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与创新:江门工艺美术的历史演变

分享到: 更多
2016-02-26 来源:江门工美

艺术活动的创造与继承常为研究者所关注,但是差异性文化的横向融合往往能够产生更大的创新能量。江门市工艺美术的发展即呈现出明显的文化融合现象。



一、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期

史学界对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期出现在岭南地区的器物的装饰纹饰有很多的争议,如夔纹在陶器上地运用,就有学者认为它是来自岭北地区,是带有冶铸青铜器和高度发达的硬陶烧制技术的岭北越人在迁入岭南时,对当地土著艺术装饰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江门手工艺的代表为象边山遗址出土器物。象边山遗址中的泥质陶罐做工精细,属于“三叠层”文饰陶罐,即陶器外壁装饰纹样分三层。上层拍印有几何纹陶,中层拍印有夔纹或阴线篦点纹,下层拍印有方格纹,三种不同的纹样对比强烈,并协调统一地展现于器物之上。该作品是江门先秦手工艺的代表性作品,也是岭南同时期手工艺水平的代表。

该陶罐说明在先秦时期,江门工艺美术在融合了北方发达的夔纹装饰后,与当地较为简单的几何纹样结合,创新出具有对比风格的“三叠层”纹饰,是典型的江门工艺美术装饰纹样领域的融合创新。





二、隋唐时期

唐代,随着“北人多以谪至,遂家于此”,自此亦培养出诸多经学之士,提高了岭南文化品位。隋唐时期江门工艺美术的杰出代表为北门窑址出土的陶瓷器文物。北门窑址出土的陶香炉,经过与中原地区同时期的代表性陶器(河南洛阳隋唐东都皇城遗址出土的约1070件红陶器)对比研究,发现在器型上更加精美,器型更加饱满,工艺方面更加细腻,足以与之相媲美。这是中原地区文化融合影响下的创新突破。



三、明代时期

唐后五代纷争,中原大批百姓纷纷迁居岭南。宋末元初,元人杀掠,形成规模空前的移民高峰。南迁给本地带来了先进技术,也促进了江门民间工艺美术业的展。明代是江门工艺美术发展的一次高峰时期。杰出代表是双水山地风筝。明代朱元彰洪武年间(1368年),山东潍坊人迁居江门。江门双水镇山地风筝品种在北方潍坊风筝的基础上衍生而来。而相比北方的潍坊风筝,江门双水山地风筝又具有融合创新的地域特色。首先在色彩装饰上,双水山地风筝融合了北方风筝设色鲜艳,色彩以原色为主的特点,但在用色上更加强调使用对比色,如红绿、蓝黄搭配。使颜色对比更加强烈,这点创新超越了北方地区。为了达到对比更加强烈的效果,在画法上改进了北方风筝推晕渲染的技法,而以平涂为主,大面积的色块涂抹。在色彩创作时以一种主色调为主,配以几组对比色彩。







其次,在风筝造型设计上,为了配合大面积的色块表现,整个风筝减少细节塑造,风格简约粗旷。在装饰方面,北方风筝装饰部分通常彩绘在功能部分的翅膀之

上,而双水山地风筝则将功能性翅膀(上端面积最大的部分)和装饰性(下端的蝙蝠和花篮)两部分分离。翅膀上没有装饰主题。江门双水镇山地风筝在与北方风筝的融合过程中,创新了色彩、装饰和造型。是一种在综合领域融合创新的工艺美术作品。



四、清朝时期

清代中原与岭南的文化融合加快,又因为开埠的原因,江门工艺美术同时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一时期杰出代表是新会葵扇。新会葵艺最早产生于魏晋时期,据《广东新语》、《新会县志》载:“始于魏晋”。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融合中国传统“火针刺绣”的黄河流域烙画工艺和长江苏绣的双面绣工艺,老画师陈晚创新出扇底面正反烙画的“双影火画扇”。1897年(清光绪23年)起,新会葵艺就远销24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在海外的销售,新会葵扇后又融合了西方的审美特征,在葵扇的制作上,吸收了西方的珠宝材料和工业材料,创新出非常的精致的新会葵扇作品,《杖扇新录》记载精细的葵扇曰:“(柄)以名竹、文木、洋漆、象牙、玳瑁为之,饰以翠蝶银花,缘以锦边”。





新会葵扇与国内北方工艺美术的融合,表现在与不同种类的工艺美术跨界融合,同时,又与西方的工艺美术材料融合,最终创新出更加具有自身特色的工艺美术作品。



五、结语

江门工艺美术的历史演变具有典型的融合与创新特征,它前期主要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后期主要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最终有所创新,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工艺美术发展体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