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自行车这么火,为什么你仍愿买辆普通的?

分享到: 更多
2016-08-31 来源:和讯网

  “大约8000元价位的自行车一年都很难卖出10000辆,不管是助力还是机械类智能单车和传统自行车相比九牛一毛,整个智能单车市场大约占有1%的市场。”上海大不自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蒋旻宸向《第一财经日报》透露,该创业团队曾于2014年发布国内第一辆智能自行车基本概念BICI。

  看准智能自行车出行风口的不只蒋旻宸一人,整个2015年被称为“智能自行车元年”,智能单车项目密集出现。根据记者粗略统计,从2014年11月至2016年8月,除百度、乐视、小米等巨头斥资打造智能单车外,仅创业团队就获得约5亿元投资。

  虽然抢占了市场先机,但在收购健康健身类骑行软件“行者”后,基本概念团队重点工作却从造车转向了骑行社区运营。“初期做研发、运营、众筹相对容易,但后期设计生产、品控、供应链、渠道等一系列问题,创业团队显然经验不足。”在人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团队只能转型。

  基本概念BICI的转型并非偶然,在一片火热的智能自行车市场,很多宣传只见概念不见产品,而市面上也少有智能单车爆款产品出现,整个智能自行车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

智能自行车这么火,为什么你仍愿买辆普通的?
  智能车落地难

  在蒋旻宸看来,“自行车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传统行业,即便加上了智能化功能,它的进入门槛也比较低。但是要想做出真正的智能自行车还没那么简单,无论是设计生产还是销售推广都有很长路要走。”

  作为自行车王国,中国并不乏自行车配件生产商和组车人员,但智能自行车往往需要将全部电子元件整合到车体或配件内,更为考验的是产品设计功力以及与供应链方的跨界整合能力。“一台车子的供应商很多,电池、助力、车架、轮子等,需要跨界整合安装的人才。既要发挥功能,又要兼顾美观度和电子原件的安全,无疑对设备厂商的研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蒋旻宸表示。

  在造车的过程中,他也曾尝试寻找内地生产商,但遭遇的难题是懂电路的不懂自行车组装,懂组装的不懂电路,传统工人也不愿意学习智能车的电路组装,沟通成本巨大。

  除此之外,成本控制也是一个较大难点。尤其对很多创业公司来说,大量的研发费用和小量生产的成本提高都是现阶段无法避免的。以自行车轮子的成本控制为例,成熟的自行车企业有完备的供应链和丰富的经验,它们分别对轮子的花鼓、辐条、轮圈和轮胎单独采购,然后统一组装,成本较低。“而创业公司大多采购成组的车轮,这样比单独采购要贵上30%~40%。”蒋旻宸举例说道。

  售后服务难也成为智能自行车发展的一大因素。由于车子本身装有电路、传感器等特殊装置,组装和修理等售后问题都需要相对专业的技能,很多情况下需要返厂维修,既给消费者带来不便,同时也增加了公司的负担。

  消费市场不成熟

  “很多创业公司在供应链上遇到不少问题,因为生产量小,设计复杂,开模比较麻烦,因此很多工厂不愿意代工生产。”苏州赛诺伊电动科技有限公司“超悦”智能电单车总经理刘雁鸿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就在前不久其在京东启动了“超悦”智能电单车众筹项目,拥有生产工厂和设备,使得“超悦”能够免去“供应链”之忧,但横在其面前更多的困难是市场教育问题,如何在保有量逾3.7亿辆的自行车市场撕开一道裂口,寻找增量市场空间是所有智能单车厂商需要面临的问题。
消费市场对这类价格并不算低的新鲜产品较为理性,智能自行车的整体销售情况并不乐观。普通消费者使用单车的出行需求一般是以短途出行为主,智能单车替代普通单车的作用不明显,其核心功能之一的导航功能略显多余。对于骑行爱好者而言,车子本身的性能和质量是至关重要的,他们喜欢拼拆组合自己的爱车,对技术要求很高,较难满足他们的需求。
  消费市场对这类价格并不算低的新鲜产品较为理性,智能自行车的整体销售情况并不乐观。普通消费者使用单车的出行需求一般是以短途出行为主,智能单车替代普通单车的作用不明显,其核心功能之一的导航功能略显多余。对于骑行爱好者而言,车子本身的性能和质量是至关重要的,他们喜欢拼拆组合自己的爱车,对技术要求很高,较难满足他们的需求。

  导致的结果就是,有通勤需求的消费者群体人数较多,相应的需求量大,理论上销售量应该相当可观,不过目前市场仍处于观望阶段。而发烧友的数量有限,对智能单车的销量促进作用不大。

