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放慢脚步:“工匠精神”走红“世界工厂”

分享到: 更多
2016-05-03 来源:温州眼镜网

     经济增长“减速换挡”之际,曾以“大干快上”著称的中国企业也开始有意识地调整步伐:耐心一点,专心一点,精心一点。

  “走过几年弯路,才知道贪多求全不可取。必须脚踏实地开拓市场,认认真真做好主业,而不是什么都想涉足。”广东一家老牌照明公司的副总经理对中新社记者说。

  这与浙江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的想法不谋而合。“有人劝我投资房地产,不投资至少损失100亿元人民币。我说也许不止,也许没有。”专注制造业的南存辉告诉记者,他的选择还是打磨“中国智造”。

  在2015年制造业整体遇寒的情况下,这家从家庭作坊式小厂发展而来的企业成绩亮眼:集团主营业务同比增长15%,其中智能高压业务增长20%。

  过去力推“机器换人”的广东格兰仕集团有限公司,如今把重心放在了培训工人上。在这家中国知名的家电制造企业里,每天都有三四千工人在接受各类职业技能培训。

  用该公司海外市场总监刘清宇的话说,光靠机器“做不出好的产品”,过硬的品牌质量离不开过硬的员工,“要让劳工变成技工,即使只是拧螺丝钉,也要当拧螺丝钉的专家。”

  这些话语背后,是“工匠精神”。“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2016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的这一号召之所以为企业所认同并转化为行动,缘于“中国制造”正处于进退的关键时刻。

  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工业如今已告别了简单扩张产量的阶段。如工信部部长苗圩所言,目前制造业存在的问题是“大而不强”,先进工艺、产业技术基础薄弱,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缺乏,高精尖产品和重大技术装备生产不足。

  中国民众赴海外抢购马桶盖、电饭锅,更凸显出“中国制造”的“硬伤”。

  此外,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快速上升,来自新兴经济体的竞争日趋激烈,也在倒逼中国企业转型。如果不切实补上短板,中国将难以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

  而要打造高水平的制造业,离不开对质量和技术“从99%到99.99%”的执着,离不开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更离不开“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这正是“工匠精神”的要义。

  实际上,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并不缺少技术精湛的工匠。但不可否认,由于种种原因,“工匠精神”眼下对中国经济还是“奢侈品”。

  一是知识产权保护相对薄弱,伤及“匠心”。这对中国企业来说是一大心病。

  “我们花费大量心思研发出的新产品,最快不到三个月市场上就有仿制品出现”,主营电动车的雅迪进出口有限公司部长屈鹏飞说,“这样一来,公司的大笔投入就付之东流了。”

  二是职业教育发展不够,影响“匠人”。造就工匠首先要从培养工人做起。官方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职业院校每年输送近1000万技术技能人才,占新增就业人口的60%。但社会上仍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有近900万缺口。

  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中国官方的重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假售假行为。

  决策层也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要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注重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多为学生提供动手机会,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助力提升中国产品的质量。

  有理由期待,多管齐下之后,技艺精良的匠人和认真做“工匠”的企业在中国将越来越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