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陶瓷之都呈异彩 白玉名城振雄风

分享到: 更多
2016-03-16 来源:凤凰网

 

梅州大埔——中国青花瓷之乡

郭裕彬和他最高的青花瓶在一起

郭煜强谈水仙盆的变化

梅州大埔县的陶瓷从4000多年前新石器时期就有生产了,从宋代兴旺算起,至今也有800年的历史。现在这里180多家大大小小的生产企业中,上规模的达到35家。为了让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大埔这个享有“中国青花瓷之乡”美誉的陶瓷生产大基地的人和事,羊城晚报记者深入大埔,看看政府及企业为让古老的产业焕发新颜所做的努力。

产品数百年远销国外

大埔地处“山中山”,近几年来,该县在加快产业规划过程中,将“大瓷都”定位为生产基地,此外还有高陂、光德、桃源、特陶科技这四个陶瓷生产小区,这“一基地四小区”根据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主要产品分为日用陶瓷、工艺陶瓷、美术陶瓷、特种陶瓷等四大类,开发了青花瓷、紫砂陶瓷等5个系列超万个花色品种。

大埔的青花瓷产品数百年来远销欧洲、中东、东南亚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陶瓷产业也成为该县的主导产业。“十二五”期末,该产业年产值31.2亿元。

“十三五”开局,大埔县委县政府与时俱进,主要领导多次深入陶瓷园区找短板、想规划、谋发展,并提出了新的目标:全县陶瓷生产要实现产值百亿元目标。

目前,大埔县为了主导产业的长足发展,上下联动,正在推进广州海珠(大埔)产业转移工业园区500亩起步区的建设,以及推进宝丰、新马、吉玉、裕丰、峰联等五个产值超亿元的生产厂家发展,同时重点推动新马陶瓷、吉玉陶瓷在新三板上市的工作。

增资扩产要求较迫切

三月初,春意浓浓,羊城晚报记者走进大埔陶瓷生产基地。

广东吉玉陶瓷有限公司在桃源镇陶瓷小区算得上是规模企业之一。董事长钟优宴是一位陶瓷生产世家的后代。该公司所生产的日用工艺陶瓷,单2015年就有近亿元产品卖到了欧美,还连续三届成为世界客商大会指定产品,是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之一。

在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吉玉陶瓷厂区的接待室里,一个用镜框精裱的老地契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对此,钟优宴自豪地介绍起“世家陶瓷”发展的历史:“那是老祖先光绪年间与邻居买下的土地建陶瓷厂的凭证。”

在吉玉展厅里,产品琳琅满目。有风化釉、瓷花瓶、釉下系列和出口的产品2000多种。钟优宴告诉记者,过去该公司生产主要依靠梭式窑,污染废气大,成品报废率高。2012年,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该厂花了几百万元改进为隧道窑生产,从此节能减排用电没废气,产品质量又很稳定。在谈到这些年来发展的瓶颈时,让他最困惑的是土地、资金、人才的困难。

走出吉玉,我们又来到了桃源小区的生产基地,这里已基本完成“三通一平”的工作,钟优宴对记者说,过去他的厂房有的是向村民租来的,有的是向集体包下的,产权不明晰,现在陶瓷集聚小区已动工了,今后自己希望能在这片沃土上打造出一片新天地。

产城融合振兴陶瓷路

记者在大埔采访除了各相关陶瓷企业的特色和变化外,这些年来,陶瓷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凝聚党心、民心,从2008年至今30多家的规模以上企业都自愿成立党支部和工会组织,分布在山间的陶瓷企业中时刻保持着与党和政府的联系,成为稳定陶瓷企业发展的一大桥梁。

由于大埔是个贫困县,陶瓷企业在发展中也有自己的短板,大埔当地政府虽说对企业倾注了很多心血,但由于财政的短缺也显得力不从心。

大埔陶瓷办主任、57岁的黄小涛是一位有着38年摸爬滚打经验的日用陶瓷工程师,他坦言大埔的陶瓷主要以出口为主,但30多亿元的产值还是偏低,与先进的陶瓷之都和省内其他陶瓷基地相比距离还是很大。

