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的下半场:运营和产品质量是竞争关键因素

分享到: 更多
2017-03-27 来源:中国网

 共享单车几乎占领了北京城。

 
寻找中国创客记者调查发现,高峰期,至少有五家企业的共享单车将北京国贸地铁站围得水泄不通。
 
潮水般涌现的共享单车,给城市管理造成了巨大难题。3月15日,上海交通委约谈6家共享单车企业,提出市区投放饱和与乱停乱放等一系列问题。
 
然而,对于更多的共享单车企业来说,快速地铺量扩张仍在继续。3月31日,摩拜单车宣布进入新加坡,进攻海外市场。
 
寻找中国创客(ID:xjbmaker)对北京市场上投放的5个品牌的共享单车进行了体验,结果发现,部分共享单车损坏率极高,最极端情况下,在体验中骑行成功率仅6%。首例共享单车索赔案件也开始出现。近日,有市民状告ofo单车索赔两万,原因是所骑单车刹车线遭到人为损坏。
 
所有可能的谋杀手段都被用在了共享单车上。尤其是进入3月以来,虽然大街上到处都是共享单车,但要顺利找到一辆完好的共享单车却越来越难,朋友圈里也开起了对某些共享单车的“吐槽大会”。
 
“群情激愤”的背后,隐藏的是共享单车发展面临的困境。面临高损坏率、低解锁率等问题,共享单车平台会如何接招?在单车之战的下半场,哪些平台将会跑出来?剩下的共享单车又将何去何从?
 
高峰期骑行成功率最低仅6%
 
上周五,寻找中国创客(ID:xjbmaker)对进入北京市场的摩拜单车、ofo、小蓝单车、酷奇单车、永安行分别进行了一次高峰期体验。
 
晚上18:10,我们兵分五路,从人流聚集较为典型的国贸桥附近出发,寻找五个不同品牌的共享单车骑行回家。
 
最终发现不同品牌的单车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采用了电子锁模式的单车整体车况较好,但解锁常因一些未知原因失败,此外,预约和寻车功能的缺陷导致用户在寻找车辆上会遇到不少障碍。
 
而采用机械锁的单车,人为损坏率较高,在体验中,我们沿路尝试了16辆仅有一辆可以正常使用,成功率约6%。
 
车辆损坏状况包括:机械锁损坏无法开锁,车座前后翘起,号码牌被涂抹,刹车线坏掉等。尽管此次体验存在一定偶然性,但是多位读者向寻找中国创客反映,近期ofo单车因人为破坏导致无法顺利骑行的情况非常普遍。
 
对于更多新品牌的共享单车而言,投放密度则是最大的“槽点”,在数量上和第一梯队还有较大差距。
 
当形形色色的问题都聚集在共享单车上时,用户难免会有些失望和怨言,有用户在朋友圈吐槽的一般:“以前步行15分钟到地铁站;现在是花15分钟找车、失败,然后再步行15分钟到地铁站,总共30分钟。”
 
用户吐槽背后,是共享单车玩家在密集入局。寻找中国创客对市场上的共享单车品牌进行了一次不完全统计,发现目前市场上至少有24家共享单车,包括:ofo共享单车、摩拜单车、小蓝单车、永安行、酷奇单车、小鸣单车等。
 
截至3月21日,ofo覆盖了全国43个城市,同时还在美国、英国、新加坡开启了运营,这距离其真正进入城市才不到4个月的时间,其扩张速度可见一斑。
 
另一巨头摩拜单车也已覆盖了北上广深等32个城市,其中,在北上广深等超一线城市,摩拜单车的投放数量均已超过10万辆。
 
寻找中国创客统计发现,目前在共享单车项目所募得的资金累计已近百亿元,其中超过80%的资金都流向了ofo和摩拜两大巨头。
 
“铺城”和“出海”不是上策
 
很多人将共享单车之战和网约车大战对比,二者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都在资本的裹挟之下快速滚动,都在疯狂地铺城,甚至都用上了补贴。
 
但仔细对比,也会发现,二者依然有诸多不同,最明显的一点是,无论是从融资的速度还是城市扩张速度,单车之战的节奏要比网约车快上不少。
 
在快速“铺城”的过程中,也暴露了许多问题,比如后期的运营维护跟不上,和地方物业的沟通不到位导致冲突,政策监管变得严格等,这些问题累积起来,最终的影响则是用户的使用体验大打折扣。
 
最近,ofo的高损坏率问题日益暴露,成为用户吐槽的中心,部分业内投资人也开始担忧ofo的未来发展。
 
不过作为ofo的投资人,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朱啸虎日前却表示,虽然ofo车辆损坏率比较高,但是低成本快速覆盖才是最好的,“即使只有三分之一的ofo正常使用,ofo也可以赚钱。”
 
