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熠熠生辉的金字招牌 丹阳眼镜正昂首阔步“走出去”
眼镜产业作为我市最具特色的传统产业之一,早已成为丹阳当之无愧的“城市名片”。2012年,丹阳眼镜”品牌获江苏区域名牌称号;2014年4月,丹阳眼镜”集体商标在商品类别中经国家工商总局核准注册,取得注册商标专用权。
然而,随着“丹阳眼镜”越来越被大众所熟知,全国范围内私用、滥用、冒用“丹阳眼镜”商标的现象普遍存在,以“丹阳眼镜”进行宣传或为字号的眼镜批发、零售商比比皆是。被无序乱用的“丹阳眼镜”,对于我市眼镜产业的未来影响自然不小,而如何将“丹阳眼镜”打造成熠熠生辉的“金字招牌”已成为当务之急。
近日,市政协围绕“充分发挥品牌优势,实施‘丹阳眼镜’走出去战略”召开专题协商会,与市委、市政府和各有关职能部门共商良策。
“丹阳眼镜”有“底子”——既有成绩不容小觑
40多年的发展、成熟,让丹阳这座“眼镜之乡”成为了世界眼镜产业中的重要生产基地,先后获得“中国眼镜生产基地”、中国眼镜出口基地”等称号。显而易见的是,我市眼镜产业已逐渐从单一的粗放式生产向以精细生产、品牌运作为特征的新模式转变。
“丹阳有中国最大的隐形眼镜生产企业、亚洲最大的树脂镜片生产企业、亚洲最大的玻璃镜片生产企业和全球最大的眼镜网络销售专业化公司。除此之外,丹阳还有全国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功能最强的眼镜专业市场。”说起与“丹阳眼镜”相关的“最”,相关业内人士如数家珍。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市从事眼镜产业及相关配套的工贸企业近2000家,从业人员6万余人,产品涵盖眼镜产业各个领域,建立了完整的生产配套体系。若论生产能力,丹阳镜架年产量1亿多副,占全国的三分之一;镜片年产量3亿多副,占全国的75%,同时约占全世界的40%。2014年全市眼镜产业销售达137亿元,年出口创汇近3亿美元。”随着眼镜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市眼镜行业在打造品牌、宣传推广等方面的意识明显增强,品质和知名度明显提升。2012年,“丹阳眼镜”品牌获江苏区域名牌称号;2014年4月,历经7年不懈的努力之后,丹阳眼镜”集体商标终于在商品类别中经国家工商总局核准注册,取得注册商标专用权,这也标志着“丹阳眼镜”这一“金字招牌”正式获得国家认可。与此同时,服务类别集体商标注册工作也正在积极推进中。
除了在集体商标上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我市一批优秀的眼镜企业围绕品牌化打造和差异化定位,通过聘请明星代言、在央视和卫视投放电视广告等方式,不断加大品牌的推广力度。截至目前,我市眼镜行业已拥有注册商标3100多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5个、省著名商标14个。然而,无可辩驳的是,由于受各种内外因综合影响,虽然近年来“丹阳眼镜”已经具备了较高的知名度,但却未能形成与之相“匹配”的美誉度。“近年来,尽管‘丹阳眼镜’名声在外,口碑却欠佳,归根结底都是产品质量问题。一些中小型企业由于生产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产品的质量监控不到位,导致流入市场的镜片质量良莠不齐。”我市眼镜行业某“领头羊”企业掌舵人直言,要提升“丹阳眼镜”的美誉度,则必须着力提高产品质量,同时创新作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切实提升眼镜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据我们实地调研所看所知,全国范围内私用、滥用、冒用‘丹阳眼镜’商标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以‘丹阳眼镜’进行宣传或为字号的眼镜批发、零售商更是比比皆是。据不完全统计,南京、无锡、常州冠以‘丹阳眼镜’的店面就有数百家。”作为全程参与者,市政协课题组的成员之一直言,依靠走出去战略,规范‘丹阳眼镜’品牌运用已成为迫切需要。”该成员指出,实施丹阳眼镜“走出去”战略的目的,就是通过集体品牌的运营,推动丹阳眼镜逐步摆脱低端低价的形象,提升品牌价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
“丹阳眼镜”长“面子”——多措并举强塑品牌
充分发挥品牌优势,实施“丹阳眼镜”走出去战略,对于推动我市产业提档升级、做大做强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通过对国际、国内品牌运作的成功经验分析,我们确信,要打造好‘丹阳眼镜’,必须建立公司化的品牌运营机制。即组建丹阳眼镜品牌运营公司,走公司化、企业化之路。”据调研小组相关代表介绍,以当前发展颇具规模的“沙县小吃”为例,沙县政府于1997年便成立了“小吃办”,如今正筹划组建集团公司,把“沙县小吃”品牌朝着公司化方向运作,目标就是上市。“就这一点,我们也可以有所借鉴,即以现有的中国丹阳国际眼镜城作为品牌运营公司的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资源优势,以招募形式引进有实力、有经验的战略投资者,以资本为纽带,筹措代表性股权,成立股份公司,创造条件推进公司上市,增强融资能力,使丹阳眼镜有着不竭的动力走向全国。同时,市政府成立眼镜品牌推广领导小组,进一步发挥推动作用。”“丹阳眼镜”品牌要走得远、唱得响,必须找准经营模式。“知名品牌国际化的经验启示我们,品牌推广要走好‘自营+特许经营’之路,并积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实现线上线下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课题组代表指出,所谓“自营”,是指由公司独立运营,在大、中城市选择商铺,直接开设门店,形成品牌推广网络;而“特许经营”,是指以合同约定形式,允许被特许经营者有偿使用“丹阳眼镜”名称、商标、专有技术以及运营管理系统等。
