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国际发展环境

分享到: 更多
2016-08-31 来源:国家发改委经济预测部 作者:王硕

一、世界经济温和复苏,总体形势好于“十二五”时期


“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温和复苏态势,由于金融危机触发了发达国家深层次的经济及社会矛盾,结构调整将是缓慢的过程。在量化宽松等调控政策的刺激下,发达国家经济状况将保持改善的趋势,但不确定性仍然存在。


美国经济复苏形势相对稳固,就业和消费形势明显改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将对全球经济复苏产生积极的带动效应。欧洲经济将逐渐走出低谷,维持小幅增长态势,低油价和出口的改善将推动欧洲经济继续缓慢复苏。日本经济仍将受人口老龄化、债务高启等问题困扰,增长困难依然较大,短暂的经济刺激政策效应难以持续,增长形势仍存在反复。俄罗斯、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受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走低、资本流出等因素影响,增长速度会有所回落;印度经济受益于结构调整、投资增加、低油价等因素,将保持较为强劲的增长态势。整体上世界经济将在温和复苏的道路上继续前进,低油价、广泛宽松的货币政策将继续对世界经济产生积极拉动作用,而新一轮的产业技术革命、贸易投资便利化等积极因素将孕育出新的增长动力。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2016-2019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将达到3.9%,比2011-2015年高0.45个百分点。
 
二、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将明显回升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产业投资活动一度明显减弱,并呈现较大波动态势,2013年全球FDI流量回升到1.45万亿美元。得益于全球经济继续复苏,全球FDI会保持上升态势,预计2015年和2016年分别达到1.7万亿美元和1.8万亿美元。


从变化趋势上看,随着发达国家经济逐步改善,发达国家FDI流入量会呈现回升态势。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发达国家FDI流入量一度低于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但联合国贸发组织认为,发达国家的复苏正在进行中,这可能会改变现有格局。预计流入发达国家的FDI会重新超过发展中国家,到2016年占到全球总量的52%。
 

 
非洲和拉美的FDI流入量会继续上升,2013年非洲和拉美及加勒比地区接受的FDI流入量占全球的比重分别比2011年上升1.1和5.8个百分点,在未来将是投资潜力较大的地区。欧美发达地区的经济改善以及金融危机造成的结构调整使得其投资吸引力重新回升,特别是成为并购投资的热点地区。
受中国(包括香港)的对外投资增长快速的影响,亚洲FDI流出量将快速上升,中国(包括香港)已经是FDI流出量第二大经济体,成为国际上重要的投资来源地,中国在国际上的投资地位将进一步上升。


三、全球科技和产业革命进入突破期


“十三五”时期,各国将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移动互联网与云计算、人工智能、3D打印、生物和基因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将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技术的广泛运用特别是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将进一步引发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据麦肯锡集团预测,到2025年仅移动互联网、自动化控制、物联网、先进机器人、新一代基因技术等12项重大技术突破,每年将产生14-33万亿美元的直接经济价值。


为占领新的技术创新的制高点,主要经济体都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战略,如美国的“重塑制造业框架”、欧洲的“2020年可持续与包容的智能发展战略”、德国的“工业4.0”战略,日本的“日本2020新增长战略”等。发达经济体新兴技术的战略选择日益趋同,基本上都把新能源、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作为产业升级的重点,意图以新技术革命作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科技创新与欧美“再工业化”相互支撑,将推动全球产业布局发生新的调整,部分制造业回流欧美,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升级将使得其继续占领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同时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部分领域向产业链高端环节迈进,在科技进步和全球化背景下,有望首次出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时参与并得益于新的产业和科技革命的现象。
 

四、区域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


“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秩序将进一步调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主导地位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但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以中国为代表的金砖国家在全球经济秩序中的地位和作用会进一步增强,对世界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同时全球一体化进程受阻于多哈回合谈判步履维艰的情况下,区域一体化进程将明显加快,催生出新的投资增长空间。过去三年TPP、RCEP、BRICS等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FDI流入量占全球的比重明显上升。


同时,东盟、非洲、拉美等区域一体化经济组织加快了区域内的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设,将产生巨大的投资需求,并进一步提高区域内的投资贸易便利化程度,有利于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空间。
xhl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