但其实,从单纯的营收利润去算这笔账并没有意义,如果一个共享单车损坏率过高,则会使品牌认可度大大降低,也会形成“破窗效应”,使得更多的单车受到威胁。
 
所以,对于共享单车平台而言,放慢速度,将后期的运营维护跟上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除了快速在国内铺城外,部分单车品牌还选择了“出海”。目前已经开始了海外运营的有ofo、摩拜单车、小蓝单车等头部品牌,对于他们而言,可能野心并不止步于国内市场。
 
小蓝单车创始人李刚认为,出海是埋藏在很多创业者心中的一个梦想,想改变以前copy to china的格局,实现 copy from china。
 
至于出海对于共享单车平台的实际效果,李刚形容为“国内走量,海外挣钱”,在海外市场,很多共享单车单次使用都是半小时1美元的价格,相较于中国动辄几周的免费骑行而言,这确实是一个可观的数字。
 
但美国的城市结构和人口密度却不如中国大城市理想,除了纽约、伦敦等几个特大城市外,其他城市人口密度相对较小,且欧美家庭汽车保有率较高,汽车通勤仍是主流,在摩拜布局的新加坡,单车通勤的比例甚至只有1.5%。
 
在祥峰投资投资总监赵楠看来,目前有一些小的公司在国内战场没有多少占有率的情况下去打海外市场,主要是想去走一些差异化,另外也是想做一些噱头去做融资,为了获得海外VC的关注,“但我认为这样做是没太多意义的,VC也没那么傻。”
 
以目前几家共享单车在海外的投放量,以及运营管理的难度来看,收入还很少,而且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成本去协调和管理。在国内“战火”纷飞的时期,出海并非一个必然选择。
 
赵楠认为,海外市场目前只是一种尝试,未来一年内核心战场还是国内,“如果国内战场不具备统治力,去打海外市场其实也没多少意义。”
 
城市争夺战之后需要差异化打法
 
共享单车的战争,在早期看来是用户和城市争夺战,但越往后走,就会发现产品和供应链的重要性,不管是骑行体验还是扩张速度都
 
与产品体验、供应链强弱密切关联。
 
在产品上,不同的单车设计背后也彰显着不同的团队基因和运营逻辑。单车产品的设计直接影响了后期的运营和维护,ofo早期选择了轻便和低成本,而摩拜选择了耐用性和易寻车。
 
ofo的早期产品没有GPS定位功能,不配备智能车锁,而是采用“机械密码锁”,这也与ofo出生在校园场景有关,在大学校园这样相对集中的地域空间,小黄车的标志明显,再加上车辆数众多,用户找起车来还是很容易的,所以无需定位。
 
但到校外场景时,用户找车就变得困难,且丢车率大大提高,对于已经损坏的车,因为无法定位,就难以进行回收和维修。
 
摩拜单车和小蓝单车从一开始则采用了GPS定位系统,也搭载了智能锁,当然,一方面这使得用户在使用时更方便,另一方面也推高了单车的成本,根据2016年12月7日上海闵行区法院对一起盗窃摩拜单车的判决书显示,当时摩拜单车一代产品的价值约为1800元,而据小蓝单车创始人李刚透露,小蓝单车一代的造价也在1000元左右,与摩拜二代的价格基本相当。
 
相较而言,ofo的成本则低上很多,有媒体报道称,ofo单车成本在250-270元之间,这意味着每生产一辆摩拜单车就可以投放3-4辆ofo单车。
 
ofo创始人戴威曾在一次采访中透露,“算上人力和维修成本,每辆车每天的花费是几毛钱。”但是,从目前ofo的损坏率来看,一辆付出几毛钱的成本,恐怕不能完成运维工作。
 
祥峰投资投资总监赵楠认为,“共享单车毕竟不是自己私人骑的自行车,如果打法是快速堆车的策略,不顾及高损坏率,运营成本会很高的。”
 
虽然二者在早期产品设计上的思路完全不同,但有一个趋势却是很明显的,所有的共享单车平台都在努力找一个产品价格和运营成本的平衡点,摩拜一代的成本显然过高,且以牺牲了部分用户骑行体验为代价,所以,摩拜后期的产品也是越做越轻便,成本也有所降低;而ofo则选择了和700Bike等专业自行车商合作,定制体验更好、成本也更高的自行车,GPS和智能锁也逐渐成为标配。
 