据黄小涛透露,上世纪50年代初大埔所生产的陶瓷由于交通的制约,往往要通过潮州枫溪间接出口,走的是一套“贴牌”的路。上世纪50年代以后大埔才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陶瓷产品。现在要谈振兴大埔陶瓷,他认为必须紧紧按稳固国际市场、开拓国内市场“两条腿”走路,最近县委县政府正在与中国网库谈合作,设立一个地方性的地理保护标志。

大埔陶瓷研究所,已有58年建所历史,历经沧桑,目前该所作为科研体制单位,仍处在自收自支的状态。

谈起大埔陶瓷的发展路,从1999年开始担任所长的刘钦志感到很艰难。据他透露,虽然研究所是个省属单位,但作为贫困县的大埔县几年来也竭尽了全力,拨款支援仍然捉襟见肘。现在该所仍靠科研经费和实验期间的微薄收入来维持,所以要谈稳住人才、招募人才,必须有实质性的保障。

面对着机遇和短板,大埔县提出了2016年至2020年陶瓷产业振兴发展规划。

在广州海珠区的大力支持帮助下,既定的园区目标正在全面地推进,并提出了“统筹规划,产城融合,路网、管网互联”,鼓励本地陶瓷企业做强做大,把有限的财力用在支持主导产业上,同时充分发挥陶瓷研究所和陶瓷办的职能作用,县政府决定实施具体措施:从每年陶瓷产业新增的税收中拨出资金,专门用于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并积极牵线搭桥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嘉应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走“产、学、研”合作道路,“借力”、“借脑”来全面振兴大埔陶瓷的新发展。

陶瓷产业园区内陶瓷办公室门口有这样一副对联写到:“陶瓷之都呈异彩,白玉名城振雄风”,人们相信在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大埔陶瓷振雄风可望变为现实。

陶瓷故事:

生意失败回到家乡

却将陶瓷带上春晚

地处梅州与饶平交界处的光德镇也是大埔陶瓷生产小区之一,主打产品也是以青花瓷为主。

制作青花瓷要从山上挖下瓷土,经过原料加工后,取土制坯、灌浆、然后制成瓷土花瓶后再进行修坯、上釉、进窑。裕丰陶瓷是制作青花大花瓶的专业户,该公司的董事长郭裕彬将我们引进了他的展厅,眼前一对起价4万元的“百鸟归巢”大花瓶摆在展厅中间,这对花瓶超2.5米,旁边还有一个直径达80厘米的宝珠坛,上面的唐草花纹错落有致。郭裕彬告诉记者,这个宝珠坛是他不久前到异国的博物馆参观后精心仿制的。展厅里10排5层架摆放着造型各异的坛罐、动物、日用品等瓷品让人眼花缭乱。

我们从随行的陶产办工程师杨师傅处了解到,郭裕彬的裕丰陶瓷的确是大埔陶瓷做得最高最大的。“如何做得最高最大呢?”郭裕彬告诉记者,首先对瓷土强度的要求要高,烧产品的窑体也有特殊要求,真没想到在深山老林里能产出这么“高大上”的花瓶。

据了解,裕丰的产品曾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协评为创新优秀奖,还有多项在省市中获奖。在光德采访期间,我们又获悉一位从外地做生意失败“滚”回家乡的陶瓷人,他就是梅州峰联陶瓷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郭煜强。

郭煜强20多岁时因为嫌弃家乡处在深山老林里,环境差,所以来到深圳、东莞等地做起电器生意。由于经营不善,按他自己所说,只能“滚”回老家来。从那时起他就开始创立了峰联陶瓷,并在2003年捷足先登跑到了江西景德镇,与人合作开了一家直销店,推广大埔陶瓷,并专心研制自己的产品。2012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他家的水仙花盆经过漳州朋友的推介,成为春晚观众席上的一个亮点。第二年他又将原来的三口水仙花盆进行了革新,至今他已销售了50多万个,成为大埔陶瓷企业中规模企业的前十名。

此次大埔陶瓷产业行,记者从它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看到大埔陶瓷的精美和宝贵,看到了大埔振兴发展的优越性。如今大埔县委县政府振奋精神,提出抢抓机遇、开拓国内陶瓷大市场的想法,这无疑是一条创新之路,我们为大埔县委县政府做出的与时俱进的决定拍手叫好。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