  在刘雁鸿看来,对于现阶段的智能产品来说,最大的阻碍就是要改变用户的使用习惯,不断优化用户体验。智能自行车行业也不例外,人们习惯了自行车500元以下的定价标准,对于几千块一辆的自行车不符合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人们对自行车的定位更多是代步通勤工具,比较低端的廉价产品,一两百块钱就可以买一辆。”

  更为尴尬的问题则是,在发布渠道上大多创业公司采用线上销售或者众筹预订的模式,价格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但众筹的价格并不透明,往往众筹期间宣传的二十多项功能最终只有三四个能实现,久而久之消费者会失去信心,产品的不稳定,也使得互联网产品难以抵达消费群体。

  配件升级的盈利空间

  目前,国内智能单车的产品思路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做一个可安装在自行车上的智能部件;另一类是整车都是自己设计,智能芯片装在其中。市面上现有的智能自行车都以“单车+APP”作为标配,每一个品牌都有专属的APP,作为数据采集和分享的平台。

  配套APP可以帮助用户控制骑行的时速和动力,定位和启动单车,也会告诉用户消耗了多少卡路里,有多少骑行者超过了你的骑行里程等。GPS定位跟踪技术也是必有的功能,支持导航、路线记录、被盗车辆寻回、紧急情况发送位置等。
智能自行车这么火,为什么你仍愿买辆普通的?
  定位在代步通勤的智能自行车不仅装有充电电池,还内置发电花鼓,可以将用户蹬踏的机械能转换成电能。此外,很多智能自行车品牌都宣称可以实时感知骑行者的需求,为其提供必要的助力。

  在智能单车市场,配件升级是不可忽视的盈利点。基本概念将之前内置智能芯片也抽离出来,做成可以单独销售的模块化产品,整车销售之余,也销售蓝牙心率计、速度踏频器等配件,这些配件可以轻松地装到用户自己的车上。

  “相对于整车而言,智能配件更加便宜,风险较低,骑行者也更愿意尝试。”蒋旻宸表示。四个月以来,该团队的四款智能配件销售总量已接近十万,而此前一年半的时间里整车的销量仅有几千辆。目前,整车的业务只占公司总体的10%。无独有偶,“超悦”智能电单车总经理刘雁鸿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透露,未来在销售整车之余也会将智能配件拆分进行销售。

  针对智能自行车销量不高的行业现状,蒋旻宸表示:“整车很难卖给已经有车的用户,即便他看中了智能功能,但未必会购买,对骑行者来说换车的成本还是很大的。车友更看重自行车本身包括品牌、设计和性能。年轻的智能品牌效应不够,可能根本就不在车友选择的范围内。”

  或在运动市场爆发

  “以目前市面上的智能单车而言,无论国内外产品,在实现“智能”这一点上基本局限于健康数据监测、智能防盗以及轻量的社交等功能,而行车辅助、自动助力等功能还未成功沿用于成熟的智能单车上。”弗若斯特沙利文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总裁王昕博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在其看来,“发烧友们期盼拥有的能够辅助自己跨越恶劣地形,实现‘如履平地’般轻松驾驶的智能单车距离问世还比较遥远,这需要智能单车行业经历另一阶段的发展。”
刘雁鸿正在做这样的努力,在其看来很多市面上所宣传的实时感知骑行力度的功能并不“智能”,他希望用造车的工艺,使得智能助力系统能够精确感知骑行者每一次蹬踏板所需要的助力,并给予相应的推动力,目前其产品仍处于众筹阶段。
  刘雁鸿正在做这样的努力,在其看来很多市面上所宣传的实时感知骑行力度的功能并不“智能”,他希望用造车的工艺,使得智能助力系统能够精确感知骑行者每一次蹬踏板所需要的助力,并给予相应的推动力,目前其产品仍处于众筹阶段。

  智能单车目前在国内的市场需求尚不明朗,而细分至运动和通勤市场而言,究竟哪个更具想象空间?蒋旻宸和刘雁鸿都不约而同选择了运动市场,“有可能再过两三年智能自行车就会永久消失,明显感觉到和智能手机取代传统手机是不一样的,智能自行车不会颠覆和取代传统自行车,很多人并不需要智能自行车,挑战传统还很难。”蒋旻宸说道,“或者演化为另一种形态,普通自行车装上智能硬件,而单纯智能自行车这个品类机会应该很小。”

  在蒋旻宸看来,通勤市场电动车的想象空间更大,而运动市场自行车仍具有市场潜力。“由于电动车存量很大,在方便快捷、省力、价廉方面都占有优势,通勤市场的智能自行车竞争力不是很大。”刘雁鸿表示,“智能自行车首先会在运动市场爆发,目前还处于培育阶段,智能自行车使用更偏向安装智能配件,经过两三年的积累和发展,消费者的习惯会慢慢改变,更能理解和接受智能自行车的概念。”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