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回归深圳

分享到: 更多
2016-05-11 来源:凤凰网

在深圳的海滨、山林、社区、大街两侧的“绿道”上,我们不时可以看到戴着自行车头盔、穿着自行车运动套装、蹬着五颜六色自行车的“自行车骑士”。深圳人已经把自行车从交通工具变成了户外运动、休闲器械,自行车的主要功能由“代步”变成了“健身”、“娱乐”。

记得深圳为“全民健身”立法后的第一个“全民健身月”。秋高气爽的大梅沙、深圳湾、杨梅坑的“滨海绿道”上,满是踩着情侣自行车、观光自行车的少男少女,梧桐山、凤凰山、塘朗山的“盘山绿道”上,蹬着运动自行车、山地自行车的“自行车骑士”成群结队,急驶而过。

站在沙头角的“海滨栈道”上、看着一辆辆从身边闪过的自行车,深圳市体育摄影协会会长王小可对我说:深圳的自行车又回来了。1997年,深圳取消了专门的自行车道、成为国内首个没有自行车专用道的城市。这位关注深圳社会现象的同行调侃道,或许是与当年的“深圳速度”相匹配,深圳的道路就没有为“慢行”的自行车设置专门的车道。

的确,在深圳这样的大城市,自行车并不适合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深圳人也从来没有把自行车作为主要出行方式。即便是在深受“大气污染”、“交通拥堵”的今天,无论是从深圳的城市特点、气候条件,还是从市民的出行方式、交通效率,自行车也不可能是解决“市民出行”、“大气污染”、“交通拥堵”问题的“灵丹妙药”。

但是,不适合作为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并不代表深圳人的生活不需要自行车,随着深圳人对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追求,自行车正在回归深圳。

“自行车‘回归深圳’并不表现在数量上、更非生活水平的一种倒退”,王小可说,“恰恰相反,自行车‘回归深圳’体现的是深圳的发展和深圳人新的生活”。据深圳市自行车运动协会会长邹卓钢的估计,深圳的自行车运动爱好者目前至少也有五六万人,而普通市民更是把自行车作为了“健身”、“休闲”的工具。

于是,自行车在深圳被烙上了“健身”的印记,深圳人也喜欢用自行车、作为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标志。

2004年9月,深圳宝安中学年轻的体育教师林明伟,骑着自行车从北京出发,历时102天、穿越亚欧14个国家、行程1.33万公里到达巴黎;一年后,林明伟又骑着自行车、穿越被称为“死亡之域”的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沙漠;又过了一年,林明伟和“骑友”、由“打工妹”拼搏成为深圳豪恩科技公司董事长的王丽并驾齐驱,由北向南、骑行欧洲11国,为中国申办“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寻求支持。由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汪洋创意,340名身穿绿色荧光服、头戴彩色头盔的深圳人把自行车骑上了“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

骑着自行车、成为大运会开幕式“火炬”接力的第一棒的深圳大学毕业生周子迁,曾独自骑车穿越中国、行程近3万公里,宣传“绿色大运”。周子迁日常以自行车代步,“很多朋友看过我的自行车攻略后,他们现在也骑车上下班了”。

面对“回归深圳”的自行车,曾宣布取消自行车道的深圳,几年前又开始新建135公里自行车专用道。不过与以往的自行车道不同,新建的自行车道大都与“绿道”并道,以满足深圳人骑自行车“健身”、“休闲”的需要。结合“绿道”,深圳以地铁站、公交站为中心,在3公里半径范围内构建自行车接驳通道,解决市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深圳不仅有了专用的自行车道、还有了公用的自行车,与深圳的许多地铁站、公交站相邻,有了公用自行车租赁站。在盐田的大小干道上,每隔约1公里、就能看到公共自行车租赁站;南山目前在蛇口建成了72个公用自行车租赁站、公共自行车1800辆,明年6月底将增加到2万辆。打工仔、打工妹们骑着公共自行车上下班;许多游客骑着公共自行车,悠闲地在“海滨栈道”上游览,欣赏大梅沙、杨梅坑、深圳湾的海滨风光。

在清湖地铁站,一位在公共自行车租赁站租车的小伙子告诉我,骑上5分钟自行车、就能回家了,“在地铁上憋了许久,骑骑车、扭扭屁股蹬蹬腿、多舒服!”

我的好友、深圳精茂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海武也对我说,骑着自行车、穿行在“绿道”,闻着花香、听着鸟鸣,一天工作的疲惫似乎全被融化了,“这才是生活呢……”。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