,包括欧洲和美洲的一些品牌也在逐步减少自主品牌的生产量,国内企业跨国并购的案例越来越丰富,包括创维收购东芝白电,以及最近海尔收购GE家电,都呈现出中国品牌在全球的版图有扩大的趋势。
当然,行业里也有另外一种声音。
“目前来看,家电产业并未完全建立起全球市场的品牌优势,出口产品相对都是满足基本功能的产品,出口地区偏欠发达地区为主,所以产品利润和议价能力不足,行业依然存在转型的压力。2016年我国出口市场的基本面不会得到扭转,家电出口形势依然严峻。”中怡康市场研究公司研究专家左延鹊对记者表示。
左延鹊认为,尽管中国家电产业已经成为了全球的制造中心和供给中心,但不可否认的是,产能过剩和结构低端化是中国家电产业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特别是过去中国制造业的成本红利不再,很多家电企业纷纷到东南亚投资办厂,比如TCL越南工厂、美的马亚西亚工厂、海信墨西哥工厂等,以解决海外出口的产品成本问题。除此之外,欧美和日韩的制造业纷纷也转移到东南亚或者回流本土,使得中国制造业必须走上产品结构升级之路。他表示,从高端制造业入手,才能未来在全球市场具有竞争力。
基于企业加速扩大海外布局和市场机遇的考虑,确实有理由相信,中国品牌的白色家电在海外市场的份额应该有很多的上升空间。刘步尘断言,未来全球的家电主要是中国和韩国的较量。海外市场前景广阔,对于白电而言更是任重道远。但产品利润和议价能力不足等很多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东方不亮西方能不能够亮起来,还看企业有没有做好长足的打算。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发布的《2015年家用电器行业运行情况及2016年展望》认为,2016年出口市场将继续受到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及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美元加息后将进入强周期,多国货币面临贬值压力;强势美元下大宗商品价格仍将处于低位,受价格传导作用影响,出口产品价格水平继续承压。在全球经济增长趋缓的背景下中国家电业遭遇贸易磨擦的风险在上升,需及早做出应对准备。
虽然2016年家电业的出口仍将面临下行压力,但不能因为一次成绩不好就否定了海外市场的未来。对于白电来说,出海是为了更好的求生存,千难万难也要走出去,千山万水也要奋起直追。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