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持续降速 结构转型步伐加快

分享到: 更多
2016-08-3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世界经济仍未摆脱低迷增长阶段,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走势分化,全球贸易与投资需求低迷。今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延续下滑走势,但是外贸发展方式逐步由“大进大出”向“提质增效”、“优进优出”转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我国外贸的国际市场份额基本稳定。下半年,调控政策继续发力、国际合作不断拓展、外贸企业加速转型,对外贸易增速有望延续低位趋稳态势。

2016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错综复杂,英国公投脱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震荡、恐怖袭击频发、地缘局势紧张等因素影响全球贸易发展,我国进出口延续下滑态势。但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外贸“稳增长”政策扶持的影响下,贸易整体结构持续改善。

1.实物贸易增速持续回落

1-7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人民币计价,下同)同比下降3%,其中出口下降1.6%,进口下降4.8%,贸易顺差1.99万亿元,扩大8.7%。尽管外贸增速下降幅度仍然较大,但是整体走势呈现缓中趋稳态势,二季度进出口值和出口值出现正增长,进口值降幅收窄,实物贸易整体回稳势头显现。

我国实物贸易连年负增长,既有国际需求减弱、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短期因素,也体现了外贸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阶段性特征。短期看,今年以来,一是世界经济增长弱于预期,国际市场需求疲软,世界贸易组织最新数据显示,1-4月,全球70个经济体出口总值同比下降6.1%,美、欧、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与“金砖四国”等主要新兴经济体外贸出口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二是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投资需求快速回落。尽管上半年中国经济总体运行平稳,但国内需求呈现不同程度回调。其中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经滑落至个位数,民间投资意愿锐减,部分月度增速由正转负。在投资需求下行的带动下,工业增加值增长低位徘徊,工业出口交货值负增长。

长期看,我国对外贸易已经进入由“大进大出”向“提质增效”、由“出口导向”向“均衡发展”、由“货物贸易独大”向“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融合发展”转变的新常态发展阶段。金融危机后,西方国家经济黄金增长期基本结束,再工业化、产业回流本土的进口替代效应增强,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国际市场争夺日益激烈,海外贸易环境恶化;我国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较快,东盟等新兴经济体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凭借劳动力成本和自然资源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我国传统竞争优势趋于弱化。有关研究表明,德国、日本等贸易强国在货物出口占世界总额的比重达到10%左右时,贸易增速出现拐点。2015年,我国进出口总额3.96万亿美元,连续三年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出口占全球市场份额上升到13.8%。这既意味着我国贸易实力不断增强,同时也意味着未来外贸增速将逐步回落。

2.服务贸易稳步增长

“十二五”期间,我国服务贸易年均增长14.5%,2015年服务贸易全球排名上升至第二位。今年以来,我国服务进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1-5月,服务进出口同比增长22.7%,显著好于实物贸易增速。其中,我国服务出口增长8.6%,服务进口增长31.9%。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进出口规模快速扩大。1-5月,我国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比重提高至18.5%,较去年同期提升3.2个百分点。二是出口结构不断优化。高附加值服务出口占比提升,计算机服务出口、技术服务出口、金融、广告和信息等服务出口增速均超过20%。三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迅猛。上半年,我国企业签订服务外包合同金额与执行金额分别增长39.6%和13%。其中,离岸服务外包发包市场格局稳定,业务流程外包占比提高,“一带一路”市场新签合同额快速增长。

3.进出口结构继续优化

今年以来,我国大力落实对外贸易领域促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措施,国务院推出“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促进进出口回稳向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政策举措。这些措施的出台与落实,对稳固传统竞争优势,培育外贸新动能、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是外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国务院针对当前外贸形势,出台了《关于促进外贸回稳向好的若干意见》,鼓励金融机构对外贸企业、出口产品进行结构性支持,完善加工贸易政策,积极支持新型外贸商业模式发展,培育外贸自主品牌,实行积极的进口政策,有力支持了外贸回稳向好、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二是民营企业继续发挥出口主导作用。经过多轮国际市场竞争与淘汰,我国民营外贸企业核心实力逐步增强,在出口中的比重持续提升。1-7月,民营企业占全国外贸出口46.7%,比去年同期显著提高,超过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出口比重,继续保持出口份额居首的地位。

三是一般贸易比重继续上升。上半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下降幅度显著低于整体降幅,比重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56.4%,比去年同期提升1.2个百分点。