至于抢抓互联网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释放出的机遇,则需充分利用丹阳眼镜城在阿里巴巴诚信通开创的全国唯一的眼镜特色交易平台,把丹阳眼镜企业产品放在统一的平台上全线推广销售。
如何以统一标准规范经营行为,从而达到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丹阳眼镜”品牌形象的目的?市政协副主席钱留梅结合调研所获,在协商会上对“科学推广标准”做了细致阐述。“所有线下门店都要在统一的强制化模式下规范所有‘自营’和‘特许经营’行为。首先,在门店形象上要统一标识、装修风格、产品包装、人员着装等,以鲜明的门店形象增强品牌识别度;其次,在品质管理上要统一产品采购标准,把好供货商门槛,进店产品70%为丹阳本土优质品牌,30%为国际品牌,借助国际品牌助推丹阳品牌的提升;第三,在人员管理上要特别注重专业培训,制定系统的培训体系和明确的培训目标,使丹阳眼镜品牌推广队伍专业化、知识化、系统化。第四,在品牌运营管理上要建立好科学的品牌运营管理系统软件,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进一步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决策科学性,同时也确保品牌推广过程的流程化、规范化、固定化,使‘丹阳眼镜’在市场中走得好、不走样。”此外,市政协课题组认为,在塑造“丹阳眼镜”品牌形象的征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成立品牌推广组织;注重媒体宣传、展销会形象打造以及‘眼镜文化旅游节’的传播,切实加大品牌推介力度;在政策上支持,设立品牌引导资金;坚守丹阳眼镜品牌的品质品位,加强市场监管;同时处理好品牌和集体品牌的关系、国际品牌与本土品牌的关系,保持定力、长期坚持,丹阳眼镜’品牌一定能走向全国、打响全球。”
“丹阳眼镜”迈步子——众智探索“忙”献策
作为市政协各党派界别代表,九三学社主委段建强建议要以商标专用权入股,引进外来股权投资,组建市级运营公司;规范商标使用,制止品牌滥用,净化零售市场,逐步提升“丹阳眼镜”的含金量;以商标许可使用为抓手,多管齐下,提高全市眼镜商品质量,努力提升“丹阳眼镜”商标的美誉度;同时政府要突出重点、加大帮扶、不断支持“丹阳眼镜”品牌发展的力度。
丹阳眼镜商会秘书长袁红锦直言,丹阳眼镜走出去”需要政府的推动和支持,要做好丹阳国际眼镜城示范店的模板建设、举办“丹阳眼镜文化节”、举办有特色的细分市场产品展览会,进一步提升丹阳眼镜美誉度及集群形象;大力推进召开“视光学方面的高端论坛”、‘互联网+’论坛”、“经销商论坛”等眼镜行业专业论坛;同时加大投入,提高丹阳眼镜研发创新能力。
丹阳国际眼镜城管委会主任韦国忠表示,丹阳眼镜迫切需要新平台聚集电商,整合丹阳眼镜的产品、价格、市场、品牌等资源优势,让更多的消费者看到、感受到。他建议以政府推动、阿里带动、媒体发动、企业行动之合力,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努力打造一个集中展示丹阳眼镜品牌形象,同时促进线上线下联动交易的集约型、智能型的网络平台,推动丹阳眼镜产业转型升级、品牌提升、效应放大,使“丹阳眼镜+互联网”成为丹阳传统产业新的增长点。
兼具了眼镜商会会长和眼镜企业负责人“双重身份”的汤龙保,建议企业“严于律己”、政府加强监督,共同推进丹阳眼镜产品质量的全面提升。同时,他以自身所历为例,希望丹阳各个眼镜企业以提升“丹阳眼镜”含金量为目标,认真学习国际知名眼镜企业经验,努力实现产品的转型升级。
此外,他也期待政府进一步加强监管、完善平台建设,通过政企合作切实推动“丹阳眼镜”行稳致远。
此外,相关部门和镇区代表也对“丹阳眼镜”走出去积极献策。司徒镇党委书记孙国林建议以科技创新为关键点、以资本运作为突破口、以互联网平台为着力点;发改经信委张荣海建议强化实体经济的支撑、企业自主品牌的支撑、诚信体系的支撑以及资金支撑;市场监督管理局魏国荣建议进一步加强丹阳眼镜宣传、推进服务类别集体商标注册并强化保护、积极推进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制定。
市政协主席张仁海结合专题协商的初步收获,着重从“保持定力、长期推动”、“建立品牌标准”、“建立有效的运营机制和模式”、“坚守质量为本、诚信第一”、“坚持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等方面,对进一步做大做强“丹阳眼镜”,全面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出建议。
副市长王为华建议用好各种宣传途径,尤其是新媒体,并将眼镜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同规划、共推进;市委常委、开发区党工委书记赵立群强调了实体店发展、互联网模式应用、标准化建设、专业团队打造以及专利保护、品牌提升等方面的重要性;市长陈可可建议要在标准建设、质量品牌建设、创新驱动、技术支撑、产品研发以及加强政府监管上进一步下功夫,将“品牌”这一无形资产具象化,推动我市眼镜行业向中高端迈进。
市委书记童国祥强调,要进一步树立“丹阳眼镜”这个区域品牌的形象,必须借助“眼镜文化节”等平台形成系统的推广方案,必须让眼镜行业生产、经营企业共同探索区域品牌的运营模式,必须建立规范的标准体系,必须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和商标权维护,必须明确责任主体,推动丹阳眼镜“走出去”。
相关新闻
- 国内眼镜企业面临的挑战2014/2/19 9:28:31
- 2010年前10月眼镜行业主营业务情况2013/12/9 16:05:17
- 2013年1-9月眼镜行业运行情况2013/11/27 9:36:01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