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陶瓷生产 搭上智能化快车
从1980年到2015年,陶瓷产值从1785万元到突破180亿元,出口额从1481万元增加到126亿元。德化这个中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在人们尘土飞扬的印象中迎来了转身。
在新一轮转型升级中,“机器换工”为陶瓷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产量提高,质量稳定,产品档次明显提高,进一步扩大了德化陶瓷的出口。在全国陶瓷出口萎缩的情况下,德化陶瓷出口2014年、2015年、2016年连续三年逆势增长,一枝独秀。
陶瓷生产掀起“机器换工”潮
走进福建省德化协发光洋陶器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并没有想象中的尘土飞扬,工人数量寥寥。“从入料、挤压、加热到切块、成型、烘干,再到机器自动出坯、修坯、擦水、起坯等十几个工序,全部都由机器自动完成,灰尘少,用工也少。”协发光洋公司品管部经理王运根告诉记者。
2013年,协发光洋一次性引进6条日本全套自动日用瓷生产线、8台印花机,并结合自己的高端技术、设计人才进行研发改进。王运根告诉记者,以往一个熟练工8小时只能完成100-200个陶瓷生胚,而现在一条生产线每小时可以完成400件生胚,生产效率大为提高,9成产品均可通过机器成胚。王运根还告诉记者,现在的彩釉车间也将在2017年进行自动化生产改造。
无独有偶。2014年年初,德化第五瓷厂也引进了一条自动滚压生产线。技术人员介绍,该条生产线若一天24小时不停运转,可生产近2万件,相比传统的人工生产,效率提升了10多倍。事实上,这样的自动化生产场景在佳美、顺美、宏远等陶瓷企业都已成为常态。
智能化制造大幅降低次品率
智能化制造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的结合点,也是德化陶瓷生产的主攻方向。近年来,德化积极开展“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建设,推进制造业企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改造升级,积极引导企业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数控化、智能化技术与设备。厂家逐步实现了生产管理数控化、智能化,产品、生产过程、管理、服务等领域智能水平也得到明显提高。
协发光洋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进口设备自动成型的陶瓷胚密度更高,质地更光滑,次品率从以往人工生产的15%降为目前的2%-3%,产品质量更为稳定。瓷坯自动滚压成型,而一条生产线仅需1名工人,既节省了劳动力,又提高了产量,稳定了质量。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