四是对外贸易与投资战略有效落实,“一带一路”战略稳步推进,市场多元化成效显著。上半年,我国对巴基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国、印度和埃及等国出口分别增长22.5%、16.6%、9%、7.8%和4.7%,对欧盟出口增长1.3%,好于平均水平。

五是外贸出口结构向更高层次跃进。外贸领域新产品、新产业增势良好,大型成套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保持正增长。上半年,大型成套设备、通信设备、集成电路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均呈现正增长。

总体而言,中国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正在逐步形成,区域产能合作步伐加快,双向开放深入拓展,跨境电商贸易、市场采购贸易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1.外部需求低迷与内部优势减弱并存

当前,全球贸易与投资仍未摆脱金融危机阴影,世界经济增速长期低位徘徊。发达国家国内需求不足,新兴经济体结构性问题显现,国际资本市场、商品市场等领域动荡不定。外需不足成为当前我国外贸面临的最大困难。

与此同时,随着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持续上涨,我国传统出口竞争优势弱化,而高附加值新型竞争优势尚未形成。我国在美国、欧盟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进口市场中的份额2015年已经由2010年的50.6%和47.9%降至47.1%和43.6%,分别回落3.5与4.2个百分点。以技术、品牌、服务等为核心的出口产业与主导产品仍处于培育阶段,高附加值和高技术产品的核心技术与核心优势在国际市场尚未树立,高端产品“中国制造”的国际影响力不足,海外市场占有率偏低。

2.机电产品与高技术产品出口放缓的态势尚未扭转

机电产品与高技术产品是我国出口主导品种,上半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下降8.1%,高技术产品出口下降7.9%(美元计价,以便进行国际比较),均高于我国出口总体降幅,同时高于世界出口整体减速。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降幅明显小于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

这一情况自2014年显露苗头后,今年显示出深化迹象,如果形成趋势,不仅不利于我国化解国内相关行业产能过剩问题,阻碍制造业结构升级步伐,而且将导致贸易结构恶化、影响中国出口竞争新优势形成。

3.加工贸易持续下降

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普遍上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提升,土地价格、房屋价格不断攀升,国内企业生产与经营成本提高,原有的低成本比较优势削弱。与此同时,东南亚部分发展中国家依托低要素成本,大力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在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对中国出口产品形成替代。美国等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加速推动制造业回流,尤其在高端制造方面占领国际市场,并对华进行技术封锁和贸易限制,影响我国高附加值工业制成品组装生产。数据显示,1-7月,加工贸易进出口下降速度已经达到10%左右,截至7月,加工贸易进口、出口已经分别连续19个月和17个月下降,严重影响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长。

目前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与形势严峻复杂,外贸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依然较大,但随着国家促进外贸回稳向好政策措施逐步落实到位,将对外贸产生积极作用,预计下半年外贸发展有望企稳。

1.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有所恶化

(1)世界经济增长难以摆脱低迷走势

大宗商品价格低位震荡、发达经济体增速放缓、贸易疲软以及资本避险情绪上升等因素影响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今年以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主要国际机构对2016年的世界经济增长表示担忧,数次调降今明两年增长预期。世界银行在1月份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估从3.3%调降至2.9%,6月继续从2.9%调降至2.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月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3.6%调低至3.4%,7月将2016年和2017年全球经济增速分别下调至3.1%和3.4%。

(2)全球贸易保护势头加剧

为了摆脱本国经济低迷形势,各国加强对国际市场的争夺与渗透,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态势更趋严重。我国作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受到来自国际的贸易限制压力更加严峻。上半年我国出口遭遇65起贸易救济调查,同比增长66.7%;前5个月美国对我国“双反”调查数量同比增长2.5倍,并对我国钢铁产品开展“337”调查。预计下半年世界主要贸易大国从自身利益出发,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措施将更为苛刻。贸易保护与贸易壁垒的不利影响以及滞后效应将对未来我国进出口增长形成一定制约。

(3)国际经济政治领域不确定因素增多

英国公投脱欧、国际市场动荡、恐怖主义威胁等对全球经济产生的不确定性,将影响全球消费者和投资者信心,抑制国际经贸往来,导致贸易持续低迷。英国全民公投结果支持退出欧盟。受此影响,当日Brent和WTI原油价格双双下跌4.9%。英国公投脱欧事件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避险情绪增多,美元指数走高,并将影响英国、欧盟以及世界经济增长前景。同时,全球新一轮恐怖活动频发。近期世界多个地方连续发生严重恐怖袭击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国际恐怖主义势力之间已经出现彼此呼应、同流合污的趋势,为全球各国敲响了反恐和安保形势异常严峻的警钟,也将增加国际贸易与投资的安全风险。

