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黄”单车争夺低碳出行共享市场
前几天,滴滴出行宣布战略投资共享单车平台ofo,双方将在城市出行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未来,人们有望在滴滴平台上直接体验ofo 服务。
早在今年4月,“摩拜单车”的第一批橙色自行车率先驶上上海街头,成为自行车共享经济领域的先行者;仅一个月后,“ofo小黄车”也出现在公众视野。如今,滴滴涉足主打低碳环保的自行车共享市场,会给这一领域带来哪些变数?
ofo小黄车从大学校园起步
最近,只要说到“最后一公里”接驳,摩拜单车总会屡屡被人提及。然而在上海,靠单车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其实还有一种选择——ofo小黄车。由于其主要专注于高校市场,所以校园里的学生和老师对“ofo小黄车”会更熟悉些。
记者在手机上下载了“ofo共享单车”应用软件,完成简单注册后发现,其中需要填写个人姓名、学校、学号,并上传用户的学生证或校园卡照片。ofo品牌公关副总监唐珂说:“目前,我们仅服务学生族,这是ofo共享单车创立之初的定位。”用户通过APP或微信公众号内置地图找到附近的车辆,发送车牌号,获取密码解锁“小黄车”;归还时,通过微信付费并就近上锁即可,无需归还至指定车桩。
关于价格,记者在“使用指南”栏内看到,学生可根据单双号区分用车,单号仅限在校园内使用,无需押金;双号车则可在校内外使用,需要支付99元押金。具体收费方式为:用车费用=(距离费+时长费)×用车密度。一般情况下,使用一次仅需几毛钱。
记者发现,在校内骑行收费2元封顶,校外则不封顶。但ofo对用户驶离校园进行了限制,只有双号车辆才能出校,价格则是校内的4倍,擅自骑出多次将会被列入黑名单。目前,仅有北京和上海地区设立单、双号车制度。此外,该平台还规定,双号车骑出校外后将被锁定12小时,在此期间其他人无法解锁该辆自行车,意味着在这12小时期间使用者对小黄车具有单一使用权。也就是说,高校学生可以骑着小黄车互相串门。
滴滴将与ofo进行深度合作
从公开的历史资料来看,ofo是滴滴在出行领域投资的首个本土公司。
滴滴为什么会选择ofo呢?ofo创立于2014年4月,源起于校园的学生创业项目,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优化校内单车资源,在全国建立起了活跃的用户社群。ofo上线至今已有近7万辆共享单车,总订单超过1500万,日订单超过50万,为全国20座城市超过150万师生提供了便捷的出行服务,是国内规模最大、成长最快的共享单车平台之一。
据了解,ofo使用的自行车就是普通的自行车,并不是经过特制的。当然,ofo有自己的整车设计师,用统一的黄色喷漆提高辨识度。据介绍,目前ofo自行车中,90%是自己生产的,10%来源于师生提供。也就是说,老师、学生们可以将自己的自行车提供给ofo,ofo统一回收后进行喷漆、改造、使用,提供者可免费使用ofo的所有自行车。这样一种“以一换N”的形式,也是共享经济的体现。
此次,滴滴参与的是ofo的C轮融资,除对ofo进行投资,滴滴还将与ofo在技术、大数据、运营、移动生态体验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在产品创新和用户体验改善方面实现有效协同。ofo 目前定位于学生群体,仅限部分城市的高校师生使用。那么,投资后ofo是否有拓展校外市场的计划呢?唐珂表示,走出校园是肯定的,但ofo希望这一步伐可以走得稳一些。
他还表示,目前并不是C轮融资的结束,这仅仅是开始。滴滴方面表示,滴滴并没有继续增持或全盘收购ofo的计划。未来,在滴滴平台上,除了滴滴自身提供的服务之外,用户还将能享受到更多由优质合作伙伴提供的出行及相关服务。
将给“摩拜”带来什么影响
有人认为,滴滴出行战略投资ofo,将给摩拜单车造成不小的竞争压力。摩拜单车一直存在运营麻烦。首先是供不应求,而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持续投资特制单车,那么公司就会越来越像重资产企业。其次是一些市民的不文明行为,以及恶意损坏摩拜单车。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共享单车领域,ofo 的出现是一件好事。因为,无论在哪一个领域,市场竞争都是正常的。有竞争才能有发展,竞争也能充分证明市场存在广阔的发展前景。共享单车是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最佳工具,滴滴非常看好共享单车这一领域的发展。
那滴滴是否与摩拜单车洽谈过投资事项?未来,滴滴有可能投资“摩拜单车”吗?滴滴表示,作为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平台,滴滴一直以积极开放的心态联手优质合作伙伴,携手为用户提供高效、优质、丰富的出行方式和服务体验。滴滴也将以更加多元化的方式,与更多优秀企业合作。
滴滴方面表示,中国有着全球最复杂多样、也是最生机勃勃的出行市场。作为滴滴未来城市共享出行开放生态建设战略的一部分,滴滴出行与ofo将进一步围绕“城市出行共享”展开战略合作,用户在滴滴平台上亦有望直接体验到ofo的服务。
未来,摩拜单车和ofo单车究竟哪家更强?市场会给出最终答案。(记者 李蕾)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