作为后入局的小蓝单车,则在产品设计上更为苛刻一点,也许是看到了早期摩拜和ofo的折中选择,所以小蓝单车一代的造价就在1000元左右,成本适中,骑行体验也不错。
 
正如小蓝单车创始人李刚所言,“在共享单车行业先赢不算赢,甚至后来者还有一点优势,因为早入局的玩家暴露的问题,后来者都可以看见,直接改掉。”
 
运营之战,“苦活”才刚刚开始
 
在共享单车用户经历了一段爆发式增长之后,平台期的产品维护、用户体验的提升成为决胜的关键,也将决定着谁能更快迎来下一轮爆发期。而在这个层面,各家单车公司才刚刚起步,有的公司甚至还未起步。
 
近日,一名用户在租用ofo骑行时,因刹车失灵在下坡时失控摔伤,该用户认为运营商未尽维护检修义务致产品质量缺陷和安全隐患,将ofo告上法庭,索赔2万元。
 
虽是奇闻,但却并非个例,这也反映出很多共享单车都面临着产品安全风险,维护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显然,监管部门也对此早有感受,日前,北京市西城区交通委约谈了摩拜、ofo两家企业,要求企业控制西城区共享单车数量,10条大街禁停共享单车。此外,北京市丰台区、石景山区也分别出台了共享单车的相关监管政策。
 
事实上,除了北京各个区域政策监管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外,在南京、成都、广州、上海等多个城市,也有监管部门或者行业协会制定的规范陆续推出,上海自行车行业协会总工程师徐道行透露,预计6、7月共享单车标准就能在上海施行。
 
不仅城市管理者意识到了共享单车运营管理的必要性,摩拜单车、ofo、小蓝单车等共享单车平台也组建了自己的运营管理团队。
 
但共享单车的运营维护却是一个新工种,并没有多少先例可以借鉴,如何才能做到高效运维?
 
小蓝单车创始人李刚认为,一般在一个城市投放10万辆车,至少需要50个全职员工加上100位兼职员工才能完成基本运维工作。
 
在上海日前推出的《共享自行车服务规范》(征求意见稿)中,要求则严苛许多,要求每一万台车必须配备50个服务管理人员。若是这样,按照ofo日前公布的数据,全国共连接单车超过220万辆,则需要配备11000个运营管理人员。
 
在这场单车大战中,我们已经见过了太多“市场领先”和“100%解锁”的雄心壮志,但真正落地到街头的骑行体验时,还有许多值得改进和完善之处。
 
未来,不管是对于头部玩家还是尾部玩家,用户真正关心的是在融资大战、铺城之战外,各家平台都能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产品完善、运营维护中去,在用户体验好、易维护、成本适合盈利这三方面寻求平衡。
 
如果想要更低成本的产品,则应该花更多的资金和人力到后期的运维中,如果想在运营商更省力,则应该从产品设计本身去缓解后期的运维压力,归根到底,用户需求的核心是更好的体验,而不是融资多少或者出海与否。
 
真正有机会的只有3家?
 
在这场共享单车的资本狂欢中,记者统计发现,至少有54家资本入局,其中ofo的投资方18家,摩拜单车的投资方17家。
 
在一线投资机构中,少有缺席这场共享单车盛宴的,且多押注给了摩拜和ofo。
 
这似乎是一种暗示,共享单车入局成本低,但真正能走下去的并获得资本青睐的,可能并不多。
 
祥峰投资投资总监赵楠认为,真正有机会的只有2-3家。“凡是资本密集型的领域最终都是寡头格局,团购、打车、外卖等都是这样。”
 
小蓝单车创始人李刚同样认为,未来的共享单车市场,最多只会有三家存活,“现在看似很多人都在做,其实估计能投放超过1万辆车的平台就没几个,能投放10万量级的就更少。”
 
“三”是个很神奇的数字,很多领域,最终存活下来进入决战的都是三家,外卖、视频、本地生活等领域都是三巨头争霸。
 
在李刚看来,现在入局的20多个平台中,有一些是想“搏一搏”,有的则是为了“投机”,可能是为了to VC,或者被收购。
 
赵楠补充解释称,很多后来的平台,可能是出于卖给头部两家的侥幸心理步入这个行业,但共享单车市场与其去花大价钱并购,还不如多去造一些车提高产能,所以也很难出现收购的局面。
 
业内也有观点认为部分共享单车品牌可能会在局部地域生存,赵楠并不认同,他解释称,如果说本地化机会,团购更容易出现地域分散的平台,但最终还是一家独大的局面,共享单车也不例外。现在有很多尾部的玩家,趁着热点和风口也开始进入这个领域,但无论从时间点还是资金实力,还是成本上来讲都不可能具备竞争力,最终可能是把钱都去堆车了,也拿不到下一轮。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
Baidu
map