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高端化在电动车产业推广的如此“艰难”?

分享到: 更多
2016-04-28 来源:电动车商情网

  有个疑惑在小编的肚子里憋了很久,每次我们推送关于高端电动车的消息时,都会在下方的评论区看到或多或少的叫骂声,尤其目前业内的发布高端战略的几大品牌更是成为“重点打击目标”。这部分人基本都觉得所谓高端就是企业为了拉升售价而做的噱头,是企业把品牌运营成本转嫁给消费者的一种“恶行”。

  在这里小编想问一句:各位抨击高端电动车的人,你们为什么不用三五百块的杂牌手机,而要去买动辄五六千甚至上万块的苹果产品?

高端制造是国家战略所向

  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一词在2000年左右时曾经很流行,那时国人都以中国制造为荣,现在也是如此,但却多了些反思。

  一直以来中国被誉为“世界工厂”,主要是因为中国低廉的人力土地等生产成本、优厚的招商引资政策以及庞大的当地市场内需吸引了大量的跨国公司到中国建厂。那时我们往往以哪个巨头进驻中国为荣,却没看到这些巨头仅仅是为省钱赚钱而来,也没看到他们其实在中国生产的往往是其低端产品。而往往是这些低端制造,却能够PK掉国内不少的同类企业。工业制造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之一,而我国的工业制造起步晚,基础薄弱,在发展的前段不得不去向国外制造妥协,就好像当年去求苏联教授研发战略导弹一样。

  而如今,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我们已经达到了可以做中高端制造的能力,李克强总理在前段时间反复就打破传统生产制造机制、推动中国制造向更高端发展发表讲话,“高端制造”已经替代“中国制造”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新重心!

  “中国制造”不再仅仅是价格优势,而是融合了更多地科技优势、产品优势,这无疑事件很美好的事!

高端电动车是产业发展大势所趋

  中国电动车产业是地地道道的从草根发展起来的产业,是目前国内中低收入人群的最主要的交通出行、生活生存工具。它的诞生模板基于之前国内的两轮交通工具霸主自行车和摩托车:比前者更方便快速功能化,比后者更廉价大众化。

  但无论是自行车还是摩托车,在发展了几十年后都主动或者被动的走向高端化。喜德盛的一款自行车可以卖到好几万,摩托车发烧友们也不乏豪掷几十万购买心仪车型的案例。而电动车比起前两者还太年轻,还处于它们当年的相对初级阶段,消费者对电动车的需求大部分还是以功能化的实际需求为主,厂家的卖点也都集中在类似“长跑王”、“载重王”这类基本的功能特性上。

  而随着国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和电动车整体目标消费群体的更迭,他们对出行的要求不再仅仅是功能需求,而更加注重体验感、舒适感,就好像我们从传统单独用手机打电话到目前几乎可以用手机搞定生活所需的大部分事情一样。

  在未来,电动车将不再是简单的被用作骑行使用,而是能够解决涉及人们出行范围内的大部分问题,而这些附加功能就是电动车高端附加值,产业高端化绝对是大势所趋!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高端化在电动车产业推广的如此“艰难”?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在电动车产业高端化问题上纠结不已,甚至口出妄言呢?

  有句老话叫做“打铁还需自身硬”。绝大多数抨击电动车高端化的还是电动车产业的从业者,他们都是依靠着这个行业生存发展的人,可以说电动车产业就是他们的饭碗。

  而同时这些人在行业这么多年,对圈内的事情了解的比外人更清楚透彻。他们并非不希望电动车产业能够走高端路线,只是更加希望看到真正的高端。

  目前电动车产研更多地还是在做着外形创新和比较浅的功能创新,智能化还处于摸索起步阶段,恐怕电动车到底需要怎样的智能化功能还没有谁能真正说的清楚。在他们眼里,电动车产业依旧是那个骑着三轮车去配套市场转一圈回来就能组装的产业,是低质产品动不动就出事的产业,而这些正是产业的现状!换句话说,目前的国内电动车产业还达不到整体高端制造的要求,就好像国足一样,我们花天价请了那么多巨星来养老,但国内球员的水平还是那么回事。

  还是那句话:打铁还需自身硬。想要真正步入高端产业,电动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破除传统的产品研发和生产体制,需要建立起更加符合不同消费层次需求的产品定位定价体系,需要更加具有创造精神和颠覆精神的因子在这个行业里传播,去打破传统制造形成的固有模式,推动中国电动车产业走向真正的高端化!

  值得庆幸的是,目前行业已经有一些领先的品牌开始在向着这方面去努力了,2016年的3月无疑是十分精彩的月份,我们看到了不少有创造力的新品问世,也看到了品牌运作的百花齐放,我们相信这份精彩随着大家在产业高端化道路的探索和建树越来越多,将会变得更加缤纷绚丽。

  而那些一直在抨击高端电动车的人们,也希望能够多保持一些耐心,多一些包容,不要为了抨击而抨击,对你们同样在从事和热爱的电动车产业而言,更多的建议和创意才是眼下最需要的!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