(4)国际贸易先行指数略有好转

衡量全球贸易走势的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在今年初触及290点的历史低点后,已经反弹至700点以上,标志着全球贸易市场出现回暖迹象。另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经过持续暴跌后,年内再度深幅下挫的几率减小。但国际贸易回暖迹象有待进一步确认,根据海关调查,2600多家外贸企业调查结果显示,67.6%的企业反映国际市场需求不足,生产经营意愿不足。根据上面情况,我们对下半年国际贸易形势保持谨慎乐观。

2.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国内形势基本稳定

(1)宏观经济平稳运行

我国坚持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运行基本稳定。下半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需要处理好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的关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初步预计在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有力的托举下,宏观经济有望实现平稳运行,预计下半年和全年我国GDP均将增长6.6%左右。

(2)外贸支持政策持续发力

国务院和相关部门陆续出台多项支持外贸稳定发展的政策文件,政策重点更加关注外贸创新发展,鼓励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推动贸易便利化,积极扩大进口等等;与此同时,‘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等战略加快落实,高铁、核电等重点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带动了相关投资品与服务出口,对稳定外贸将起到积极作用;双向开放深入拓展,我国已与亚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和欧洲的二十余个国家或地区签署并实施自贸协定;国内自贸区试点工作进展良好,部分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将面向全国实施。在稳定外贸发展政策的支持下,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有望延续回稳趋势。

(3)人民币汇率走势趋稳

截至7月底,人民币兑美元在岸和离岸价格分别贬值2.18%和0.97%,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贬值6%左右。汇率贬值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近期我国出口增长。下半年,由于美联储加息预期减弱,美元指数可能走弱,人民币汇率有望保持基本稳定,这有利于稳定对外贸易与投资预期,增强市场信心。

总体而言,综合分析当前外贸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今年外贸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货物贸易增长空间较为有限,全年难以摆脱低迷运行态势。但是我国促进外贸发展的积极因素不断释放,各项稳定外贸增长的措施效果显现,外贸领域企业竞争力有所增强,下半年外贸进出口有望延续缓中趋稳走势,预计全年出口下降6.2%,进口下降8%,降幅较上半年收窄。

1.切实培育外贸新增长点

推动外贸领域科技创新、模式创新、营销创新、品牌创新和制度创新,提升外贸国际竞争力。

一是培育货物贸易新的增长极。在全球经济减速,投资品需求下降的背景下,针对我国机电产品国际市场进一步拓展难度加大的现状,适应国际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快速发展的潮流,建议选择智能家电、智能手机等产品作为未来我国货物贸易出口的重点产品,通过政策引导、财税支持、创新补贴等措施进行大力扶植。

二是培育外贸新兴业态。加快发展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跨境电商、海外仓、市场采购模式等新型贸易业态,提高传统贸易效率。

三是培育外贸自主品牌。坚持实施国际自主品牌发展战略,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并购,强化本土品牌创新与“走出去”,拓展品牌国际营销渠道。

2.重视加工贸易可持续发展

针对加工贸易快速持续下滑问题,建议:

一是督促落实国家已出台的《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在行政审批、流程监管、生产核查等方面尽快完善管理体制,加大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财政支持力度,从土地使用、宏观税负等方面降低加工贸易企业成本。

二是因地制宜,鼓励东、中、西部不同地区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台支持加工贸易发展的具体指导意见。东部地区侧重加工贸易创新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中、西部地区积极主动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产业链,做好配套公共服务与支持工作。

三是鼓励具有实力的加工贸易企业向周边国家延伸产业链,根据全球价值链配置趋势,将核心环节留在国内,同时利用国际分工扩张海外配套组件生产线。

3.深入落实“一带一路”战略

加大对“一带一路”重大项目支持力度。

一是结合“一带一路”周边国家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要求,搞好可行性研究,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支持重点领域如高铁、能源、钢铁、水泥等行业大型企业走出去承揽海外工程与投资建厂。

二是发挥亚投行积极作用,并设立专项投资资金,扩大与周边国家产能合作项目,以轨道交通、电力、资源开发等为重点,对主要相关国际产能合作项目予以支持。

三是尽量避免在国际产能合作中再次出现恶性竞争现象,对关系到中国国际合作战略利益的大型企业加强综合监管,规范境外经营行为。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