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指导意见发布—— 让中国制造由大变强
本报记者 刘 瑾
8月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按照《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以“一案一例一策”方式统筹推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
“《意见》的出台正当其时,在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基本判断下,创新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不二选择。提升创新能力、补上创新短板、打破创新屏障,要解决这些问题,无论是从国家还是地方来看,建立创新网络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马名杰向《经济日报》记者表示。
创新更具前瞻性
《意见》设立的具体目标为,到2020年,形成15家左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在有条件、综合实力较强的地方,建成一批省级/区域制造业创新中心,作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支撑和补充。
马名杰表示,《意见》不仅设立了目标,也对指导下一步制造业创新中心提供了更为细致的、可操作性更强的指南。《意见》在吸收了这些年我国在建立产学联盟、产学研合作方面积累的一些经验和教训,解决了其中的问题,并借鉴了国外的经验,作出了符合中国制造业发展和创新国情的探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助理研究员杨超表示,《意见》抓住了创新的趋势。近年来,开放式创新成为重要的创新方式,其中信息的流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建立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集合科研基础设施、人才、技术标准、资本等要素,构建各类产业技术联盟,有利于信息的流动。同时,创新需要更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支撑,《意见》涉及创新的多个方面,从技术、资源和人才等要素,到市场、政府等环境创造方,再到企业、院所和创新中心等微观主体,都有所涉及。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瑞表示,建立制造业创新平台、创新中心应该是制造业强国的重大战略举措。在此之前,制造业以及其他行业都有大量国家级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孵化器,但是比较分散,而且凝聚力不是特别强。现在提出创新中心就是想进一步集中资源,建立更具有攻克高端制造业技术的创新平台。这个平台应该是在集中优势,在已有的开发区和孵化器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来开展制造业创新。
重视成果效益转化
《意见》提出了八大任务,包括开展产业前沿及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促进科技成果商业化应用、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目前,我国制造业解决了“大”的问题,但“强”的问题仍十分突出,根子在于创新能力不强,突出表现为对外技术依存度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创新成果产业化不畅等。
在杨超看来,《意见》明显向创新平台、共性技术和商业化等环节倾斜。商业化是创新实现的后端和关键环节,没有市场化的技术、产品都不能算是创新。《意见》努力打通制造业创新的关键环节,在共性技术、首次商业化应用、创新公共服务等关键环节下功夫,针对制造业创新中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支持制造业创新。
杨超介绍说,这符合国际制造业创新趋势,近年来国外也逐渐重视创新网络建设,以及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2012年美国开始投资10亿美元建立其制造业创新网络,作为区域创新系统和制造业创新的载体。该创新网络由若干创新研究院组成,主要支持从“发明”到“商业化前”这个阶段的研究,从而衔接了研发链条中的两个强势环节,弥补了中间环节缺失造成的创新效益外流。
对此,刘瑞的看法是,创新中心需要按照共性需求来建立。所谓共性需求就是一个行业的生产、研发和制造等都围绕着一个共性的需求,然后集中起来打造相关的配件、零配件和服务。
优化创新生态环境
《意见》提出,优化制造业创新生态环境,形成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节点的多层次、网络化制造业创新体系,显著提升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
杨超表示,对于优化创新生态环境,首先需要营造公平统一的市场环境,只有在公平、统一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间才会出现平等竞争,创新者的优势才能体现出来,并有希望获得超额利润,从而激发创新动力;其次要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新产品、新工艺中往往都包含各类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保护是保护新产品、新工艺的必要条件。应提高知识产权违法成本,降低知识产权维权成本,使创新得到更好保护;第三要创造更好的金融环境。资金是创新的重要因素,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必须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尤其是直接融资成本。通过降低天使投资等早期股权投资税率等方式促进其发展,使高风险的创新行为能够更容易获得资金支持;最后,要打通知识产权转化转移通道。明细相关权益,提高研究人员将知识产权转化的积极性,促进高校、院所里的一批知识产权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和技术,并应用于创新。
“地方一定要结合本地的经济和产业发展实际,特别是要基于企业和市场的需要,创新中心的主体是企业、高校院所,政府主要是搭桥、协调和支持的作用,要尽力避免出现脱离本地发展实际一哄而上的情况。”马名杰表示,不要为了拿到牌子,结果脱离了企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最终成个空架子。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