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海上丝绸之路”晋江磁灶陶瓷文化

分享到: 更多
2016-07-15 来源:凤凰网

晋江,与台湾仅一水之隔,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之一。一千多年前,晋江磁灶出产的陶瓷随着“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全景中国晋江城市周”中外媒体联合采访团一行日前走进泉州古代外销陶瓷博物馆,用心聆听泉州外销陶瓷的故事,亲身体验陶瓷制作工艺。

磁灶,地处晋江市西北部,面积56平方公里,梅溪穿流而过,境内丘陵起伏蕴藏丰富的高岭土资源,是历史悠久的陶瓷之乡,其制陶历史已有1700多年,“磁灶”因此而得名。泉州古代外销陶瓷博物馆是一座集中反映古代泉州对外陶瓷贸易盛况的博物馆,展馆集中展示了宋元时期外销陶瓷、修复窑炉、作坊等。各时期的瓷器、沉船遗址、古代陶瓷制作工艺在这里通过图文、场景一一展示。

晋江市文物保护中心、晋江博物馆馆长吴金鹏介绍说:“在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过程当中,有三个大宗产品:陶瓷、丝绸、茶叶。当时烧造陶瓷成为了泉州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晋江的磁灶窑陶瓷在宋元时期作为外销的重要产品,远销到东亚、东南亚还有东非的肯尼亚,这个展览展示了磁灶窑生产跟外销的两大主题。”

据介绍,磁灶传统手工作坊主要分布于梅溪两岸,小船可由梅溪载运陶瓷到泉州港,再装船外销。宋代《诸蕃志》记载,从泉州输出的陶瓷远销二十四个地区;元代《岛夷志略》记载,瓷器外销多达四十四个地区,分属今天的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以及东非。

吴金鹏馆长说,古代海上贸易的兴盛得益于泉州港的兴起及古人精湛的造船工艺,“我们现在提倡‘一带一路’,就是把产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把物流做大。其实,产品的交流,文化产品的交流从来没有断过。(这些产品)能远销到非洲,就是得益于泉州港的兴盛,我们泉州(很早就)能够造远洋的大船,这种船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技术叫‘水密隔舱’,就是把船分成好几格。比方说,如果撞破一格,只有撞破的这一个会进水,其他十几格都不会进水,这就是‘水密隔舱’。”

如今,大批磁灶人多数已转而生产建筑陶瓷,手工陶瓷作坊已经越来越少。不过,仍有部分手工作坊依然窑火不断。祖籍台湾的吴正宏老人从13岁开始跟父亲学习制陶,一家五代祖祖辈辈传承着制陶这门手艺。吴正宏说,无论科技如何进步,陶瓷制品都会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既要将老祖宗留下的“陶瓷文化”发扬光大,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吴正宏说:“(我从)13岁就开始学陶,跟我父亲学的,我已经摸陶瓷63年了。因为我家里有五代做陶瓷的,我祖父、我老爸、我、我儿子、我孙子,有100年的历史了。我们做陶瓷的自古以来是断不了的,在科技时代还是需要陶瓷的,再怎么高科技,陶瓷永远不会消失。当然,我们要随着时代改变,人们需要什么,我们就跟着人们的需要去做什么。”

来自东非国家坦桑尼亚的记者卡罗琳被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辉煌的历史所深深吸引,她还在制陶师傅手把手指导下,饶有兴趣地亲自尝试了“拉坯”等制陶工序。卡罗琳兴奋地表示:“很高兴看到了中国陶瓷的制作工艺和文化,这种工艺流传至今难能可贵。当今中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像这种古老制陶工艺的流传彰显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今天我有机会跟老师傅学习了制陶,真是大开眼界,学到了不少知识。学习制陶的过程很开心,从起步到成品的所有流程,觉得这一切都不是那么简单的。我真正理解了其中的意义。从今天起,我要珍惜家里的瓶瓶罐罐,因为它们制作起来太不容易了。”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