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P对世界贸易体系的影响

分享到: 更多
2016-08-30 来源:国别贸易投资环境信息半月刊

 

2016年2月美国与其他11个亚太地区国家签署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是迄今为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协商签署的最具竞争力的贸易协定。TPP成员国的总产出占世界产出的1/3还多。协定生效后随着新成员请求加入,其规模与影响力将显著扩大。

诚然,TPP尚需通过各成员国内部批准方可最终生效,特别是美国在推动立法过程中面临了巨大阻力。 虽然美国政治辩论中保护主义暗潮汹涌,但TPP由于其诸多优点,如对贸易和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对数字化贸易、国有企业和环保政策等领域的管理规则创新,对美国与其重要伙伴战略关系的积极影响等,获得了国会的许可。国会极有可能投票赞成TPP以便其在美国下届总统第一个任期内生效。

该政策简报分析了TPP可能以何种方式塑造亚太地区双边和区域贸易机制,并为新的多边贸易机制提供范例。鉴于TPP国家广泛的经济足迹,TPP不仅会同样影响成员国和非成员国的经济,也会对其参与的亚太地区贸易谈判产生影响。TPP的先例还有助于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多边贸易谈判的复兴。

TPP能否作为扩大区域和全球自由化的桥梁主要取决于TPP外主要国家的反应。中国、印度、韩国等亚洲主要贸易国以及南亚、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整个发展中区域均不是TPP的成员。TPP非成员国的主要关注点在于贸易和投资的转移效应,一些国家已经计划加入TPP以预防这样的影响。同时,这些国家也担心类似TPP的大型贸易协定会最终削弱多边贸易体制。因此,如果TPP改革能够通过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Free Trade Area of the Asia-Pacific)推进更广泛的区域和多边机制,推动TPP与其他大型区域贸易协定的融合,基于TPP贸易改革和规则制定推动新的涵盖WTO核心成员国的多边贸易机制,这些关于TPP的担忧将会减弱。

TPP最显著的短期影响将是塑造亚太区域一体化尝试,推动经济改革。区域贸易协定的激增勾勒了多样的、甚至有时是相互冲突的贸易规则网络。TPP促进各成员国之间双边贸易协定的升级,深化边境和边境内贸易改革,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在其他自由贸易协定中常见的例外项目。如此一来,它为所有TPP市场的贸易改革提供了更具凝聚力、更全面的模板,但也未实现充分协调,此前的协定将会与其并存。此外,TPP没有统一的关税减让表,并且“不一致措施”或市场准入承诺例外仍然不区分贫富状况,一致适用。但总体而言,TPP在世界贸易体系中为自由贸易协定设定了标准。

TPP的最终签署也影响了亚太地区现有错综复杂的贸易安排。TPP是对现有区域自由化尝试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和中日韩三边会谈等的补充,同时也为其进一步推进提供了动力。RCEP和中日韩三边会谈为亚太自由贸易区的最终形成提供了重要基石。TPP增加了非成员国积极推进这些贸易安排的筹码。但也应看到由于TPP囊括了一些亚太地区国家而排除了其他,这可能破坏东盟十国之间以及拉丁美洲西海岸太平洋联盟现有四个成员国之间正在推进的一体化机制(见图1)。

 

图1 亚太地区贸易协定的意大利面碗效应

注:虚线圆圈表示协定尚未生效或处于谈判中/考虑中/研究中。该图未包含TPP和RCEP成员国之间的双边自贸协定。哥伦比亚是太平洋联盟的成员国但不包含在TPP和其他贸易安排之中。NAFTA(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指北美自由贸易协定,APEC(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指亚太经合组织,PA(Pacific Alliance)是包含4个成员的太平洋联盟(包含哥伦比亚在内)。

TPP的创新体制可以引导未来贸易谈判重回世界贸易组织的架构。TPP的规则制定解决了全球价值链时代贸易和投资面临的新挑战。TPP在数字化贸易、国企和环境领域的先例作用有利于扩展未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议程。TPP在劳工标准上的规则同样重要,但将劳工标准纳入WTO议程面临的抵制使其在短期内饱受争议。

总体而言,TPP对世界贸易体系最大的影响可能是激发“竞相自由化”,通过TPP签署国推进改革,推动未加入国家利用自己的双边和区域协定消除贸易和投资壁垒以跟上步伐。如果足够多的国家采用这种方法,世界贸易组织的多边贸易谈判很有能重振。但这种想法过于乐观,短期内很难实现。WTO的举措除著名的贸易便利化协定外大多石沉大海,这一协定虽然在三年前达成共识,但仍未得到足够WTO成员国的批准,至今未生效。但如果TPP能够激发新的多边贸易谈判,并为未来WTO谈判提供契机,它将对世界贸易体系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译自:2016年7月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编译: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彭一然 )

信息来源:中国经济网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